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味蒼柏散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蒼朮性辛溫燥,善於燥濕健脾,可祛除脾胃濕邪,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
- 祛風止痛: 蒼朮兼具祛風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如風濕痺痛、腰膝痠痛等。
十味蒼柏散中,蒼朮與其他藥物配伍,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十味蒼柏散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同時也助於調節氣機,舒緩疼痛。
- 配合蒼柏散整體功效: 十味蒼柏散以蒼柏為君藥,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狀。香附的加入,可協同蒼柏散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理氣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療效更佳。
十味蒼柏散中包含黃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熱淋、尿痛、赤澀等症狀效果顯著。同時,黃柏也能解毒殺蟲,用於治療濕疹、瘡瘍等皮膚病。
因此,十味蒼柏散中加入黃柏,旨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十味蒼柏散中包含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消積導滯: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導滯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鬱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食積不消、腹脹便溏等症。
- 配合蒼柏散藥性,增強療效: 十味蒼柏散主治風寒溼痹,其組成多爲溫燥之品,而青皮的加入可起到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作用,使藥性更趨平和,並能更好地發揮散寒除溼、止痛止癢之功效。
十味蒼柏散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活血化瘀: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本方以蒼柏爲君藥,清熱燥溼,但其性偏寒,易傷脾胃,延胡索則可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二、疏肝解鬱:本方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延胡索能疏肝解鬱,調理氣機,配合蒼柏清熱解毒,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十味蒼柏散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益智,助陽氣: 益智仁味甘辛,性溫,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溫腎助陽的功效。十味蒼柏散以蒼柏為主,性寒涼,易傷脾胃,而益智仁則可補脾益氣,防止寒涼之氣傷及脾胃,同時溫腎助陽,協同蒼柏散的止咳平喘作用。
- 補腎固精,止咳化痰: 益智仁能補腎固精,對於因腎虛導致的咳嗽、咳痰有輔助治療作用。十味蒼柏散主治肺虛久咳、痰多氣喘,而益智仁的補腎固精功效可增強肺氣,並有助於痰液的排出,進一步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十味蒼柏散中加入桃仁,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微溫,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止痛消腫等作用。在十味蒼柏散中,桃仁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並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症狀,達到治療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麻木等症狀的效果。
十味蒼柏散中包含茴香,主要是因為茴香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溫中散寒:茴香性溫,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對於寒邪犯胃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理氣止痛:茴香含有揮發油,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胸腹脹痛、腸胃痙攣等。
因此,十味蒼柏散中加入茴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寒邪犯胃、氣滯血瘀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十味蒼柏散中包含附子,其原因主要在於附子具有以下功效: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可溫補陽氣,散寒止痛,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肢體冰冷、畏寒、腰膝冷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回陽救逆: 附子能溫煦心陽,回陽救逆,用於寒邪入心,導致的心悸、氣喘、脈微等危重症狀。
十味蒼柏散治療的病症多與寒邪有關,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十味蒼柏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十味蒼柏散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護肝的作用,可以減輕其他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
-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甘草能增強藥效,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能與蒼柏、白芷等藥物相輔相成,加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味蒼柏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醫門秘旨》與《醫宗金鑒》所載此方,傳統主治為「疝氣作痛」。其病機核心在於寒濕鬱滯下焦,肝脈氣血不暢,導致少腹或陰囊脹痛。古代醫家以溫散寒濕、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為治法,針對陰寒凝結、氣滯血瘀之疝痛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溫散寒濕,通暢氣機
- 鹽炒蒼朮、鹽炒附子:蒼朮燥濕健脾,鹽炒引藥入腎,助祛下焦寒濕;附子溫腎散寒,鹽製緩其燥烈,專攻下焦陰冷。
- 茴香(或山楂):茴香散寒止痛,直趨肝經,為疝氣要藥;《醫宗金鑒》易以山楂,則兼消積化瘀,適合兼有食滯者。
疏肝理氣,解鬱止痛
- 鹽炒香附、青皮:香附疏肝解鬱,鹽制下行;青皮破氣疏肝,共調肝氣鬱滯。
- 玄胡索:活血行氣,專治一身上下諸痛,尤擅少腹痛。
清熱燥濕,防鬱化熱
- 酒炒黃柏:清下焦濕熱,酒制減其苦寒,配溫藥防寒濕鬱久化熱。
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 桃仁:破血行瘀,通滯散結,治疝氣日久血瘀。
- 益智仁:溫腎固精,防辛散過度耗氣,兼助陽氣溫運。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甘草:緩和藥性,協調寒溫,緩急止痛。
方劑配伍特點
- 溫清並用:以溫藥為主,佐黃柏清鬱熱,防燥熱傷陰。
- 氣血同調:既疏肝理氣(香附、青皮),又活血化瘀(桃仁、玄胡),契合「疝屬肝病」之說。
- 標本兼顧:散寒濕治標(蒼朮、附子),溫腎固本(益智),尤宜寒濕疝氣反覆發作者。
結論
此方以溫通散寒為本,結合疏肝、活血、清熱之法,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辨證思路。其加減變化(如茴香與山楂之替換),反映古代醫家對兼證的靈活處理,核心始終圍繞下焦寒濕氣滯血瘀之疝痛。
傳統服藥法
蒼朮(鹽炒)、香附(鹽炒)、黃柏(酒炒)、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茴香、附子(鹽炒)、甘草。上為末。
作湯服。
"(《觀聚方要補》卷五引《醫門秘旨》)。《醫宗金鑒》有山楂。方中茴香,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疝氣作痛。但本方中含有附子,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味蒼柏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蒼朮(鹽炒)、香附(鹽炒)、黃柏(酒炒)、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茴香、附子(鹽炒)、甘草。 主治:疝氣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