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柏膏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濕疹、瘡瘍等症,與膏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
- 收斂生肌: 黃柏還具有一定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濕疹、瘡瘍等皮膚病,可起到收斂止癢、促進癒合的作用。
黃柏膏中加入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綠豆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可輔助黃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減緩皮膚炎症和腫痛。
- 緩解藥性,保護皮膚:黃柏性寒,藥性較烈,若單獨使用可能刺激皮膚,而綠豆能緩解黃柏的寒涼之性,保護皮膚,避免過度刺激。
總而言之,綠豆在黃柏膏中起到輔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緩解藥性,保護皮膚的作用,提升藥效並降低副作用。
黃柏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柏性寒,苦燥,若單獨使用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味平和,入脾經,具有補氣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緩解黃柏的寒燥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疼痛、抗炎等作用,與黃柏的清熱解毒、止癢功效相輔相成,可以增強黃柏膏的療效。例如,在治療濕熱瘡瘍時,甘草可以解毒消腫,黃柏則能清熱燥濕,兩者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柏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原載用於「緩疽」,指氣血凝滯、熱毒鬱結所致的局部腫脹緩慢發展之瘡瘍;後延伸用於預防疹痘(麻疹、天花等),並於發疹後保護面部,避免痘疹過度發作或留疤。其作用機理屬「清熱解毒,斂瘡生肌」,透過外敷形成藥膜,阻隔外邪,同時抑制熱毒上攻頭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柏(1兩)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針對疹痘熱毒熾盛或緩疽之濕熱瘀滯,能抑制火毒上炎面部,減輕紅腫潰爛。
綠豆(1兩半)
- 甘寒解毒,消腫止痛,為古代治痘疹常用藥。
- 與黃柏協同增強清熱之力,且其黏滑之性可輔助麻油調和藥膏,緩解刺激。
甘草(生用,4兩)
- 生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潤膚,外敷能抗炎斂瘡。
- 重用為君藥,既調和黃柏、綠豆寒性,亦保護皮膚屏障,減少痘疹破損感染。
三、配伍與作用特點
- 油膏劑型:以生麻油調製,潤澤皮膚、吸附藥力,延長藥效,形成物理性保護層。
- 局部用藥邏輯:聚焦頭面「諸陽之會」,熱毒易上浮,透過提前塗抹清熱藥截斷病勢(中醫「治未病」思想)。
- 輔助療法:搭配胡荽酒(辛溫透疹)外噴,與黃柏膏寒溫互制,促使疹毒外透而不內陷。
四、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清熱解毒為主,可能適用於:
- 其他熱性皮膚病(如丹毒、濕疹初期)的局部紅腫。
- 輕度燙傷或日光曬傷,藉其涼潤特性緩解灼熱感。
總結:黃柏膏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透過直接作用患處,以寒制熱,以潤防燥,符合中醫「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策略。
傳統服藥法
黃柏1兩,綠豆1兩半,甘草4兩(生用)。預防疹痘;疹痘出後,用以保護面目。
上為末,再研令細,後以生麻油調如薄膏。
從耳前眼眶並厚塗,1日3-5次。上塗面後,可用胡荽酒噴也。早用此方塗於面上,令不生疹痘也,如用此方塗遲,縱出疹痘亦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緩解緩疽的作用,但不能根治緩疽。如果緩疽已經化膿,則需要使用其他治療方法。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柏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黃柏(去粗皮)1分,大豆1合。 主治:小兒口瘡。
黃柏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黃柏1兩(去粗皮,爲末),蛇蛻(微炒,細研爲末)1兩。 主治:眼暴赤澀痛。眼翳。
黃柏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三。 組成:黃柏(去粗皮,銼)1兩,蕤仁半兩,大棗(青卅者)3枚(擘)。 主治:風熱衝目,多生眵(目蔑)。
黃柏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黃柏(去粗皮)半兩,黃連(去須)1兩,升麻(銼)半兩,蕤仁(去皮,研)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主治:眼飛血,赤痛昏暗。
黃柏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黃柏1兩半(銼),桐葉1兩半(切),龍骨1兩,黃連1兩半(去須),敗龜3兩(燒灰細研),白礬半兩(燒令汁盡,細研),天靈蓋3兩(燒灰細研),亂發拳許大(燒灰細研),麝香1分(細研)。 主治:緩疽。
黃柏膏,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 黃柏膏(《聖惠》卷八十四。)出處:《聖惠》卷八十四。別名:護目膏組成:黃柏1兩,綠豆1兩半,甘草4兩(生用)。主治:預防疹痘;疹痘出後,用以保護面目。 。 主治:預防疹痘;疹痘出後,用以保護面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