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湯

CHUAN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五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2%
膀胱經 10%
胃經 10%
心經 10%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川楝湯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止痛: 川楝子苦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之效。方中以川楝子為君藥,可針對肝氣鬱結、肝經濕熱所致的腹痛、脅痛、疝氣等症狀,起到疏肝解鬱、止痛的效果。
  2. 殺蟲消積: 川楝子亦具殺蟲消積之功效。對於蟲積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川楝子能有效驅蟲消積,緩解腹部不適。

因此,川楝子在川楝湯中起到疏肝止痛、殺蟲消積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川楝湯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川楝湯主治肝氣鬱結、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而茴香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解除寒凝,有助於緩解疼痛。
  2. 助川楝子疏肝行氣: 川楝子苦寒,善於疏肝理氣,但寒性較強,易傷脾胃。茴香性溫,可溫脾胃,並能促進川楝子藥力的發揮,使疏肝理氣的作用更加顯著。

因此,川楝湯中加入茴香,不僅能增強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還能溫脾胃,避免寒性藥物傷脾胃,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川楝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是因為其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加強治療效果。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可溫補腎陽,驅散寒邪。川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寒凝腹痛等症,補骨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配合其他藥材,如川楝子、枳殼等,達到疏肝理氣、止痛的效果。此外,補骨脂還可溫腎助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

川楝湯方中加入大青鹽,主要為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川楝湯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滿、口苦泛酸等症,大青鹽可清熱解毒,消散肝膽濕熱,緩解疼痛。
  2. 引藥入肝膽:大青鹽味鹹,性寒,可引藥入肝膽經,幫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川楝湯中含有川楝子、枳殼等藥物,需入肝膽經以發揮其疏肝理氣、消積止痛之效,大青鹽可以引導藥物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川楝湯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三稜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破瘀散結的功效。川楝湯主治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痛等症,三稜能幫助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2. 消積化瘀:三稜能促進消化,消食積,並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流,有助於消除腹部脹滿和疼痛。川楝湯中其他藥材如川楝子、厚朴等也具有消積化瘀的作用,三稜的加入能增強整體療效。

川楝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肝腎虛寒: 川楝湯主治肝膽濕熱,但肝膽虛寒者使用則易加重病情。山茱萸性溫,味酸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溫陽止瀉的功效,可中和川楝湯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2. 固澀止瀉: 川楝湯中含有苦寒之品,容易引起脾胃虛寒、滑泄。山茱萸入腎經,能固澀止瀉,防止藥物寒性過強而導致腹瀉。

川楝湯方劑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止痛: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川楝子、枳實等藥物合用,可加強其消積止痛的作用,對於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莪朮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緩解疼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莪朮可與延胡索、香附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川楝湯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通草性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川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濕熱下注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通草可以利水通淋,幫助排出體內濕熱,從而減輕疼痛、腹脹等症狀。
  2. 疏通經絡:通草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疏通肝膽氣機,有助於解除肝鬱氣滯,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疼痛。

通草在川楝湯中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利水通淋、疏通經絡的作用,以達到治療肝鬱氣滯、濕熱下注的功效。

川楝湯中加入橘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橘核性味苦、辛,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助川楝子疏肝止痛,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破氣消積,降逆止嘔: 橘核可破氣消積,降逆止嘔,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而言之,橘核的加入與川楝子相輔相成,加強了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效果,並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症狀。

川楝湯中加入荔枝核,乃因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止痛之功效。

荔枝核可行氣止痛,尤擅治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與川楝子、枳殼等藥物相配伍,可加強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疼痛。

此外,荔枝核還可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進一步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川楝湯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川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膽疾病,其中所用藥材如川楝子、枳殼等多性寒苦,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解藥物寒涼之性,使藥性更溫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功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他藥材的藥效得以充分發揮。例如,甘草與川楝子配伍,可增強其疏肝理氣、止痛消積之效;與枳殼配伍,可增強其行氣消積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川楝湯」,主治功效是所有疝氣,主要成分有川楝子、茴香、補骨脂、大青鹽、三稜、山茱萸、莪朮、通草、橘核、荔枝核和甘草。

川楝子性辛溫,歸肝、膽、小腸經,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補骨脂性溫味苦,歸脾、腎經,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大青鹽性涼味甘,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消風止痙的功效;三稜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山茱萸性味酸、澀,歸肝、腎經,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莪朮性味苦、辛,歸脾、腎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通草味甘、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的功效;橘核性味辛、苦,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化痰、潤腸通便的功效;荔枝核性味甘、澀,歸脾、腎經,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止血之效;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川楝湯中,川楝子、茴香和補骨脂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大青鹽具有平肝潛陽、消風止痙的功效;三稜、山茱萸和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的功效;通草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的功效;橘核和荔枝核具有理氣化痰、潤腸通便、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止血之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綜上所述,川楝湯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平肝潛陽、消風止痙、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理氣化痰、潤腸通便、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止血等功效。因此,川楝湯可治療所有疝氣。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去核)、小茴香(酒炒)、破故紙(酒炒)、青鹽三稜(煨)、山茱萸(酒蒸,去核)、莪朮(煨)、通草、橘核、荔枝核各等分,甘草減半。
收功,加馬藺花、蒼朮;如夏、秋之月,暑入膀胱,疝氣作痛,加黃連、香薷、扁豆、木通、滑石、車前子。
上銼1劑。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川楝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川楝子(去核)、小茴香(酒炒)、破故紙(酒炒)、青鹽、三棱(煨)、山茱萸(酒蒸,去核)、莪朮(煨)、通草、橘核、荔枝核各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一切疝氣。

川楝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川楝子(炒)1錢,大茴1錢,小茴1錢,豬苓1錢,澤瀉1錢,白朮1錢(蜜炙),烏藥(炒)8分,檳榔8分,乳香(去油)8分,玄胡索8分,木香5分,麻黃6分。 主治:經來有兩條筋從陰弔至兩乳,痛不可忍,身上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