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丸

JU H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脾經 20%
肝經 17%
肺經 12%
腎經 10%
膀胱經 7%
大腸經 5%
三焦經 2%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橘核丸中含有橘核,主要源於其藥性及功效:

  1. 理氣行滯:橘核味苦、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治療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積滯腹痛等症狀。橘核中的揮發油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腸道痙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緩解腹脹。
  2. 散結止痛:橘核對於乳房腫塊、乳腺增生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其活血化瘀的藥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乳房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腫塊,緩解疼痛。

橘核丸中含有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1. 消積化痰: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消積止痛之效。橘核丸主治肝胃氣滯、脾虛痰濕所致的胸腹脹痛、嘔吐、食積不化等症,天南星可助於化痰消積,緩解症狀。
  2. 通經止痛: 天南星亦可通經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橘核丸中其他藥材如橘核、香附等也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天南星可與其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橘核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為了緩解其主要藥材橘核的燥性,並增強其利水消腫的效果。

橘核性溫燥,善於行氣利水,但容易傷及脾胃,導致口乾舌燥、胃脘不適。而半夏性寒,能燥濕化痰,並能和胃降逆,與橘核搭配,可起到中和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此外,半夏亦能增強橘核利水消腫的效果,使其更有效地消除水腫,改善患者的症狀。因此,半夏在橘核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橘核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橘核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痛、腹瀉、帶下等症狀。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抑制濕熱的蘊結,達到清熱利濕的目的。
  2. 抗菌消炎: 黃柏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繁殖,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總之,黃柏在橘核丸方劑中發揮著清熱燥濕、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所引起的相關病症。

橘核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橘核丸主要針對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脅痛、月經不調等症狀。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能幫助肝氣疏通,解除瘀滯,緩解疼痛。
  2. 燥濕健脾,化痰消積:橘核丸中常含有理氣化痰的藥材,而蒼朮亦具燥濕健脾之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消食化積,配合其他藥物,更能達到止痛、消積的效果。

因此,蒼朮的加入,不僅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還能燥濕健脾,化痰消積,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橘核丸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 山楂性味酸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散瘀止痛的功效。橘核丸主治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脇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山楂的消食化積作用可以幫助緩解這些症狀,提高藥效。

2. 行氣活血: 山楂不僅能消食化積,還有行氣活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胸脇脹痛。橘核丸中加入山楂,可以加強其行氣活血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橘核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胸脅脹痛、痰飲咳喘等症狀相輔相成。

白芷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脅脹痛,並能通鼻竅,有助於改善因痰飲阻塞引起的鼻塞、嗅覺失靈等症狀。此外,白芷還有散寒止咳之效,配合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化痰止咳,改善咳喘症狀。

橘核丸方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橘核丸主治癥瘕積聚,腹痛拒按,神麴性溫,善消食積,行氣止痛,能助橘核、檳榔等藥材消解癥瘕積聚,緩解腹痛症狀。
  2. 調和脾胃:神麴能健脾和胃,調中降逆,可協同橘核、檳榔等藥材,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神麴的加入,使得橘核丸的消積化滯、調和脾胃之效更為顯著,更好地解決癥瘕積聚所致的腹痛、拒按等症狀。

橘核丸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滑石性滑潤,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可幫助排泄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橘核丸主治濕熱下注,導致的腰痛、小便不利等症狀,滑石可以輔助橘核等藥物,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潤滑腸道: 滑石的潤滑作用,可以幫助藥物順利通過腸道,減少藥物對腸胃的刺激,同時也利於藥效發揮。

橘核丸中加入昆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軟堅散結: 昆布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效。橘核丸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癥瘕積聚、乳房腫塊等,而昆布的軟堅散結作用可以幫助消散這些病竈,促進病情的康復。
  2. 行氣利水: 昆布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減輕腫脹,配合橘核丸中其他藥材,達到行氣利水、消腫止痛的效果。

橘核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橘核丸所治的寒凝氣滯、脘腹冷痛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疼痛的作用。
  2. 助消化,消積化滯: 吳茱萸還具有一定的消食化積作用,能幫助消化,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橘核丸所治的飲食不節、脾胃虛弱、積滯不消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消食化滯,增進食慾的作用。

因此,橘核丸中加入吳茱萸,能夠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助消化,消積化滯,從而達到治療寒凝氣滯、脘腹冷痛、飲食不節、脾胃虛弱等症狀的目的。

橘核丸中加入醋,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作用:

