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散

JU H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3%
脾經 13%
腎經 13%
肺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9%
三焦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橘核散中包含橘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消積:橘核性味苦、辛,具有行氣消積、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導致的胸腹脹滿、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狀,橘核能疏通氣機,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2. 調經止痛:橘核還具有調經止痛的作用。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經期腹痛等症狀,橘核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疼痛。

因此,橘核散中加入橘核,可以發揮其理氣消積、調經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橘核散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橘核散主治癥瘕積聚、胸脅脹痛、腹痛拒按等症,這些症狀往往與血瘀氣滯相關。桃仁加入方劑中,可助於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使癥瘕積聚消散。
  2. 潤腸通便: 桃仁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改善便祕等症狀。橘核散中亦有其他潤腸通便之藥材,如枳實、橘核等,與桃仁配合使用,可增強潤腸通便的效果,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橘核散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橘核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等。梔子在此方中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此外,梔子還能解毒消腫,對於橘核散中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橘核散」中的烏頭,同樣用於溫經散寒、止痛。烏頭在該方劑中主要針對由寒邪引起的疼痛症狀,如寒疝疼痛等,與橘核相配,可以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緩解疼痛。

橘核散中加入吳茱萸,是因其辛溫燥散之性,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療效。

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效。橘核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溫散寒氣,緩解腹痛,並能降逆止嘔,改善消化不良。同時,吳茱萸與其他藥材配合,如橘核、枳殼等,可加強行氣消積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橘核散,由橘核、桃仁、梔子、烏頭、吳茱萸五味中藥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疝氣。

桃仁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其能改善經期不調、經血量少或過多、經期疼痛等病症,緩解腸燥、促進消化道分泌,加速腸道排空,促進呼吸道分泌物分泌,擴張呼吸道,降低咳嗽氣喘。桃仁常用於治療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癥積痞塊、跌打損傷、腸燥便祕、寒痰咳嗽、痰多無色且稀薄、咳嗽氣喘等病症。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吳茱萸還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調中止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梔子中的有效成分包括苷和梔子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等症。烏頭性溫辛、有毒,歸肺、腎經,具有活絡止痛之功,常與五靈脂同用,治一切癱瘓風。

橘核散由橘核、桃仁、梔子、烏頭、吳茱萸五味中藥組成,具有理氣止痛、化瘀散結、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各種疝氣,如腹股溝疝、臍疝、股疝等。

傳統服藥法


橘核1兩,桃仁5錢,梔子3錢,吳茱萸1兩,茴香1兩。
每服7錢,水2盞,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橘核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橘核、桃仁、梔子仁、川烏(細切,炒)、吳茱萸。 主治:諸疝。

橘核散, 出處:《本草衍義》卷十八。 組成:橘核(炒,去殼,爲末)。 主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小腸氣痛堅硬。

橘核散,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橘核1兩,桃仁5錢,梔子3錢,吳茱萸1兩,茴香1兩。 主治:濕熱寒鬱作疝。

橘核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八引《得效》。 組成:山楂子1兩,橘核5錢,破故紙2兩,乳香5錢,玄胡索1兩,菴(艹閭)1兩,沒藥1兩,五加皮1兩,紅曲1兩。 主治:腰痛,諸般滯氣。

橘核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五靈脂(去砂石,用醋少許炒乾)1兩,延胡索1兩,破故紙(炒)1兩,茴香(鹽炒黃色)1兩,菴(艹閭)草(去梗,生用)1兩,橘核1兩,黑牽牛1兩,棠球子4兩(生用,俗呼爲山果子),川楝子(去核)半兩(生用)。 主治:壯筋骨,暖下元。主治:寒濕腰痛,小腸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