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橘核散中包含橘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消積:橘核性味苦、辛,具有行氣消積、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導致的胸腹脹滿、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狀,橘核能疏通氣機,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 調經止痛:橘核還具有調經止痛的作用。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經期腹痛等症狀,橘核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疼痛。
因此,橘核散中加入橘核,可以發揮其理氣消積、調經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橘核散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橘核散主治癥瘕積聚、胸脅脹痛、腹痛拒按等症,這些症狀往往與血瘀氣滯相關。桃仁加入方劑中,可助於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使癥瘕積聚消散。
- 潤腸通便: 桃仁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改善便祕等症狀。橘核散中亦有其他潤腸通便之藥材,如枳實、橘核等,與桃仁配合使用,可增強潤腸通便的效果,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橘核散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橘核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等。梔子在此方中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此外,梔子還能解毒消腫,對於橘核散中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橘核散」中的烏頭,同樣用於溫經散寒、止痛。烏頭在該方劑中主要針對由寒邪引起的疼痛症狀,如寒疝疼痛等,與橘核相配,可以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緩解疼痛。
橘核散中加入吳茱萸,是因其辛溫燥散之性,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療效。
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效。橘核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溫散寒氣,緩解腹痛,並能降逆止嘔,改善消化不良。同時,吳茱萸與其他藥材配合,如橘核、枳殼等,可加強行氣消積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橘核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橘核散主要用於治療疝氣,特別是由濕熱寒鬱引起的各種症狀。古文記載中,橘核散能有效緩解以下病症:
- 小腸氣痛堅硬 (《仁術便覽》):此指因肝腎虧虛,陰陽失調,寒濕凝滯導致的小腸氣疼痛,並伴有腹部脹滿、堅硬等症狀。
- 囊丸腫大如栲栳,頑痹不仁 (《類證治裁》):此描述了疝氣嚴重時,陰囊腫大如栲栳狀,並伴有麻木不仁的症狀。
- 少腹冤熱而痛,出白 (《類證治裁》):指因脾失運化,濕熱下注導致的少腹部疼痛,並伴有白色分泌物。
- 寒濕腰痛,小腸氣 (《楊氏家藏方》、《雜病廣要》):強調了橘核散對於寒濕引起的腰痛和小腸氣的治療作用。
- 閃肭失足,瘀血凝結而煩痛者 (《嬰兒論》):此指跌打損傷,瘀血凝滯導致的疼痛。
- 外寒束鬱熱於內 (《醫學原理》):此指外感寒邪,鬱而化熱,導致的內熱症狀。
- 濕痰熱疝 (《明醫指掌》):指因濕痰化熱導致的疝氣。
- 血疝卵核紅腫將成癰爛 (《醫方集宜》):指血瘀化熱,導致的陰囊紅腫疼痛,甚至有化膿的趨勢。
- 腰痛,諸般滯氣 (《醫學綱目》):指各種原因導致的氣機不暢,腰部疼痛。
- 一切㿉疝,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小腹絞痛,甚則囊腫潰爛出黃水 (《雜病源流犀燭》):此概括了橘核散治療各種疝氣的廣泛應用,包括卵核腫脹、疼痛、囊腫潰爛等。
- 四種㿉疝,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少腹絞痛,甚則囊腫,潰爛出黃水 (《雜病源流犀燭》):此概括了橘核散治療各種疝氣的廣泛應用,包括卵核腫脹、疼痛、囊腫潰爛等。
治療原理
橘核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理氣止痛、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溫經散寒等法則。方中各藥物的作用如下:
- 橘核:理氣止痛,化痰消積,是方中的主藥,針對疝氣的主要病機——氣滯。
- 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有助於消除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梔子: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可以清除體內的濕熱之邪。
- 川烏:溫經散寒,止痛,可以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吳茱萸:降逆止嘔,暖肝散寒,可以溫暖肝經,散寒止痛。
綜合以上藥物的作用,橘核散可以:
- 疏通氣機,緩解疼痛:橘核、川烏、吳茱萸共奏理氣止痛之效,其中橘核為主,針對氣滯;川烏散寒,針對寒凝;吳茱萸溫肝,針對肝氣鬱結。
- 清除濕熱,消腫散結:梔子清熱利濕,配合桃仁活血化瘀,可以消除濕熱瘀阻,減輕腫脹和疼痛。
- 溫經散寒,改善局部循環:川烏、吳茱萸溫經散寒,桃仁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
古文記載中也明確指出其作用機理,如:
- 《仁術便覽》中提到:“此乃肝腎二經,皆因嗜慾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冷,凝滯其間,脹腹作痛,頑痹結硬,勢所必至也。” 說明疝氣的發病與肝腎虧虛,寒濕凝滯有關。
- 《類證治裁》中提到:“言脾失運化,而傳於所勝,則瘕聚成形,痛出白淫。烏頭梔子湯加橘核、桃仁、吳萸。” 指出脾失運化,濕熱下注是疝氣發病的原因之一。
- 《丹溪心法》中提到:“此蓋濕熱因寒鬱而發,用梔子仁以除濕熱,用烏頭以散寒鬱。況二藥皆下焦之藥,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留也。” 明確指出了橘核散治療濕熱寒鬱型疝氣的原理。
- 《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橘核單止痛,川烏散寒鬱,山梔除濕熱,又引烏頭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強調了橘核、川烏、山梔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 《赤水玄珠》中提到:“戴元禮曰:木腎者,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乎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水不患乎不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夫惟嗜慾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冷凝滯,脹大作痛,頑痹結硬,不可純用燥熱,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消,榮衛流轉,盎如寒谷春回,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之妙矣。” 說明木腎的發病與心腎不交,寒濕凝滯有關,治療應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
總結
橘核散是一個經典的中醫方劑,其主治功效廣泛,主要針對濕熱寒鬱所致的各種疝氣症狀。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理氣、活血、清熱、散寒等法則,通過多味藥物的配伍,達到疏通氣機、消除濕熱、溫經散寒、緩解疼痛的目的。從古文記載來看,橘核散在臨牀應用中療效確切,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應用的方劑。
傳統服藥法
橘核1兩,桃仁5錢,梔子3錢,吳茱萸1兩,茴香1兩。
每服7錢,水2盞,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核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橘核、桃仁、梔子仁、川烏(細切,炒)、吳茱萸。 主治:諸疝。
橘核散, 出處:《本草衍義》卷十八。 組成:橘核(炒,去殼,爲末)。 主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小腸氣痛堅硬。
橘核散,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橘核1兩,桃仁5錢,梔子3錢,吳茱萸1兩,茴香1兩。 主治:濕熱寒鬱作疝。
橘核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八引《得效》。 組成:山楂子1兩,橘核5錢,破故紙2兩,乳香5錢,玄胡索1兩,菴(艹閭)1兩,沒藥1兩,五加皮1兩,紅曲1兩。 主治:腰痛,諸般滯氣。
橘核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五靈脂(去砂石,用醋少許炒乾)1兩,延胡索1兩,破故紙(炒)1兩,茴香(鹽炒黃色)1兩,菴(艹閭)草(去梗,生用)1兩,橘核1兩,黑牽牛1兩,棠球子4兩(生用,俗呼爲山果子),川楝子(去核)半兩(生用)。 主治:壯筋骨,暖下元。主治:寒濕腰痛,小腸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