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南宋時期,醫學成就斐然,諸多醫家著書立說,積累並整理前人及當時的臨床經驗。《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便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一部重要醫方著作,由宋代醫家朱佐編撰,成書並刊於淳祐十二年(1252年,序文中的咸淳元年丙寅為1266年,可能是再版或補序),距今已有七百餘年歷史。此書書名中的「類編」,點明瞭其按類歸納的體例特色;而「集驗」二字,則開宗明義地揭示了本書的核心價值——匯集具有實際療效的方劑與單方。

全書共十五卷,體例嚴謹,內容豐富。朱佐將所收集的上千首宋代醫家常用方劑及單方,按疾病的不同性質與病位,系統地劃分為十五個門類。這些門類涵蓋了當時臨床醫學的主要範疇,包括諸風、傷寒、諸氣、脾胃、痰飲、積聚、黃疸、虛損、頭痛、婦人、小兒、癰疽、補損、中毒及拾遺。這種分類方式,使得讀者能更便捷地檢索和應用相應的方劑,體現了編者為方便臨床實用而進行的精心組織。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的體例設計,頗具特色且實用性強。在每卷的開頭,編者都會先列出一篇簡潔的短論,作為該門疾病的綱領性介紹或治療原則指導。這不僅有助於讀者理解該類疾病的病機與治療要點,也體現了宋代醫家在強調方劑實效的同時,並不忽視理論指導。短論之後,便是因應不同病證而詳細列出的具體方劑。這種「先論後方」的結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使得本書不僅是一部方劑集,更蘊含了宋代醫家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思路。

從書中所附的《卷之一 諸風門》部分內容,我們得以一窺本書的具體風貌。「諸風門」開篇的「中風評」即是一篇精煉的短論。評中不僅區分了風邪的性質(寒中、熱中),不同類型的風病(厲風、偏枯、腰脊強痛、耳鳴、鼻塞、頭暈、痰厥),更詳細描述了五臟風證的臨床表現(肺風多汗惡風、心風喜怒不常、肝風善悲多怒、脾風身體怠惰、腎風面浮脊痛)。評中還探討了風病的病機,提出風本生於熱或因虛極而生,並強調治療應「察老、幼、虛、實,先究其原,不可一概而言之」。尤其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欲醫風者,先理其氣」的治療原則,並區分了內因七情和外因六淫所致風病的治療側重點(前者先調氣,後者先理氣)。這些論述體現了宋代醫家對風病複雜性的深入認識,以及在治療上因人、因時、因證施治的靈活思路。評中還提供了中風急性發作時的應急處理方法,如白梅擦牙、使用蘇合香丸等,並警告濫用寒涼「墜涎鐵粉風藥」可能造成的危害,這都彰顯了本書的臨床指導價值和編者的經驗總結。

在「治方」部分,本書收錄了大量具體的方劑,並常附有該方的主治病證、藥物組成、炮製方法、用法用量,甚至有時會記錄臨床驗證的結果或備註。例如,《諸風門》中記載了八生飲子、舒筋丸、八寶回春湯、五虎湯等多首方劑。這些方劑的名稱本身往往帶有特定的寓意或效能,如「回春」、「舒筋」。方劑組成中可見當時常用的藥物,如附子、天雄、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半夏、南星、川烏、白朮、黃芩、防風、防己、蒼朮、川牛膝、肉蓯蓉、乳香、沒藥等。部分方後還會備註「何殿機複方」、「肖仲極服之曾有效」、「謝子充少年亦感風疾,得此方服之而安」,這些記載是「集驗」精神的直接體現,增加了方劑的說服力和臨床參考價值。

除了典型的「中風」病證,書中還包含對「卒中」(附:中風、中氣、中暑)、「腳氣」等相關或常見病證的論述與方藥。例如,針對卒中口噤、不省人事者,書中介紹了通頂散等搐鼻藥,或簡便易行的白梅擦牙、菖蒲末著舌下開關法。對於「氣中」目不開、四肢不收等證,提出了獨香散。而對於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交作等急症,則有水沉湯。這些內容進一步豐富了本書的臨床覆蓋面,使其成為一本應對多種急慢性疾病的實用手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諸風門》中還包含一段診脈辨證的醫案,描述一位病人脈濡,醫誤判為中風,朱佐(或編者引用的經驗)診斷為氣閉,改用木香流氣飲而治癒。這不僅是「集驗」的例子,也展示了編者對脈學和辨證論治的重視,以及糾正錯誤治療的經驗。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的編寫,體現了宋代醫學家在繼承《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和豐富的臨床實踐,對醫方學進行的整理與發展。書中收錄的方劑,既有對經典方劑的應用,如其介紹中提到的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等(儘管在提供的《諸風門》片段中未直接出現,但總體介紹中提到收錄了這些方劑,顯示本書的廣泛性),更有大量當時醫家創立或驗證有效的方劑。這使得本書成為研究宋代醫學,特別是當時方劑組成、臨床應用和醫學流派的重要資料。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的豐富和體例的嚴謹,更在於其對後世醫學的影響。作為一部廣泛流傳的「集驗」類方書,它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和方劑資源。明代李時珍在編撰曠世鉅著《本草綱目》時,便對《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收錄的方劑進行了評價、引用或補充,這充分說明了本書在當時及後世醫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宋代醫家在面對各種疾病時的診斷思路、治療原則以及用藥特點,感受到他們對臨床療效的追求和對醫學經驗的珍視。

