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制楝實丸」中包含「葫蘆巴」是基於其 增強藥效 和 緩解副作用 的作用。
葫蘆巴 性溫,味甘,具有 補腎壯陽、溫脾暖胃 的功效,可 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藥力。
在「四制楝實丸」中,葫蘆巴能夠 中和楝實的寒性,減輕其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氣損傷陽氣。同時,葫蘆巴的溫補作用能 增強楝實的殺蟲止癢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葫蘆巴的加入,不僅 提高藥效,更能 減輕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四制楝實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楝實苦寒,可清熱殺蟲,但容易寒凝氣滯,影響療效。木香的加入可以溫陽理氣,促進腸胃蠕動,緩解楝實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增強藥效。
- 調和藥性:木香味苦,可中和楝實的苦寒之性,避免過於寒涼,減少對脾胃的損傷。同時,木香還能促進楝實的吸收利用,提高藥物的整體療效。
四制楝實丸中加入橘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橘核性味辛、苦、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楝實性寒,易傷脾胃,橘核的加入可以緩和楝實的寒性,並協同其行氣止痛之效,改善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增強驅蟲效果:橘核味苦,能燥溼殺蟲,配合楝實的殺蟲功效,能增強驅蟲效果,使驅蟲作用更加顯著,更有效地治療蟲積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四制楝實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助瀉蟲之力: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輔助楝實驅除寄生蟲。
- 溫陽化濕,助藥力透達: 楝實性寒,容易傷脾胃,而巴戟天溫陽化濕,可以溫煦脾胃,促進藥力順暢流通,使楝實更好地發揮驅蟲效果。
總之,巴戟天在四制楝實丸中起著增強藥效、溫陽化濕的作用,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驅蟲效果。
四制楝實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楝實驅蟲:楝實性寒,善於驅除腸道寄生蟲,但寒性過強,易損傷脾胃。吳茱萸性溫,能溫中散寒,協同楝實驅蟲,避免寒性過強,損傷脾胃,增強驅蟲效果。
- 燥濕止瀉,輔助止瀉:吳茱萸辛溫燥濕,能燥濕止瀉,而楝實驅蟲後,可能會出現腹瀉症狀。吳茱萸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驅蟲後的腹瀉,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而言之,吳茱萸在四制楝實丸中發揮著溫中散寒、助楝實驅蟲和燥濕止瀉的功效,使藥效更強,更安全。
四制楝實丸中包含青皮,主要原因如下:
- 相輔相成,增強殺蟲效果: 青皮味辛,性溫,能行氣消積,並可引導楝實之苦寒之氣下行,更有效地驅除寄生蟲,達到治蟲之效。
- 緩解楝實毒性: 楝實苦寒,易傷脾胃,而青皮辛溫,可中和楝實之寒性,緩解其對脾胃的刺激,並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之,青皮與楝實配伍,相輔相成,既增強藥效,又降低毒性,使其更安全有效地治療蟲病。
四制楝實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暖胃,助藥力達下焦: 楝實性寒,入肝脾經,擅長殺蟲止癢,但易傷脾胃。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脾暖胃、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楝實寒性對脾胃的損傷,並助其藥力下達蟲所寄居的部位。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茴香氣味芳香,能促進藥物吸收,有助於楝實的殺蟲功效。同時,茴香還能解毒,與楝實配合,可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療效。
