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鹽椒附丸

青鹽椒附丸

QING YAN JIAO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6%
肺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3%
腎經 10%
膀胱經 8%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鹽椒附丸方中包含大青鹽,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入肝、膽、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此丸方主治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大青鹽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改善口腔炎症。

二、 引藥入肝膽:大青鹽味鹹,入肝膽經,能引藥入肝膽,加強藥效。方中椒附辛溫,能散寒止痛,但其性偏燥,需以大青鹽之寒性緩解,使其藥力平和,更易於發揮作用。

青鹽椒附丸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功效:

  1. 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脅痛、乳房脹痛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香附亦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氣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青鹽椒附丸中,香附與其他藥材如青鹽、椒、附子等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肝理氣、溫腎散寒、止痛消腫等功效,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腰痛、下肢冷痛等症狀。

青鹽椒附丸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止癢止痛,對於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腹痛、腹瀉、風寒濕痹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花椒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其他藥材的藥力,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青鹽椒附丸中加入花椒,不僅可以起到溫陽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更能助藥力,增強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鹽椒附丸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之效。此方用附子,旨在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寒凝氣滯、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較好療效。
  2. 引藥入腎:附子入腎經,具有引藥入腎之效。青鹽椒附丸中其他藥物如青鹽、椒等,多入脾胃經,而附子的加入可將藥力引導至腎經,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青鹽椒附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青鹽、椒等藥性偏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而茴香則可溫補脾胃,協調藥性,避免寒邪傷脾胃。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茴香的芳香氣味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並起到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藥物的療效。

總之,茴香的加入,不僅可以緩解藥性偏寒帶來的副作用,還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青鹽椒附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橘皮,可以幫助疏肝理氣,消除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

2. 溫脾和胃:橘皮性溫,能溫脾暖胃,有助於緩解寒邪所致的胃寒、腹痛等症狀。此外,橘皮還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青鹽椒附丸中含有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青鹽椒附丸主治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等症,延胡索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助其他藥力: 青鹽椒附丸中包含多種藥材,如青鹽、椒、附子等,延胡索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其藥效。例如,延胡索可以促進附子溫陽散寒的作用,增強其止痛的效果。

青鹽椒附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健脾: 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並能健脾胃,增進食慾。青鹽椒附丸旨在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蒼朮的燥濕健脾之功,可有效祛除濕邪,改善脾胃功能。
  2. 行氣止痛: 蒼朮亦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疏肝理氣,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青鹽椒附丸中,椒附辛溫燥濕,可溫中散寒止痛,蒼朮加入則可助其行氣止痛,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鹽椒附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範疇涵蓋 「元臟氣虛」所致諸症,即下焦(腎、命門)及中焦(脾胃)陽氣虛衰,導致:

  1. 臍腹刺痛:寒邪凝滯經脈,氣血不通,屬虛寒性疼痛。
  2. 飲食減少、臟氣不調:脾胃陽虛,運化無力,升降失司。
  3. 倦怠嗜卧:陽氣不充,精神萎靡。
  4. 婦人血海久冷:衝任虛寒,故見 帶下赤白、崩漏不止,屬寒凝血瘀或氣不攝血之證。

總病機為 腎脾陽虛,寒凝氣滯,治當 溫補下元、散寒行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腎散寒為核心

    • 附子(炮):大熱之品,直入腎經,補命門真火,逐沉寒痼冷。
    • 川椒(炒):辛熱入腎,助附子溫陽,兼殺蟲止痛,針對臍腹冷痛。
    • 茴香(炒):暖丹田,散寒止痛,協同川椒溫通下焦。
    • 青鹽:鹹寒反佐,引藥入腎,防燥熱傷陰,兼軟堅散結(如帶下、崩漏之瘀滯)。
  2. 理氣活血以通滯

    • 香附子(炒):疏肝解鬱,調暢氣機,針對臟氣不調、婦人血海氣滯。
    • 延胡索:活血行氣,專治臍腹刺痛,與香附共解氣血鬱滯。
    • 陳橘皮:理脾胃之氣,助運化,與蒼朮相配化濕醒脾。
  3. 健脾燥濕以固本

    • 蒼朮(米泔浸):燥濕健脾,升發胃陽,改善倦怠、飲食減少。
    • 麵糊為丸:甘緩和中,護胃氣,緩附子、川椒之峻烈。

整體配伍邏輯

  • 溫補下元(附子、川椒、茴香) 以治本,行氣活血(香附、延胡索、陳皮) 以治標,健脾(蒼朮) 以助運化,反佐 青鹽 引經斂陽。
  • 對「虛寒性婦科病」尤具深意:衝任虛冷則血瘀或血脫,方中溫陽藥助固攝,行氣藥防壅滯,標本兼顧。

劑型與服法考量

  • 梧桐子大丸劑:緩釋藥力,適合虛寒證需長期溫養者。
  • 空心溫酒/米飲送服:酒行藥勢,米飲護胃,空腹時利藥力直達下焦。

此方體現 「寒者熱之」「結者散之」「虛則補之」 三大治法,層次分明,契合傳統中醫對「元陽虛衰兼氣滯血瘀」之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青鹽(研)、香附子(炒)、川椒(揀去閉口並黑仁,炒黃)、附子(炮,去皮臍)、茴香(炒)、陳橘皮(不去白)、延胡索、蒼朮(米泔浸1宿,銼,碎,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子宮崩漏陰道炎白帶嗜眠症(嗜睡症)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

相同名稱方劑


青鹽椒附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青鹽(研)、香附子(炒)、川椒(揀去閉口并黑仁,炒黃)、附子(炮,去皮臍)、茴香(炒)、陳橘皮(不去白)、延胡索、蒼朮(米泔浸1宿,銼,碎,炒)各等分。 主治:元臟氣虛,臍腹刺痛,飲食減少,臟氣不調,倦怠嗜卧,及婦人血海久冷,帶下赤白,崩漏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