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疝湯

破疝湯

PO SH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碥》卷四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13%
脾經 13%
膀胱經 11%
胃經 11%
心經 8%
肺經 5%
膽經 5%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破疝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疝氣常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木香辛散溫通,能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緩解疼痛。
  2. 健脾益氣,固攝中氣:疝氣亦與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有關,木香芳香健脾,能補益脾胃,固攝中氣,防止疝氣復發。

因此,木香在破疝湯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和健脾益氣、固攝中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疝氣的功效。

破疝湯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止痛: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疝氣常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所致,延胡索可有效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2. 舒筋活絡:延胡索能舒筋活絡,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筋脈拘攣,有助於疝氣的回納。

此外,延胡索與破疝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疝氣。

破疝湯中加入橘核,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

橘核性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疝氣常因氣滯血瘀,結聚於腹股溝或陰囊部位而發病。橘核能疏通氣血,消散積聚,緩解疼痛,有助於疝氣的治療。

此外,橘核還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積液排出,減輕局部腫脹,進一步緩解疝氣症狀。

破疝湯中加入荔枝核,主要基於其收斂固澀、降氣止痛的功效。

荔枝核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其收斂固澀之性可固攝精氣,止瀉止帶,而降氣止痛之效能則能緩解疝氣疼痛。

此外,荔枝核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疝氣所致的氣血瘀滯,促進病竈恢復。

因此,在破疝湯中加入荔枝核,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收斂固澀、降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治療疝氣的效果。

破疝湯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疝氣多因寒邪客於氣血,或脾腎陽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茴香可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 茴香還具降逆止嘔之功效。疝氣患者常伴有腹痛、嘔吐等症狀,茴香能降逆止嘔,緩解不適,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破疝湯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痛:川楝子苦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痛的功效,能緩解疝氣疼痛,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2. 驅蟲止癢:川楝子亦具驅蟲止癢的功效,對於由寄生蟲引起的疝氣,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破疝湯中加入川楝子,能綜合改善疝氣病症,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痛、驅蟲止癢的作用。

破疝湯中加入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止痛,消腫散結: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疝氣常伴隨疼痛、腫脹,而沒藥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積聚的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收斂固澀,防止脫出:沒藥亦有收斂固澀之效,能收斂鬆弛的肌肉組織,防止疝氣的脫出。

因此,破疝湯中加入沒藥,能有效地針對疝氣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起到活血止痛、消腫散結、收斂固澀的綜合作用。

破疝湯中加入地膚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地膚子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疝氣常因氣血運行不暢,水濕停留而致,地膚子可利水消腫,改善局部腫脹,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 地膚子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蘊結、氣血瘀阻所致的疝氣,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破疝湯中加入地膚子,可有效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有助於治療疝氣。

破疝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疏肝理氣,降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的功效能緩解疝氣疼痛,而降氣止痛的作用則能幫助疝氣回納。

二、 行氣消積,活血化瘀: 青皮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能消散積聚在腹部的氣血瘀滯,進而改善疝氣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同時,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疝氣的恢復。

總而言之,青皮在破疝湯中發揮疏肝理氣、降氣止痛、行氣消積、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疝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疝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疝」,泛指各類疝氣病症,尤以寒疝、氣疝、睪丸偏墜為核心。古代醫家認為疝氣多因寒凝肝脈、氣滯血瘀或水濕下注所致,臨床表現常見少腹疼痛、陰囊腫脹、睪丸硬結或牽引作痛。方中配伍兼顧溫散、行氣、化瘀,針對疝氣「寒、氣、瘀」三大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疏肝為核心

    • 木香、青皮:辛溫行氣,專入肝經,破滯氣以解肝鬱。
    • 川楝子:苦寒降泄,疏肝行氣兼清濕熱,制約溫藥之燥性。
    • 橘核、荔枝核:專入厥陰,善散睪丸結滯,為「疝氣要藥」。
  2. 散寒止痛為輔

    • 小茴香:溫腎暖肝,散寒止痛,針對寒疝少腹冷痛。
    • 加減法(吳萸、附子、肉桂):強化溫陽散寒,適用於陰寒內盛者。
  3. 活血化瘀通絡

    • 玄胡索、沒藥:活血散瘀,通絡定痛,治疝久入絡之瘀血刺痛。
  4. 利濕消腫為佐

    • 地膚子:清利下焦濕濁,防濕熱與寒瘀互結。
    • 馬鞭草根(煎服):清熱活血,散結消腫,取「以通為用」之意。

三、配伍特點與機理

  • 剛柔並濟:溫藥(茴香、木香)配苦寒(川楝子、地膚子),防過燥生熱。
  • 標本兼治:行氣活血治標,散寒溫經顧本。
  • 引經報使:橘核、荔枝核直趨陰器,增強靶向作用。

四、加減法深義

  1. 寒盛加吳萸、附子、肉桂:加強溫補命門,散沉寒痼冷。
  2. 睪丸上縮入腹加沈香、飛鹽:沈香降氣納腎,飛鹽(炒鹽)鹹軟堅結,引藥下行。雞鵝蛋殼燒灰酒服,取「以形治形」思維,固攝睪丸。
  3. 動氣如蛙去鹽:此證屬肝氣橫逆,恐鹹味助水氣上衝,故去鹽以防滯氣。

總結
破疝湯以「疏肝行氣為主,溫散活血為輔」,結構層次分明,兼顧疝氣多因性,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尤其加減法靈活對應不同疝證,展現古典方劑的動態辨證理念。

傳統服藥法


木香、玄胡、橘核、荔枝核、茴香、川楝子、沒藥、地膚子、青皮。
寒疝,加吳萸、附、桂;睪丸升上入腹者,加飛鹽、沈香,或用雞鵝蛋殼燒灰,空心酒下3錢;脅旁動氣,橫入陰處,響聲如蛙,照前方去鹽。
馬鞭草根煮汁,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破疝湯, 出處:《醫碥》卷四。 組成:木香、玄胡、橘核、荔枝核、茴香、川楝子、沒藥、地膚子、青皮。 主治:諸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