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梔子湯

烏頭梔子湯

WU TOU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肝經 22%
肺經 11%
三焦經 11%
胃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心經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梔子湯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寒濕痺痛: 烏頭性溫,入經絡,能散寒止痛,驅除寒濕,對於因寒濕凝滯所致的痺痛,具有顯著療效。
  2. 瘀血阻絡: 烏頭又有破血通絡之效,能活血化瘀,改善因瘀血阻絡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烏頭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一般需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輕其毒性,達到治療效果。

烏頭梔子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可針對熱毒壅盛、心煩不寐、口渴便祕、目赤腫痛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梔子能降逆氣,止嘔吐。當熱毒上逆,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目眩等症狀時,梔子可有效緩解這些不適。

因此,烏頭梔子湯中包含梔子,有助於清熱解毒、降逆止嘔,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頭梔子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素有濕熱,外因寒邪,發作疝症,疼痛不已」,意指患者平素體內蘊藏濕熱之邪,又外感寒邪,導致寒熱錯雜、氣血鬱滯,引發疝氣疼痛劇烈且遷延不癒。濕熱內伏與寒邪外束相搏,經絡不通,故需寒熱並調、通絡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川烏(童便製)

    • 川烏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具強效散寒止痛之功,尤擅驅逐經絡沉寒痼冷。
    • 以童便煮製,可減其毒性,兼引藥下行,專攻下焦寒濕鬱結之疝痛。
  2. 臣藥:梔子仁(炒)

    • 梔子性寒,清熱利濕,炒用緩其寒性,專入血分以清泄濕熱。
    • 與川烏配伍,一熱一寒,既制約川烏燥烈之性,又化解濕熱內蘊,共成「寒熱並行」之局。
  3. 佐使加減:人參、白朮、木香、砂仁

    • 針對元氣虛弱者,加人參、白朮益氣健脾,扶正以助祛邪;
    • 木香、砂仁理氣醒脾,防濕熱再聚,兼助川烏行氣止痛之力。

全方治療思維
此方以「寒熱同治」為核心:

  • 寒邪外束:川烏溫通散寒,破凝止痛;
  • 濕熱內伏:梔子清熱滲濕,疏通鬱滯。
    二者相配,辛開苦降,既解外寒之束縛,又化內濕之纏結,使氣血調暢而疝痛自止。加減法則體現「虛實兼顧」之理,虛者佐以補益,實者重在疏通,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川烏(童便煮)3錢,梔子仁(炒)3錢。如元氣衰弱,加人參、白朮,佐以木香、縮砂仁。
上(口父)咀。水煎熟,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烏頭梔子湯,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川烏(童便煮)3錢,梔子仁(炒)3錢。 主治:素有濕熱,外因寒邪,發作疝症,疼痛不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