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萬全金花散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黃柏,這是由於黃柏具有獨特的藥性,對於處理多種病症具有良好的效果。黃柏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能幫助消除體內的濕熱,這對於許多因濕熱引起的疾病尤為重要。在中醫理論中,濕熱常常與皮膚疾病、腸胃不適及各類炎症有關,而黃柏能有效地抑制病邪的發展。
此外,黃柏亦被認為有助於滋陰,這使得萬全金花散在治療上更具全面性。它能夠平衡人體內的陰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康復。因此,不論對於慢性病患者或是急性病症,萬全金花散中的黃柏都能發揮出其治療潛力。這種組合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充分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強調了自然與身體之間的和諧。
萬全金花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許多中藥藥性偏寒或偏熱,加入甘草可平衡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頗,確保方劑安全有效。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夠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與黃芩、黃連等清熱解毒藥合用,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與人參、黃芪等補氣藥合用,可以增強其補氣昇陽的作用。
因此,萬全金花散中加入甘草,是爲確保方劑安全有效,並增強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萬全金花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專治「發背疽瘡,疼痛不可忍者」。發背疽乃癰疽之重證,生於脊背,初起紅腫焮痛,漸至潰膿,甚則腐肉敗血,古人視為險症。其痛劇者,多因熱毒熾盛、氣血壅滯所致。本方外敷,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止痛生肌,使未潰者膿成易潰,已潰者惡腐得排。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車螯(紫色者)
- 性味咸寒,主入血分。
- 古籍載其「能消癰腫,解熱毒」,火煅後研末,增強收斂拔毒之效。
- 推測原理:借其咸寒之性清熱軟堅,煅後質地細膩,可吸附瘡口膿腐,促進排膿。
生黃柏
- 性味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外科常用於熱毒瘡瘍,能抑制火毒熾盛所致之紅腫熱痛。
乾蘆皮(蘆根皮或蘆莖皮)
- 性味甘寒,清熱生津,古籍外用多取其「瀉火解毒」之功。
- 可能作用:緩解熱毒灼瘡,助車螯、黃柏清解壅滯之熱。
生甘草
- 性味甘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外用可緩和刺激,護瘡生肌,與他藥協同增效。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解毒為主:車螯、黃柏、蘆皮三者寒性相合,直折熱毒,遏制疽瘡焮痛。
- 排膿止痛為輔:車螯煅後質輕,吸附力強,助瘡毒外泄;甘草調和藥性,減外敷之刺激。
- 津唾調敷之妙:古人認為唾液(津唾)具滋潤收斂之性,可引藥直透瘡根,增強藥效。
傳統應用推論
此方適用於熱毒壅盛之陽證瘡瘍,未潰時外敷可促膿液匯聚,已潰則助腐肉脫落。其「十上取效」強調連續用藥,體現古代外治法的漸進思路。
傳統服藥法
車螯(紫色者,出海際。用火煅赤,地上出火毒氣了,研細)、生黃柏(為末)乾蘆皮(取皮,為末)、生甘草(為末)。
上各為末,旋抄車螯末、黃柏末各1錢,甘草末半錢以上,蘆皮末1錢半以上,拌勻,用津唾調,以竹蓖子敷腫上,須蓋遍瘡根。未穴者自穴,已穴者惡物自出,凡10上取效。每敷瘡時,須先用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萬全金花散, 出處:《中藏經》卷八。 組成:車螯(紫色者,出海際。用火煅赤,地上出火毒氣了,研細)、生黃柏(爲末)乾蘆皮(取皮,爲末)、生甘草(爲末)。 主治:發背疽瘡,疼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