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湯

CHUAN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五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2%
膀胱經 10%
胃經 10%
心經 10%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川楝湯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止痛: 川楝子苦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之效。方中以川楝子為君藥,可針對肝氣鬱結、肝經濕熱所致的腹痛、脅痛、疝氣等症狀,起到疏肝解鬱、止痛的效果。
  2. 殺蟲消積: 川楝子亦具殺蟲消積之功效。對於蟲積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川楝子能有效驅蟲消積,緩解腹部不適。

因此,川楝子在川楝湯中起到疏肝止痛、殺蟲消積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川楝湯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川楝湯主治肝氣鬱結、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而茴香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解除寒凝,有助於緩解疼痛。
  2. 助川楝子疏肝行氣: 川楝子苦寒,善於疏肝理氣,但寒性較強,易傷脾胃。茴香性溫,可溫脾胃,並能促進川楝子藥力的發揮,使疏肝理氣的作用更加顯著。

因此,川楝湯中加入茴香,不僅能增強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還能溫脾胃,避免寒性藥物傷脾胃,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川楝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是因為其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加強治療效果。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可溫補腎陽,驅散寒邪。川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寒凝腹痛等症,補骨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配合其他藥材,如川楝子、枳殼等,達到疏肝理氣、止痛的效果。此外,補骨脂還可溫腎助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

川楝湯方中加入大青鹽,主要為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川楝湯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滿、口苦泛酸等症,大青鹽可清熱解毒,消散肝膽濕熱,緩解疼痛。
  2. 引藥入肝膽:大青鹽味鹹,性寒,可引藥入肝膽經,幫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川楝湯中含有川楝子、枳殼等藥物,需入肝膽經以發揮其疏肝理氣、消積止痛之效,大青鹽可以引導藥物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川楝湯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三稜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破瘀散結的功效。川楝湯主治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痛等症,三稜能幫助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2. 消積化瘀:三稜能促進消化,消食積,並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流,有助於消除腹部脹滿和疼痛。川楝湯中其他藥材如川楝子、厚朴等也具有消積化瘀的作用,三稜的加入能增強整體療效。

川楝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肝腎虛寒: 川楝湯主治肝膽濕熱,但肝膽虛寒者使用則易加重病情。山茱萸性溫,味酸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溫陽止瀉的功效,可中和川楝湯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2. 固澀止瀉: 川楝湯中含有苦寒之品,容易引起脾胃虛寒、滑泄。山茱萸入腎經,能固澀止瀉,防止藥物寒性過強而導致腹瀉。

川楝湯方劑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止痛: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川楝子、枳實等藥物合用,可加強其消積止痛的作用,對於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莪朮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緩解疼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莪朮可與延胡索、香附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川楝湯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通草性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川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濕熱下注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通草可以利水通淋,幫助排出體內濕熱,從而減輕疼痛、腹脹等症狀。
  2. 疏通經絡:通草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疏通肝膽氣機,有助於解除肝鬱氣滯,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疼痛。

通草在川楝湯中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利水通淋、疏通經絡的作用,以達到治療肝鬱氣滯、濕熱下注的功效。

川楝湯中加入橘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橘核性味苦、辛,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助川楝子疏肝止痛,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破氣消積,降逆止嘔: 橘核可破氣消積,降逆止嘔,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而言之,橘核的加入與川楝子相輔相成,加強了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效果,並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症狀。

川楝湯中加入荔枝核,乃因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止痛之功效。

荔枝核可行氣止痛,尤擅治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與川楝子、枳殼等藥物相配伍,可加強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疼痛。

此外,荔枝核還可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進一步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川楝湯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川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膽疾病,其中所用藥材如川楝子、枳殼等多性寒苦,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解藥物寒涼之性,使藥性更溫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功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他藥材的藥效得以充分發揮。例如,甘草與川楝子配伍,可增強其疏肝理氣、止痛消積之效;與枳殼配伍,可增強其行氣消積之效。

主治功效


川楝湯主治功效分析

川楝湯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1. 疝氣及相關疼痛:

