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雞鳴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作用: 檳榔性溫,味辛、苦,具有殺蟲止癢之效。雞鳴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小兒疳積多因蟲積所致,故加入檳榔可起到驅蟲作用,改善消化不良,增強食慾。
2. 行氣消積: 檳榔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並可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配合雞鳴散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改善小兒疳積的症狀。
雞鳴散方劑中使用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之功效。雞鳴散方劑主治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陳皮能幫助理氣化滯,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促進食慾。
- 燥濕化痰: 陳皮亦具燥濕化痰之效。部分脾胃氣滯患者伴有痰濕阻滯,陳皮可溫燥脾濕,化痰止咳,改善痰多咳嗽等症狀,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
因此,陳皮在雞鳴散方劑中發揮著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組成有效方劑,治療脾胃氣滯等症狀。
雞鳴散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 木瓜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健胃的功效。雞鳴散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木瓜的加入有助於疏解肝氣,促進氣機運行,緩解胸脇脹痛,並增強脾胃消化功能。
- 活血化瘀: 木瓜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有效。雞鳴散中加入木瓜,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雞鳴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雞鳴散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胃寒嘔吐、脘腹冷痛等症,吳茱萸在此方中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緩解胃寒引起的各種不適。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雞鳴散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半夏、生薑等,吳茱萸的加入可以協調藥性,增強藥效。例如,吳茱萸可以增強半夏的止嘔作用,生薑的溫胃止嘔作用,從而提升雞鳴散的整體治療效果。
雞鳴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雞鳴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紫蘇葉的加入可以起到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提升藥效。
- 行氣寬中,和胃止嘔: 紫蘇葉亦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胸悶、胃脹、噁心等症狀。風寒感冒常伴隨胃氣不和,紫蘇葉的加入可以起到和胃止嘔,改善消化不良的功效,增強療效。
雞鳴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散結之效。雞鳴散主治風寒束肺,咳嗽痰多,咽喉腫痛,音聲嘶啞等症,桔梗可宣肺散寒,開喉利咽,幫助痰液排出,改善聲音嘶啞。
- 排膿消腫:桔梗亦有排膿消腫之效,可促進痰液排出,減輕咽喉腫痛,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咽喉紅腫、疼痛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雞鳴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逆的功效。雞鳴散多用於治療寒邪犯肺、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生薑的溫散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更有效地驅散寒邪。
-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 生薑的辛溫之性可以調和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減輕藥物的副作用。同時,生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更快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主治功效
雞鳴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雞鳴散,一方多用,歷代醫家根據其藥物組成變化,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其核心功效為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主要針對以下幾類病症:
一、跌打損傷,瘀血阻滯
- 主治表現: 金刃傷,打撲傷,從高墜下,木石壓傷等導致的血瘀凝積,疼痛劇烈,甚至昏迷、氣絕欲死。
- 文獻支持:
- 《本草綱目》引《三因方》:「治從高墜下、木石壓傷等導致的瘀血疼痛...服用後能排出瘀血而痊癒。」
- 《雜病廣要》:「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血瘀凝積,氣絕欲死...利去瘀血即愈。」
