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橘核疝氣丸
JU HE SHAN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苦楝子,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的功效。
苦楝子味苦性寒,具有較強的殺蟲功效,能有效驅除腸道內的寄生蟲,而疝氣的病因之一便是蟲積於腸,導致氣機阻滯,而苦楝子能 清熱殺蟲,消積止痛,從根源上解決疝氣的病因。
此外,苦楝子還有 疏肝理氣 的作用,能幫助氣血流通,緩解疝氣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脾散寒的功效。疝氣多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所致,茴香可溫通氣血,緩解疼痛,促進疝氣的回納。
- 理氣消脹:茴香能理氣消脹,有助於緩解疝氣患者常伴隨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從而改善整體病情。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疝氣疼痛。疝氣發作時,常伴隨腹痛、脹滿等症狀,烏藥的理氣作用能疏通氣血,解除疼痛。
- 溫陽散寒: 烏藥溫陽散寒,對於寒邪客氣導致的疝氣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疝氣常因體虛、寒氣侵襲而發作,烏藥溫陽散寒,能驅散寒邪,改善體質,預防疝氣復發。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疝氣多因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所致,延胡索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有助於疝氣的治療。
- 疏肝解鬱,降氣止痛:延胡索亦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而肝氣鬱結也是導致疝氣的重要原因之一。延胡索能疏肝解鬱,降氣止痛,可改善肝氣鬱結,進而達到治療疝氣的效果。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疝氣常因脾腎陽虛、寒氣凝滯所致,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可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促進氣血運行,助藥力: 肉桂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可幫助其他藥材的藥力更好地發揮,共同達到治療疝氣的目的。
總而言之,肉桂在橘核疝氣丸中起到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及助藥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胡蘆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胡蘆巴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疝氣多因脾腎陽虛,寒氣凝滯,氣機阻滯所致,而胡蘆巴溫陽散寒,有助於改善脾腎陽虛,緩解疝氣疼痛。
- 補腎固精,降氣止瀉: 胡蘆巴亦有補腎固精、降氣止瀉的功效。疝氣常伴有腎氣虛弱,精關不固,或脾胃虛弱,氣虛下陷等症狀,而胡蘆巴補腎固精,能固攝精氣,防止疝氣脫出,同時降氣止瀉,可改善脾胃虛弱,鞏固治療效果。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氣行氣:疝氣常因脾腎陽虛,氣虛下陷所致。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可溫暖脾腎,補益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疝氣下墜之症狀。
- 配合橘核,協同止痛:橘核性苦辛,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氣機,緩解疝氣疼痛。乾薑的溫陽作用可以促進橘核的藥效發揮,協同止痛,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乾薑在橘核疝氣丸中起到溫中散寒,助氣行氣、協同止痛的作用,配合橘核等藥材,可以有效改善疝氣症狀。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降逆止痛: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降逆止痛之效。疝氣常由脾腎陽虛、寒氣客於下焦,或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吳茱萸溫陽散寒,可以溫暖脾腎,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降氣止痛,收斂固澀:吳茱萸入肝經,可疏肝理氣,降氣止痛。疝氣常伴有疼痛,吳茱萸能降逆止痛,緩解疝氣帶來的疼痛不適,並能收斂固澀,幫助減輕疝氣下垂的症狀。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疝氣常由脾胃虛寒、氣血運行不暢引起,高良薑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緩解疝氣疼痛。此外,高良薑還能溫化寒凝,使疝氣腫塊消散,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同時,高良薑搭配其他藥材,如橘核、延胡索等,共同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活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疝氣的目的。
