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內消丸

WU ZI NEI XI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6%
肺經 15%
胃經 14%
膀胱經 10%
心經 9%
腎經 8%
三焦經 3%
心包經 1%
大腸經 1%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子內消丸」

中藥方劑「五子內消丸」,主要成分包括橘核、香附、花椒、梔子、山楂、蒼朮、甘草、茴香、黃柏、延胡索、防己、防風、人參。

主治功效

疝氣,是指因腹壁肌肉薄弱或鬆弛,導致腹腔臟器(如腸子、胃、子宮等)突出腹壁而引起的疾病。中醫古代文字中對疝氣的描述,多與「氣」相關。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橘核:性味苦、辛,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化痰、散結消癥、止痛的功效。

  • 香附:性味辛、苦,歸肝、脾經,具有理氣解鬱、調經止痛、散結消癥的功效。

  • 花椒:性味辛、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的功效。

  • 梔子:性味苦、寒,歸心、脾、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 山楂:性味酸、甘,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化積、活血化瘀、降脂降壓的功效。

  • 蒼朮:性味苦、辛,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的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的功效。

  • 茴香:性味辛、溫,歸脾、胃、肝、腎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的功效。

  • 黃柏:性味苦、寒,歸心、肺、大腸經,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的功效。

  • 延胡索:性味辛、溫,歸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的功效。

  • 防己:性味苦、辛,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的功效。

  • 防風:性味辛、溫,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的功效。

  • 人參:性味甘、微苦,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的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五子內消丸」,由橘核、香附、花椒、梔子、山楂、蒼朮、甘草、茴香、黃柏、延胡索、防己、防風、人參等藥材組成,具有理氣化痰、散結消癥、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食化積、活血化瘀、降脂降壓、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溫裡溫中、驅蟲殺蟲、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補氣、益氣、生津、止渴等功效,主治疝氣。

傳統服藥法


橘核1兩7錢,香附子1兩7錢,花椒子(黑者)1兩7錢,山梔1兩7錢,山楂子1兩7錢,茅朮1兩7錢,甘草1兩,茴香1兩,黃柏1兩,元胡索1兩,漢防己1兩,防風1兩,人參5錢。
煉蜜為丸。
每服3錢,空心鹽湯送下。再用茅朮煎湯,先熏後洗,毛孔內出水珠,其症自消,不可間斷。單服藥及單熏洗者皆不效,二者兼行,雖症大如鬥者亦愈,但針過者不愈。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橘核、香附、花椒、梔子、山楂、蒼朮、甘草、茴香、黃柏、延胡索、防己、防風、人參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其中,橘核、香附、花椒、梔子、山楂、蒼朮、甘草、茴香、黃柏、延胡索、防己、防風均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散結的功效,人參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消腫散結之功,可有效治療疝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五子內消丸,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六。 組成:橘核1兩7錢,香附子1兩7錢,花椒子(黑者)1兩7錢,山梔1兩7錢,山楂子1兩7錢,茅朮1兩7錢,甘草1兩,茴香1兩,黃柏1兩,元胡索1兩,漢防己1兩,防風1兩,人參5錢。 主治:疝氣。

五子內消丸,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五。 組成:香附子2兩,橘核2兩,漢防己2兩,花椒子2兩,玄胡索2兩,山楂子2兩,黃柏2兩,山梔子2兩,防風2兩,川楝子(7制)2兩,茅山蒼朮3兩2錢,小茴香1兩4錢,沉香5錢,人參1兩,白茯苓3兩。 主治: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