總而言之,《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是宋代醫方學的傑出代表。它以嚴謹的體例、豐富的內容、實用至上的「集驗」精神,系統地匯集並整理了當時的臨床有效方劑。書中的短論與方劑相輔相成,不僅提供了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也闡釋了宋代醫家對疾病病機和治療原則的認識。通過對書中具體病證(如諸風門)及其方藥的分析,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臨床指導價值和經驗積累的深度。這部著作不僅是研究宋代醫學史、方劑學和臨床醫學的重要文獻,也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借鑑,其醫學價值與歷史地位不容忽視。現存的《宛委別藏》本和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鉛印本,為今人研究和利用這部珍貴的醫學遺產提供了便利。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2)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3)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4)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5)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6)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7)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8)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9)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0)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1)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2)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3)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4)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5)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6)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7)

卷之二,傷寒門 (1)

卷之二,傷寒門 (2)

卷之二,傷寒門 (3)

卷之二,傷寒門 (4)

卷之二,傷寒門 (5)

卷之三 諸氣門 (1)

卷之三 諸氣門 (2)

卷之三 諸氣門 (3)

卷之四,脾胃門 (1)

卷之四,脾胃門 (2)

卷之四,脾胃門 (3)

卷之四,脾胃門 (4)

卷之五,痰飲門 (1)

卷之五,痰飲門 (2)

卷之五,痰飲門 (3)

卷之五,痰飲門 (4)

卷之六,積聚門 (1)

卷之六,積聚門 (2)

卷之六,積聚門 (3)

卷之六,積聚門 (4)

卷之六,積聚門 (5)

卷之六,積聚門 (6)

卷之七,黃疸門 (1)

卷之七,黃疸門 (2)

卷之七,黃疸門 (3)

卷之七,黃疸門 (4)

卷之七,黃疸門 (5)

卷之七,黃疸門 (6)

卷之八 虛損門(附:勞瘵) (1)

卷之九,頭痛門 (1)

卷之九,頭痛門 (2)

卷之九,頭痛門 (3)

卷之九,頭痛門 (4)

卷之九,頭痛門 (5)

卷之九,頭痛門 (6)

卷之九,頭痛門 (7)

卷之九,頭痛門 (8)

卷之九,頭痛門 (9)

卷之九,頭痛門 (10)

卷之十 婦人門 (1)

卷之十 婦人門 (2)

卷之十 婦人門 (3)

卷之十 婦人門 (4)

卷之十 婦人門 (5)

卷之十 婦人門 (6)

卷之十 婦人門 (7)

卷之十 婦人門 (8)

卷之十 婦人門 (9)

卷之十 婦人門 (10)

卷之十 婦人門 (11)

卷之十一 小兒門 (1)

卷之十一 小兒門 (2)

卷之十一 小兒門 (3)

卷之十一 小兒門 (4)

卷之十一 小兒門 (5)

卷之十一 小兒門 (6)

卷之十一 小兒門 (7)

卷之十二,癰疽門 (1)

卷之十二,癰疽門 (2)

卷之十二,癰疽門 (3)

卷之十二,癰疽門 (4)

卷之十二,癰疽門 (5)

卷之十二,癰疽門 (6)

卷之十二,癰疽門 (7)

卷之十二,癰疽門 (8)

卷之十二,癰疽門 (9)

卷之十二,癰疽門 (10)

卷之十二,癰疽門 (11)

卷之十二,癰疽門 (12)

卷之十二,癰疽門 (13)

卷之十二,癰疽門 (14)

卷之十二,癰疽門 (15)

卷之十三 補損門 (1)

卷之十三 補損門 (2)

卷之十三 補損門 (3)

卷之十三 補損門 (4)

卷之十三 補損門 (5)

卷之十四,中毒門 (1)

卷之十四,中毒門 (2)

卷之十四,中毒門 (3)

卷之十四,中毒門 (4)

卷之十五,拾遺門 (1)

卷之十五,拾遺門 (2)

卷之十五,拾遺門 (3)

卷之十五,拾遺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