四制楝實丸中加入柴胡,主要考量其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
楝實性寒,善於驅蟲殺蟲,但其寒性易傷脾胃,且可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可緩解楝實的寒性,並調節肝氣,防止其對脾胃的損傷。此外,柴胡還能提升陽氣,有助於藥力下達腸道,提高驅蟲效果。
四制楝實丸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淋止痛: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通淋止痛的功效。楝實丸主治濕熱下注,小便淋瀝澀痛等症,木通的加入可加強通淋止痛的效果,促進濕熱排出,緩解尿路不適。
- 利水消腫: 木通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輔助清除體內溼熱,緩解因溼熱鬱結而引起的腫脹。楝實丸中加入木通,可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劑[四制楝實丸]的組成中包含烏頭。烏頭性溫、味辛,具有強烈的行氣止痛、祛風除濕的作用。在四制楝實丸中加入烏頭,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祛風散寒效果,特別適合用於風濕痹痛、關節腫脹等症狀。烏頭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使得整體方劑在治療風濕病及其他疼痛症狀方面更加有效。然而,由於烏頭有一定毒性,使用時需謹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制楝實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氣滯積聚」,乃因氣機不暢、寒濕凝結所致之證候。證見脘腹脹痛、疝氣偏墜、癥瘕痞塊,或寒濕下注之陰囊腫痛,其病機多與肝經氣鬱、寒凝下焦相關。方中諸藥相配,共奏行氣散結、溫散寒濕之效,尤擅調理下焦寒滯氣結之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分析
楝子(苦楝子)
為君藥,性苦寒,入肝經,擅疏泄肝氣鬱滯,兼能殺蟲止痛。用量獨重(二斤三兩四錢),主導方劑走向,針對肝經氣鬱化熱或兼蟲積之證。巴戟天、吳茱萸、茴香、川烏
群藥性溫,配伍楝子之寒,形成「寒溫並用」格局:- 巴戟天溫補腎陽,散下焦寒濕。
- 吳茱萸暖肝散寒,降逆止嘔。
- 茴香理氣止痛,專治疝氣寒痛。
- 川烏大熱,逐冷痰、破沉寒痼冷,峻逐經絡寒濕。
此組藥物制約楝子寒性,共奏溫通散結之效,適用於寒熱錯雜之積聚。
青皮、柴胡、橘核
專入肝膽經,疏肝破氣:- 青皮破氣消積,化滯散結。
- 柴胡疏肝解鬱,升舉清陽。
- 橘核行氣散結,專治疝氣、睾丸腫痛。
此組強化肝經氣機疏泄,化解局部氣血凝滯。
木通、青木香
通利下焦:- 木通利尿通淋,導濕熱下行。
- 青木香(馬兜鈴根)行氣止痛,解毒消腫。
二藥助濕濁從小便而解,防氣滯化濕蘊熱。
葫蘆巴(用量原缺)
推測其角色為溫腎助陽、散寒止痛,常見於寒疝腹痛,與巴戟天協同強化溫下之力。
配伍特點
- 寒溫互制:以楝子之寒配川烏、吳萸之熱,既疏肝清熱,又溫散沉寒,適用於寒熱膠結之積聚。
- 標本兼顧:柴胡、青皮調氣治標,巴戟天、葫蘆巴溫腎治本,針對氣滯久病及腎陽不足者。
- 專攻下焦:橘核、茴香、木通等皆歸肝腎經,形成「下行藥群」,集中作用於少腹、陰器等處。
可能功效延伸
- 疝氣腹痛:因肝經寒凝氣滯所致之「寒疝」,見少腹牽引睾丸脹痛。
- 癥瘕積聚:氣血瘀滯日久成塊,兼寒濕者(如婦人瘕聚、男子痞塊)。
- 濕熱下注:若兼見小便不利、陰囊濕腫,木通、青木香可利濕泄濁。
此方重在「通」與「溫」,氣滯偏寒或寒熱夾雜者尤宜,若純熱或陰虛者則非所適。通過疏肝、溫腎、化瘀、利濕的複合作用,瓦解氣滯積聚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葫蘆巴,楝子2斤3兩4錢,青木香1斤14兩,橘核2斤8兩,巴戟1斤14兩,吳萸1斤14兩,青皮1斤14兩,茴香1斤14兩,柴胡1斤14兩,木通1斤14兩,川烏1斤。
上為細末,水泛小丸。
方中葫蘆巴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四制楝實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制楝實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呼和浩特方)。 組成:葫蘆巴,楝子2斤3兩4錢,青木香1斤14兩,橘核2斤8兩,巴戟1斤14兩,吳萸1斤14兩,青皮1斤14兩,茴香1斤14兩,柴胡1斤14兩,木通1斤14兩,川烏1斤。 主治:氣滯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