鉤藤膏

GOU TE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17%
心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三焦經 5%
腎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5%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鉤藤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炎止痛: 沒藥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肝風內動、血熱上擾導致的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鉤藤本身也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病症。
  2. 活血化瘀: 沒藥能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頭部血流,減輕頭痛、頭暈等症狀。鉤藤也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兩者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部不適。

因此,在鉤藤膏中加入沒藥,可增強方劑的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肝風內動、血熱上擾引起的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

鉤藤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鉤藤膏以鉤藤為主藥,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作用,而乳香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增強療效。
  2. 配合鉤藤,相輔相成:乳香與鉤藤在藥性上互相配合,相輔相成。鉤藤以清熱平肝為主,而乳香則以活血化瘀為長,二者合用,可以更好地達到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效果,同時也能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鉤藤膏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止痛安神:鉤藤膏主要針對肝陽上亢、頭風眩暈等症,而木香具有疏肝理氣、止痛安神的功效,可協同鉤藤清熱平肝,緩解頭部疼痛,並安撫神志,使患者頭昏目眩的症狀得到緩解。

2. 促進藥物吸收:木香性溫燥,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鉤藤膏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加入木香可起到調節藥性,使藥力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鉤藤膏中添加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之功效。鉤藤善於平肝熄風,而白僵蠶則可加強其止痙效果,有助於治療風熱痰火上擾所致的痙攣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
  2. 通絡活血:白僵蠶能活血化瘀、通經絡,與鉤藤、天麻等藥材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進而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因此,白僵蠶的加入,可使鉤藤膏在平肝熄風的基礎上,更具止痙通絡之效。

主治功效


鉤藤膏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鉤藤膏主要用於治療嬰幼兒的「盤腸內釣」之症。此症的典型症狀包括:

  • 腹部劇烈疼痛: 「腹中極痛」、「乾啼,後躽」、「痛則腰曲乾啼,額上有汗」、「腹痛發搐」
  • 伴隨症狀:「或泄瀉縮腳」、「口閉腳冷上唇乾」、「面青手冷不吮乳」、「面唇青冷」、「下利青糞」、「額間出汗,足冷唇青糞青」

這些症狀的出現,古人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 胎中受風驚: 「此乃胎中有風有驚」
  • 感受風冷: 「生下洗遲感受風冷」、「產下澡洗受風冷所致」
  • 肝經風邪: 「皆由肝經風邪所搏也」
  • 肝腎氣虛,外感寒濕: 「皆因本藏氣虛,外感於寒濕,內傷於生冷」、「因肝腎氣虛」、「筋遇寒則引縮」
  • 乳母因素: 「乳母懷抱鬱結」、「乳母及兒受寒邪者」、「乳母中氣鬱滯,不能升降」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中醫角度來看,鉤藤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疏肝理氣: 嬰幼兒腹痛多與肝氣鬱結有關,鉤藤膏中多用疏肝理氣之藥,如木香、乳香等,可疏通肝氣,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疼痛的本質是「不通則痛」,鉤藤膏中含有沒藥、乳香、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通則不痛。
  3. 溫經散寒: 古人認為「盤腸內釣」與感受風寒有關,鉤藤膏中可能含有溫經散寒的成分,如肉桂等,可驅散寒邪,緩解因寒而起的疼痛。
  4. 祛風除濕: 根據「因坐陰潤之地,惑風濕而得」的描述,鉤藤膏中可能含有祛風除濕的成分,如白殭蠶,以針對濕邪引起的症狀。
  5. 調和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調也會導致腹痛。鉤藤膏中可能含有健脾和胃的成分,如木香,以調理脾胃功能。

總結

鉤藤膏主要用於治療嬰幼兒因感受風寒、肝氣鬱結等因素導致的腹部劇烈疼痛,即「盤腸內釣」之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調和脾胃等作用,來緩解疼痛,改善症狀。古文中也提到鉤藤膏常與其它方劑合用,如魏香散、保命丹、蘇合香丸等,以增強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本方劑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期間不宜同時服用活血化瘀類中藥。

相關疾病


胰臟炎腹股溝疝氣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嘔吐多痰睪丸疼痛腫脹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鉤藤膏,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沒藥4錢,乳香4錢,木香4錢,僵蠶4錢。 主治:盤腸內釣。

鉤藤膏,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鉤藤、當歸、川芎、生地、白芍藥。 主治:肝血少生風,皮膚乾揭,遍身燥癢,手足難於舉動,漸至肌肉黑瘦,筋脈攣縮。

鉤藤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乳香(用燈心研末)1錢,五靈脂1錢,沒藥1錢,當歸1錢,麝香1字。 主治:小兒內釣夜啼,仰身叫哭,唇面青冷。

鉤藤膏,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鉤藤(和鉤)5錢,玄胡索5錢,當歸(酒洗)5錢,粉草(炙)5錢,乳香5錢,肉桂(去粗皮)2錢,麝香1字。 主治:百日內嬰孩唇面青冷,腹痛夜啼,及周歲以上者盤腸內釣,諸疝氣疾。小兒陰囊腫。

鉤藤膏,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鉤藤、木香、檳榔、薑黃片子、五靈脂、乳香、沒藥、縮砂仁。 主治:小兒內釣腹痛,咬奶多啼,唇烏如囊,腰曲頭垂,四肢、額上有汗,面白黃慘,眼內紅筋,斑斑血絲,腳冷肚脹,哭聲細小,關紋隱隱不明,眼慢流涎者。

鉤藤膏, 出處:《閏氏小兒方論》。 組成:沒藥(研)4錢,好乳香(水中坐乳鉢研細稱)4錢,木香4錢,薑黃4錢,木鱉仁12個。 主治:小兒盤腸內釣,腹中極痛,乾啼後偃。小兒服寒胃冷,肚腹(疒丂)痛,夜間啼哭,嘔吐乳食,大便瀉青,狀若驚搐,時有冷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