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磨湯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基於其行氣消積和驅蟲止痛的功效。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其性溫燥,能消食導滯,對積滯不消、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檳榔還能行氣止痛,對於胃痛、腹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檳榔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蟲積腹痛、寄生蟲感染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四磨湯中加入檳榔,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消食導滯、行氣止痛、殺蟲止癢等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四磨湯中包含沉香,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氣滯,緩解腹部疼痛。四磨湯用於治療胃脘疼痛、腹痛、腹脹等症,而沉香的這項功效能幫助緩解這些症狀。
- 溫中降逆:沉香能溫中降逆,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嘔吐等,具有改善作用。四磨湯中加入沉香,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功能。
四磨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 四磨湯為溫補脾胃之劑,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食少、腹痛、泄瀉等症。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加入人參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少、腹痛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四磨湯中含有其他寒涼藥物,如黃連、黃柏等,以清熱燥濕。人參的溫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陽氣,使藥效更趨平和。
四磨湯中包含烏藥,主要由於其以下兩方面原因:
-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之效。四磨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而烏藥可疏通經絡,驅散寒氣,緩解疼痛。
- 溫脾止瀉:烏藥亦能溫脾止瀉,有助於改善寒凝脾胃引起的腹瀉、腹脹等症狀。四磨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也具有行氣散寒、消食導滯的功效,與烏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四磨湯,是一首以理氣解鬱、降逆平喘為主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七情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喘息等症狀。歷代醫家對此方劑的應用和理解雖有側重,但都強調其理氣降逆之功。
一、 方劑組成之比較
綜觀各家醫書,四磨湯的組成主要包含以下四味藥物:
- 行氣止痛類: 檳榔、烏藥
- 降逆止喘類: 沉香
- 補氣扶正類: 人參
各家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是否加減: 部分醫家會根據病情加減藥物,如施沛在《祖劑》中提出去人參加枳實木香;費伯雄在《醫方論》中亦建議去人參,加木香、枳實,認為其更適合氣厥者;《簡明醫彀》則以枳殼取代人參;樓英在《醫學綱目》指出加木香、枳殼為六磨湯,有苦寒者可加丁香、桂;
- 人參用法: 部分醫家在運用四磨湯時,認為虛喘者宜用人參,如《醫學原理》、《血證論》;部分醫家認為不應用人參,如費伯雄;
- 煎服方法: 各家皆強調四味藥物各磨濃汁,合煎後細細嚥服,如《濟生方》、《仁術便覽》等;《時方歌括》則提到磨水取十分煎二五沸;
- 應用方向: 部分醫家認為此方適用於虛喘,如《醫學原理》、《血證論》,也有些醫家認為是氣鬱所致,如《簡明醫彀》
二、 治療原理之分析
四磨湯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理氣解鬱、降逆止喘: 方中檳榔、烏藥具有行氣解鬱、降逆止痛的功效,針對氣機鬱滯所致的胸悶、喘息等症狀。沉香具有降氣止喘的功效,可使氣機下行,平息喘息。
- 補氣扶正、助氣機運行: 人參具有補氣扶正的功效,可增強體內氣機的運行,使氣機調暢,此方雖為理氣之劑,但亦可兼顧補氣,可見該方可扶正亦可祛邪。
- 升降並用、調暢氣機: 藥物配伍上,檳榔、烏藥之氣上行,沉香之氣下行,通過升降相兼,達到調暢氣機的目的。
- 針對病機: 各醫家皆認為此方證多為七情鬱結、氣機不暢所致,方中各味藥物皆針對氣機運行,可見其為治療氣機鬱結的專方。
三、 臨床應用及現代研究
四磨湯主治七情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喘息、煩悶不食等症狀,現代研究表明,四磨湯具有改善胃腸蠕動、促進消化、鎮靜等作用,可用於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焦慮等疾病。
四、 古今醫家之觀點比較
- 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並指出四磨湯為降中兼升、瀉中帶補之劑。
- 嚴用和:《濟生方》中將四磨湯用於治療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
- 施沛:《祖劑》中提出去人參加枳實木香,認為此方可用於治療氣厥暴死。
- 費伯雄:《醫方論》認為四磨湯原為氣逆喘急而設,但認為不應加入人參,並建議加入木香、枳實。
- 唐宗海:《血證論》認為四磨湯可用於產後喘促,並指出人參可大生水津。
- 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中記錄了四磨湯治療因暴怒引起的腹痛喘息。
- 李梃:《醫學入門》認為四磨湯可用於治療七情氣急無聲響,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者。
- 樓英:《醫學綱目》中認為四磨湯可解鬱治喘,加木香、枳殼為六磨湯。
- 孫志宏:《簡明醫彀》認為四磨湯適用於七情之氣鬱結而喘。
五、 總結
四磨湯是一首以理氣解鬱、降逆平喘為主的方劑,其組方精煉,配伍巧妙,療效顯著。歷代醫家對此方的應用和理解略有差異,但都肯定其理氣降逆之功。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合理選擇藥物和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本文依據古文內容,分析了四磨湯的組成、治療原理和臨床應用,並對不同醫家的觀點進行了比較,希望為讀者提供更全面的認識。
傳統服藥法
人參、檳榔、沈香、天台、烏藥。破滯降逆,兼以扶正,順氣寬中補虛。上各濃磨水,和作7分盞,煎3-5沸,放溫服。或下養正丹尤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乃破氣降逆之峻劑,適宜於氣機鬱結重證。若雖胸膈心下脹滿,但正氣虛弱,神倦脈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磨湯,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一。 組成:檳榔、木香、枳殼、烏藥。 主治:行氣行痰。主治:天弔,風痰壅滯發驚。
四磨湯,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主治:破滯降逆,兼以扶正,順氣寬中補虛。主治:七情鬱滯,痰氣交阻,上氣喘急,胸膈痞悶及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