  1. 增強藥效: 醋性酸,可使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溶解,提高藥效。橘核本身性寒,醋能使其性味偏溫,更易於人體吸收,達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
  2. 制約藥性: 橘核性寒,醋則性溫,兩者相互制約,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之氣傷胃。此外,醋亦可減輕藥材的副作用,增強其安全性。

主治功效


橘核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中醫古籍記載,橘核丸主要用於治療「㿗疝」,這是一種以睪丸腫大、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也包括一些婦女的陰部疾病。現代中醫將「㿗疝」的範疇擴大,涵蓋了睾丸炎、附睾炎、精索靜脈曲張、鞘膜積液等疾病。

從古文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橘核丸的幾種主要功效:

  1. 理氣止痛: 橘核、木香、延胡索等藥材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㿉疝引起的疼痛,特別是「引臍腹絞痛」的症狀。
  2. 活血散瘀: 桃仁、延胡索等藥材可以活血化瘀,對於「囊腫脹堅頑不移者,屬血分」的血瘀型㿉疝有較好的療效。
  3. 軟堅散結: 昆布、海藻、海帶等藥材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以消散「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的腫塊。
  4. 燥濕化痰: 半夏、蒼朮 等藥材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去除體內濕氣,對於「時出黃水」的濕熱型㿉疝有幫助。
  5. 疏肝解鬱: 橘核、川楝子等藥材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中醫認為「疝病由於寒濕,或在氣,或在血,證雖見乎腎,病實本乎肝」,因此疏肝理氣是治療㿉疝的重要環節。
  6. 導熱下行: 木通、川楝子等藥材可以引導濕熱從小便利出,有助於緩解「莖囊睪丸腫硬」等症狀。
  7. 溫經散寒: 桂心、吳茱萸等藥材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可以祛除體內寒邪,對於「皆寒濕為病」的㿉疝有治療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橘核丸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理氣、活血、軟堅、燥濕、疏肝、導熱、溫經。通過多種藥材的配伍,達到疏通氣機、活血化瘀、消散腫塊、去除濕熱、溫經散寒的目的,從而緩解㿉疝的各種症狀。

不同古籍對橘核丸的應用和加減也略有不同:

  • 《類證治裁》強調橘核丸用於「㿉疝腫硬,則導滯和肝」,並提出可以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
  • 《奇效良方》詳細描述了橘核丸的組成和用法,並指出「虛寒者加川烏一兩,腎腫久不消,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有熱氣滯者,加黑牽牛大黃各半兩」。
  • 《醫方集解》則指出「疝病由於寒濕,或在氣,或在血,證雖見乎腎,病實本乎肝」,並強調了「隨時月寒熱加減」的重要性。
  • 《醫方簡義》將橘核丸應用於「七疝八瘕」的治療,並結合了對崩漏、倒經等婦科疾病的論述。

總而言之,橘核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經典方劑,主要用於治療㿉疝等疾病,其組方精妙,藥效廣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對古文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橘核丸的功效和治療原理,為臨牀應用提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橘核子(鹽酒炒)2兩,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薑汁浸,炒)1兩,5錢,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1兩。
寒甚,加附子5錢,肉桂3錢,當歸1兩。
神曲4兩,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淡鹽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子宮肌瘤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橘核丸, 出處:《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橘核2兩(鹽酒炒),小茴香1兩,川楝子(煨,去肉)1兩,桃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炒)1兩,香附(醋炒)1兩,山楂子(炒)1兩,廣木香5錢,紅花5錢。 主治:七疝。

橘核丸,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六。 組成:橘核(炒)、南星(炮)、半夏(洗)、黃柏(酒炒)、蒼朮(鹽炒)、山楂肉、白芷、神曲(炒)、滑石、崑布、吳茱萸(酒、醋分浸)各等分。 主治:男子木腎,婦人陰(疒頹)。

橘核丸, 出處:《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橘核子(鹽酒炒)2兩,川楝子(煨,去肉)1兩5錢,山楂子(炒)1兩5錢,香附(薑汁浸,炒)1兩5錢,荔枝核(煨,研)1兩,小茴香(微炒)1兩。 主治:癥瘕痃癖,小腸膀胱氣等。

橘核丸,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橘核(炒)1兩,海藻(洗)1兩,崑布(洗)1兩,海帶(洗)1兩,川楝子(去肉,炒)1兩,桃仁(麸炒)1兩,厚朴(去皮,薑汁炒)半兩,木通半兩,枳實(麸炒)半兩,延胡索(炒,去皮)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 主治:行氣血,法寒濕,止疼痛,軟堅散結。主治:四種(疒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