- 《世醫得效方》:「雞鳴散用於處理因墜落或壓迫導致死亡的情況...也可以用於打撲導致的昏迷,首先用此方去除瘀血。」
- 《瘍醫大全》:「金刃傷,打撲傷,血瘀凝積,煩悶欲死...次日可下瘀血,症狀即可痊癒。」
- 《江氏傷科學》、《傷科方書》:「治跌打瘀血攻心,脈欲死服。」
- 《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所有瘀血即時消。」
- 《傷科匯纂》:「顛撲損傷者,宜逐其惡血...或雞鳴散」;「治從高墜下,木石壓傷,及一切傷損,瘀凝積痛不可忍者...功能推陳致新」。
- 治療原理: 此類病症多因外力衝擊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瘀血內停。雞鳴散中大黃(不同方劑或用檳榔)瀉下通便,推陳致新,為君藥;杏仁、桃仁、當歸活血化瘀;生地涼血;用酒煎服,增強活血通絡之效。諸藥合用,強力祛除瘀血,使氣血暢通,則疼痛自止。
二、腳氣腫痛,濕熱下注
- 主治表現: 腳氣腫痛,步履困難,甚則紅腫熱痛,心煩口渴,小便短赤。
- 文獻支持:
- 《醫法圓通》:「治療腳氣濕熱結聚下焦,症狀為紅腫痛甚、心煩口渴、小便短赤。」
- 《奇效良方》:「主治腳氣,並指明適用人群為不問男女...服此藥至天明,大便當下一碗許,黑糞水即是原腎家感寒濕毒氣下來也...至早晚前後,痛住腫消。」
- 《時方妙用》:「腳氣服雞鳴散愈後」。
- 《時方歌括》:「治腳氣,消腫止痛」。
- 《瘍醫大全》:「凡感寒濕雨水,或四氣流注,致成腳氣腫痛不可忍者,宜雞鳴散如神。」
- 治療原理: 腳氣多因寒濕、濕熱之邪侵襲,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雞鳴散中檳榔下氣導滯,利水消腫;陳皮、木瓜理氣化濕,和胃消食;吳茱萸散寒止痛,溫中燥濕;紫蘇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桔梗宣肺利氣,引藥下行;生薑溫中散寒,和胃止嘔。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化濕、消腫、止痛之效。
三、瘰癧瘡瘍,熱毒壅盛
- 主治表現: 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瘡瘍腫痛,多煩悶,發熱等。
- 文獻支持:
- 《聖濟總錄》:「主治風熱氣毒瘰癧。」
- 《奇效良方》:「用於治療氣癧疼痛、熱毒結核、多煩悶、熱而不寒等症狀。」
- 《外科心法要訣》:「用於治療瘰癧,屬於熱毒證型」。
- 《外科理例》:「杖瘡熱血作痛。涼血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
- 治療原理: 此類病症多因熱毒壅結,氣血瘀滯所致。雞鳴散中大黃、牽牛子、朴硝清熱瀉下,解毒消腫;胡粉外用收斂;杏仁可疏散風熱,解毒消腫。諸藥合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四、痘疹初起,表邪郁閉
- 主治表現: 發熱三四五日,痘疹未發或隱隱欲出,煩躁譫語,腹疼嘔吐,痰喘惡渴等。
- 文獻支持:
- 《幼科証治準繩》:「服用雞鳴散的目的在於使毒邪從體表排出。」
- 治療原理: 痘疹初起,邪毒郁於肌表,不得外達。雞鳴散中當歸、川芎活血行氣;炒術、茯苓健脾利濕;木通利水;桔梗、蟬蛻、升麻宣肺透疹,引藥上行;大力子清熱解毒;橘紅理氣化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毒邪從表而解。
總結
雞鳴散雖名為一方,但其藥物組成及用量在不同醫家的應用中有所變化,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其治療疾病的根本原理在於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調整藥物組成,以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目的。
雞鳴散之所以強調「雞鳴時」服用,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順應人體陽氣升發之時: 雞鳴時分,陽氣開始升發,此時服藥有助於藥力運行,增強療效。
- 增強藥物瀉下通便的作用: 雞鳴時服用,經過一夜,至天明時分藥效發揮,有利於排洩體內瘀血、濕濁、毒邪。
- 特定病症的需要: 例如腳氣,濕邪多趨於下,雞鳴時服用,有助於藥力直達病所。
綜上所述,雞鳴散是一個應用廣泛、療效確切的經典方劑,其多種功效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對不同醫家應用雞鳴散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治療原理和臨床價值。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鳴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 組成:當歸須5錢,赤芍藥5錢,大黃5錢,降真、蘇木、甘草各少許。 主治:內外顛傷損骨。
雞鳴散, 出處:《傷科方書》。 組成:生地2錢,大黃3錢,杏仁(去衣)1錢,當歸(酒洗)1錢5分。 主治:跌打瘀血攻心,脈絕欲死。
雞鳴散,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大黃1兩(酒蒸),杏仁3-7粒(去皮尖)。 主治:利去瘀血,推陳致新。主治:跌撲損傷,血瘀停積脅內,日久作痛。
雞鳴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牽牛子末1兩,胡粉1錢,大黃(蒸末)2錢,朴消(煉成粉)3錢。 主治:氣癧疼痛及熱毒結核,或多煩悶,熱而不寒者。
雞鳴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檳榔7枚,陳皮1兩,木瓜1兩,吳茱萸2錢,桔梗半兩,生薑(和皮)半兩,紫蘇莖葉3錢。 主治:行氣降濁,宣化寒濕。主治:腳氣。
雞鳴散,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九引《三因》。 組成:大黃(酒蒸)5錢,當歸尾3錢,桃仁2-7粒(研)。 主治:推陳致新。主治:金刃傷,打撲傷,血瘀凝積,煩悶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