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金散

草金散

CAO JI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肝經 22%
肺經 11%
三焦經 11%
胃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心經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金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之效。其苦寒之性可清解體內熱毒,涼血止血可抑制出血,解毒消腫則能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炎症反應。

因此,草金散中加入梔子,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草金散中含有烏頭,乃因其性烈,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部,其毒性較強,但經炮製後毒性減弱,藥性更為溫和。草金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痛風、皮膚瘙癢等症,烏頭在此方劑中發揮重要作用,能 驅散寒邪、溫經止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烏頭用量需嚴格控制,不可過量使用,以免產生中毒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金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吐逆」,即小兒因脾胃功能未健、寒熱失調或氣機上逆所致的嘔吐症狀。古代醫家認為小兒體質嬌弱,易因外感或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升降失常,氣機上衝而引發嘔吐。草金散以簡潔組成及獨特炮製法,旨在調和寒熱、降逆止嘔。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爛大梔子(3個)

    • 梔子性寒,傳統用於清熱瀉火、涼血除煩,且有降氣之效。此處選用「爛大梔子」(或指成熟至軟爛者),可能取其性味更趨和緩,避免過寒傷胃。其寒性可制衡草烏之熱,並能清解胃中鬱熱,緩解因熱上衝所致的嘔逆。
  2. 草烏頭(1個)

    • 草烏性熱,能溫經散寒、止痛,但毒性較強,需經炮製(如本方「泥固濟燒」)以減毒存性。其熱性可溫中散寒,針對寒凝中焦或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同時,其辛散之性可能助於通暢氣機,緩解氣逆。

炮製與配伍原理

  • 同燒存性:將梔子與草烏共置瓶中泥封煅燒,使兩藥性味相互制約融合。梔子之寒能緩和草烏之燥熱,草烏之溫可拮抗梔子之寒,形成「寒熱並調」的特性,適用於寒熱錯雜或病機不明顯的吐逆。
  • 生薑汁調服:生薑為止嘔聖藥,能溫中止嘔、散寒和胃,輔助主藥增強降逆作用,並緩和草烏毒性。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通過「寒熱並行」的思路:

  • 草烏溫中散寒,針對寒邪或中焦虛寒導致的氣逆;
  • 梔子清泄鬱熱,防止溫燥過度,並處理熱邪上衝;
  • 生薑調和藥性、直接止嘔。三者協同,使脾胃氣機得復,嘔吐自止。

總結
草金散以簡馭繁,通過炮製與配伍平衡寒熱,標本兼顧,體現古代醫家對小兒「易寒易熱」體質的調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爛大梔子3個, 草烏頭1個。
上同藏於小瓶內,用泥固濟燒,煙盡取出,研細。
每服1字,生薑汁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草金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九蘥衛生》。 組成:爛大梔子3個,草烏頭1個。 主治:小兒吐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