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橘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脇脹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脾胃,健脾消食: 香附亦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症狀,香附能起到調理作用。
香附與香橘散中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改善肝脾不和、氣機不暢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理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香橘散中包含橘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橘核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的胸脇疼痛、胃脘脹痛等症狀,橘核能起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 消積化滯: 橘核亦能消食積、化痰滯,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橘核能促進消化,改善消化不良,達到消積化滯的效果。
因此,香橘散中加入橘核,可有效緩解氣滯血瘀、食積停滯等病症,達到理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橘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産後呃逆」。古代醫家認為,産後氣血虧虛,氣機不順,易致胃氣上逆,引發呃逆(打嗝)。香橘散以行氣降逆為主要作用,透過調暢氣機,舒緩胃氣上衝之症。
組成與邏輯推理
香附(君藥)
- 性味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
- 主要功效:疏肝解鬱、理氣寬中,能通行三焦氣滯,尤善調理肝胃氣機不暢。
- 作用原理:産後情志易鬱,肝氣鬱結累及胃氣,香附可疏達肝氣,間接降胃逆。
橘核(臣藥,酒炒)
- 性味苦、平,歸肝、腎經。
- 主要功效:行氣散結、止痛,傳統多用於疝氣、睾丸腫痛,但其理氣作用亦能擴展至脾胃。
- 酒炒加強:酒性溫通,炒製後增強行散之力,助香附宣通氣滯,協同止呃。
配伍與治療原理
- 氣機調暢為核心:香附主調肝胃氣滯,橘核輔助散結行氣,二者配伍側重於「通降」之效,使上逆之胃氣得以下行。
- 適應證推衍:雖原文主治産後呃逆,但從藥性推斷,凡因肝鬱氣滯、胃失和降所致之呃逆(非虛寒或火逆型),均可斟酌加減使用。
潛在配伍邏輯
- 肝胃同調:産後多伴情志不暢,肝氣犯胃,方中香附疏肝、橘核散滯,標本兼顧。
- 簡潔力專:古代産後用藥忌過於辛燥,此方藥味平和,僅兩藥配伍,避免耗傷陰血,符合産後調理原則。
總結:香橘散從氣滯角度切入,以疏導降逆為法,針對産後氣機不暢之呃逆提供簡便解法,體現中醫「治氣為先」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香附、橘核(酒炒)。
上為末。
每用5錢,水煎,去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橘散, 出處:《女科指掌》卷五。 組成:香附、橘核(酒炒)。 主治:産後呃逆。
香橘散,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小茴香1兩,橘核(或枳實核)1兩,糖球1兩,八角茴香7枚。 主治:一切疝氣;睾丸偏墜。
香橘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茴香(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1兩,京三棱(炮,切)1兩,檳榔(雞心者)1兩,木香半兩。 主治:小腸氣發作,攻築疼痛,及諸般冷氣刺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