橘核疝氣丸中包含橘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降氣止痛: 橘核味苦、辛,性溫,具有理氣消積、降氣止痛的功效。疝氣多因氣滯血瘀、脾胃虛弱、氣降失常所致,橘核能疏肝理氣,降氣止痛,有助於緩解疝氣的症狀。
2. 固澀降氣,收斂止痛: 橘核還有固澀降氣、收斂止痛的作用。疝氣常伴有墜脹疼痛,橘核能收斂止痛,固澀降氣,有助於減輕疼痛,防止疝氣的發生。
因此,橘核在橘核疝氣丸中起到理氣消積、降氣止痛、固澀降氣、收斂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疝氣的效果。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疝氣多因氣滯血瘀、脾胃虛弱所致,木香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疝氣疼痛,並改善脾胃功能。
2. 溫中散寒: 木香性溫,能溫中散寒,有助於溫暖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改善氣血運行,減少疝氣發作。
橘核疝氣丸中加入大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 瀉下通便:疝氣常伴有腸胃功能失調,導致便祕,加重病情。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清理腸道積滯,改善便祕,減輕疝氣疼痛。
- 活血化瘀:疝氣的發生,也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大黃能活血化瘀,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消除局部瘀血,緩解疝氣症狀。
因此,橘核疝氣丸中加入大黃,不僅能通便,更能活血化瘀,改善腸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疝氣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橘核疝氣丸主治「睾丸腫痛、小腸疝氣、偏墜疼痛、寒冷腹痛」,其核心病機為「寒凝肝脈,氣滯血瘀」。寒邪侵襲下焦肝經,導致經脈拘急、氣血不通,引發睾丸腫硬、少腹冷痛;若寒氣結聚,使小腸氣機紊亂,則成疝氣偏墜。方中藥性偏溫,突出「散寒行氣」之功,符合中醫「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經散寒為主軸
- 肉桂、炮薑、吳茱萸、良薑、胡蘆巴:此五藥皆屬辛熱之品,直入肝腎,溫散下焦沉寒痼冷。其中胡蘆巴專治「寒疝腹痛」,吳茱萸善解「厥陰頭痛、陰器寒凝」,為治療疝氣要藥。
- 茴香(推測為小茴香):辛溫歸肝經,傳統用於「睪丸偏墜」,其揮發油成分可鬆弛平滑肌,緩解疝氣疼痛。
行氣活血為輔翼
- 橘核(君藥):專入肝經,古籍載其「行肝氣,消腫散結」,針對睾丸腫痛而設。
- 烏藥、廣木香:辛香走竄,理氣寬脹,解「寒凝氣滯」所致脹痛。
- 金鈴子(川楝子)、玄胡(延胡索):金鈴子疏肝瀉熱,玄胡活血止痛,二者配伍(金鈴子散)可調暢肝經氣血,制約全方過燥之性。
佐以瀉下通絡
- 川軍(大黃):用量輕(1兩),且經酒製後苦寒性減,取其「活血破瘀」之功,助消散陰囊血瘀腫硬;另可反佐溫藥之燥,防止化熱。
配伍特點:
全方以「溫通」為核心,寒邪得散則經脈舒展,氣血得行則疼痛自止。橘核引藥入肝經,溫藥群攻逐寒邪,佐少量金鈴子、大黃疏通鬱熱,構成「溫中寓清」的結構。水泛丸劑型緩釋藥力,淡鹽水送服引藥下行,契合疝氣病位在下之特性。
此方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凡屬寒滯肝脈之睾丸腫痛、疝氣、少腹冷痛,皆可應用,不必拘泥於病名差異。
傳統服藥法
金鈴子4兩,茴香3兩,烏藥1兩5錢,玄胡1兩5錢,肉桂1兩5錢,胡蘆巴1兩5錢,炮薑1兩5錢,吳茱萸1兩5錢,良薑1兩5錢,橘核1兩5錢,廣木香1兩,川軍1兩。
除疝去寒,止痛消腫。
共碾細面,水泛為小丸。
每服3錢,淡鹽水送下。
忌生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散寒止痛、行氣通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核疝氣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金鈴子4兩,茴香3兩,烏藥1兩5錢,玄胡1兩5錢,肉桂1兩5錢,胡蘆巴1兩5錢,炮薑1兩5錢,吳茱萸1兩5錢,良薑1兩5錢,橘核1兩5錢,廣木香1兩,川軍1兩。 主治:除疝去寒,止痛消腫。主治:睾丸腫痛,小腸疝氣,偏墜疼痛,寒冷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