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草蒼柏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青草蒼柏湯多用於濕熱內蘊、脾胃不和之症,蒼朮可燥濕化濁,健脾開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濕熱排出。
- 祛風止痛:蒼朮亦具祛風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青草蒼柏湯中加入蒼朮,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痛作用,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病症。
青草蒼柏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善於清熱瀉火,尤其對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熱淋、帶下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黃柏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對於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青草蒼柏湯中加入黃柏,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青皮在青草蒼柏湯中,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胃經。其疏肝理氣之功,可以緩解肝氣鬱結,並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青草蒼柏湯中常以青皮配伍其他理氣止痛藥物,如香附、柴胡等,共同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 降逆止嘔,消食化積: 青皮亦具降逆止嘔之效,可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此外,青皮還有消食化積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腹脹、噯氣等症。在青草蒼柏湯中,青皮可以配合其他消食化積藥物,如山楂、神曲等,共同發揮降逆止嘔、消食化積的功效。
青草蒼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青草蒼柏湯中可能含有寒涼或辛辣的藥材,甘草能中和其偏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補益脾胃: 甘草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有助於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提高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青草蒼柏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青草蒼柏湯主治「環跳穴痛不已」與「附骨疽」,兩者皆與下焦濕熱、經絡壅滯相關。
- 環跳穴痛: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主司下肢運動。此處久痛多因濕熱下注,阻遏氣血,或風寒濕邪侵襲筋骨,導致經絡不通。
- 附骨疽:為深部膿瘍,古籍稱「疽深附骨」,多因濕熱毒邪深伏,氣血凝滯,腐骨敗血而成。
此方重點在「清熱燥濕、行氣活血」,既治標(止痛消腫),亦顧本(祛除濕熱)。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核心藥對:蒼朮-黃柏(即二妙散基礎)
- 蒼朮(3錢):辛溫燥烈,專入脾胃,善祛下焦濕邪,兼能發汗解表(針對濕阻經絡之痛)。
- 黃柏(3錢):苦寒沉降,清熱燥濕,尤擅瀉腎與膀胱之火(治濕熱下注之根源)。
兩藥配伍,一溫一寒,蒼朮從氣分燥濕,黃柏從血分清熱,共成「清熱除濕」之主力。
(2)輔助藥味:青皮-甘草-生薑汁
- 青皮(1錢半):苦辛溫,入肝膽經,破氣行滯,善疏解「環跳」所屬之少陽經鬱結,助蒼朮散濕,兼通絡止痛。
- 甘草(5分):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黃柏之苦寒、蒼朮之溫燥。
- 生薑汁:辛散水濕,溫通經脈,引藥直達病所,增強散寒止痛之效。
(3)加減法之原理
- 虛加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適合久病正虛。
- 夏加黃芩:盛夏濕熱更盛,黃芩助黃柏清上焦肺熱,避免濕熱上蒸下注。
- 冬加桂枝:冬季寒勝,桂枝溫通血脈,散寒邪以助氣化。
- 痛甚無汗加麻黃:開腠理、透毛竅,發汗祛濕,針對寒濕閉表之劇痛。
3. 方劑整體作用機轉
此方以「二妙散」為底,針對濕熱流注筋骨(環跳痛)或鬱久成毒(附骨疽)之病機:
- 清熱燥濕:蒼朮、黃柏直折濕熱,斷病勢之根。
- 行氣通絡:青皮破滯,生薑汁辛散,疏通少陽、太陰氣機。
- 靈活加減:順應天時(夏熱冬寒)、體質(虛實)、症狀(痛、汗)調整,體現「因時制宜」思維。
總結:此方通過燥濕、清熱、行氣三者協同,使濕去熱清、氣行血活,則經絡通而痛疽自消。
傳統服藥法
蒼朮3錢,黃柏3錢,青皮1錢半,甘草5分。
虛者,加牛膝1錢;夏,加黃芩8分;冬,加桂枝5分;痛甚無汗,加麻黃2分。
水煎,入生薑汁少許,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燥濕作用,因此陰虛火旺、津液不足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
相同名稱方劑
青草蒼柏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蒼朮3錢,黃柏3錢,青皮1錢半,甘草5分。 主治:環跳穴痛不已。附骨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