  • **《萬病回春》**明言川楝湯「治一切疝氣」。
  • 多部文獻描述一種特徵性的疼痛,即「兩條筋從陰吊起至乳上疼痛」。這種疼痛通常伴隨著「身上發熱」。 **《驗方新編》、《女科秘要》、《竹林女科證治》、《寧坤秘笈》**均提及此症,並一致認為使用川楝湯可有效緩解。這種疼痛的具體表現和位置,指向了肝經循行的區域,推測是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導致的疼痛。
  • 此外,《重訂通俗傷寒論》 提到川楝湯亦用於治療「肝腎虛寒、小腹疝疼」,提示川楝湯可能針對寒性的疝氣也有一定的療效。

2. 女性經期相關問題:

  • **《竹林女科證治》**明確指出此方用於治療「經來有兩條筋從陰吊至兩乳,痛不可忍」的症狀,表明川楝湯在女性經期相關的疼痛中有應用價值。
  • **《寧坤秘笈》**也記載了「經來吊陰痛不可忍」的狀況,並推薦使用川楝湯。
  • 部分文獻提到經期相關的疼痛伴有發熱,進一步提示此類疼痛可能與氣滯血瘀或熱邪有關。

3. 其他相關病症:

  • **《惠直堂經驗方》**中記載「疝氣。小茴川楝湯下。」,再次強調川楝湯在疝氣方面的應用。
  • **《增訂通俗傷寒論》**則提及類似症狀可能與風寒、濕熱、食積、痰飲等因素有關,認為需結合辨證施治。
  • **《濟世珍寶》**中提到產時用川楝湯淋洗臍下。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文獻可知,川楝湯主要針對「兩條筋從陰吊起至乳上疼痛」的特徵性症狀,以及疝氣和女性經期相關疼痛。綜合方劑組成和文獻記載,可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川楝子、蘿蔥、橘核、荔枝核均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這些藥物能疏通肝經氣機,解除氣滯,從而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消癥散結: 三稜、莪朮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作用,可針對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和包塊。
  • 溫經散寒,助陽止痛: 蘿蔥、補骨脂具有溫經散寒、助陽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寒性疝痛。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大青鹽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針對熱性疼痛。
  • 補腎益氣,固澀止遺: 山茱萸具有補腎益氣、固澀止遺的作用,可兼顧治療因肝腎虛損導致的疼痛。
  • 利水通淋,通暢氣機: 通草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可幫助去除體內濕濁,使氣機通暢。
  • 調和諸藥: 甘草則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並可緩急止痛。

總結:

川楝湯的治療原理是多方面的,它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清熱解毒、補腎益氣等多種途徑,綜合達到止痛的目的。其主要針對肝經氣滯、血瘀以及寒熱虛實夾雜的疼痛,尤其對於疝氣和女性經期相關的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此方在文獻中,多用於治療有“兩條筋從陰吊起至乳上疼痛”的特徵性症狀,但亦有廣泛用於一切疝氣的記錄,因此,宜根據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去核)、小茴香(酒炒)、破故紙(酒炒)、青鹽三稜(煨)、山茱萸(酒蒸,去核)、莪朮(煨)、通草、橘核、荔枝核各等分,甘草減半。
收功,加馬藺花、蒼朮;如夏、秋之月,暑入膀胱,疝氣作痛,加黃連、香薷、扁豆、木通、滑石、車前子。
上銼1劑。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川楝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川楝子(去核)、小茴香(酒炒)、破故紙(酒炒)、青鹽、三棱(煨)、山茱萸(酒蒸,去核)、莪朮(煨)、通草、橘核、荔枝核各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一切疝氣。

川楝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川楝子(炒)1錢,大茴1錢,小茴1錢,豬苓1錢,澤瀉1錢,白朮1錢(蜜炙),烏藥(炒)8分,檳榔8分,乳香(去油)8分,玄胡索8分,木香5分,麻黃6分。 主治:經來有兩條筋從陰弔至兩乳,痛不可忍,身上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