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七,黃疸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黃疸門 (1)

1. 卷之七,黃疸門

(附:失血,淋閉)

白話文:

【卷之七,黃疸門】

(附:失血,淋閉)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探討的是黃疸的病症。黃疸是一種肝臟功能異常導致的疾病,特徵是皮膚和眼睛的白色部分呈現黃色。此病常伴隨著肝臟的問題,如肝炎或膽道阻塞。

此外,我們還會討論與黃疸相關的其他兩種病症:失血和淋閉。失血是指身體大量流失血液,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創傷、手術或內出血等。淋閉則是一種泌尿系統的疾病,特徵是小便不暢,嚴重時甚至無法排尿。

這些病症都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以免病情惡化。然而,具體的治療方法需根據患者個別情況而定,應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和處置。

2. 五疸評

評曰:疸之證有五。曰: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者是也。古方敘五種黃病者,其實則一。

治一切發黃方(三山曾太丞方)

山茵陳,川楝肉,麥門冬,山梔子,甘草

上等分,用燈心煎服,不拘時候。

單方,治黃疸,身、眼黃如金色,不可使婦人、雞、犬見。

東引桃根(切細如箸,若釵股以下者一握)

上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適溫,空腹頓服。後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雨散,最後差百日方平復身黃,後可時時飲一盞清酒,則眼中易散,不飲則散遲。忌食熱面,豬、魚等肉。(此徐之才家秘方)

又方,治黃疸。

先用溫白丸,痢動三兩次;次用嘉禾散五服;後服五苓散,倍加豬苓、山茵陳湯點服。

如吃茵陳湯逆,滴水為丸,不問溫酒皆可服,其病須服此藥稍多,方愈。

黃耆散,治黃汗。

黃耆(去蘆,蜜炙),赤芍藥,茵陳(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豉(各一兩),甘草(炙)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傷寒發黃

五苓散加山茵陳,煎服。

白話文:

【對於五疸的評述】

黃疸症狀可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黃汗、黃疸、谷疸、酒疸以及女勞疸。古代的醫方中描述了這五種黃病,但實際上它們同屬於黃疸的一環。

【治療所有黃疸的配方】(出自三山曾太丞的方子)

藥材包括:山茵陳、川楝肉、麥門冬、山梔子和甘草。這些藥材份量相同,加入燈芯一起煎煮服用,不限定時間。

單方治療黃疸,當身體及眼睛黃如金色時,需避免讓婦女、雞或狗看到。

取東邊生長的桃樹根,切成像筷子般細小,用量約為一支簪子大小。

以一大杯水煎煮,取一小杯,待溫熱時空腹一次喝完。幾天後,黃疸會像稀釋的雨水一樣逐漸消散,完全恢復可能需要一百天。之後可以適時地喝一杯清酒,有助於眼睛的黃疸消退,如果不喝酒,黃疸消退的速度會較慢。需忌口熱面、豬肉和魚肉等食物。(這是徐之才家傳祕方)

另一個治療黃疸的方子:

首先使用溫白丸,引發兩到三次的腹瀉;接著服用嘉禾散五次;最後服用五苓散,其中豬苓和山茵陳的份量加倍,以山茵陳湯送服。

如果服用山茵陳湯感到噁心,可以用水滴製成藥丸,不論溫酒都可服用,這種病需要服用較多的藥物才能痊癒。

【黃耆散】,用於治療黃汗。

藥材包含:黃耆(去蘆,蜜炙)、赤芍藥、茵陳(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豉(各一兩)以及甘草(炙)。這些藥材磨碎後,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盞半的水,加入五片薑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限制時間。

【治療傷寒引起的黃疸】

在五苓散中加入山茵陳,煎煮後服用。

3. 失血(附:折傷瘀血)

4. 失血評

評曰:血為營,氣為衛。心生血,肝藏血,肺主氣。營衛調和,則氣血流轉,決無壅滯之虞。其或六氣有傷,七情鬱結,氣滯經絡,則血行失度,故有吐衄之患焉。夫失血之證有三:一曰內衄,二曰肺癰,三曰傷胃。此證未有不因熱而發。蓋血遇熱則溢,血氣俱熱則血與氣壅,故發為吐衄也。

又有感冒得汗後,邪氣未解,鬱於經絡,隨氣湧泄,發而為吐衄者有之。又有飲酒傷胃,遂成嘔吐,物與氣上,腹痛自汗,發為吐衄者有之。故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吐衄,肺傷則唾血。或有折傷吐血。治之各有方法。

單方,治吐血、咯血不止。

白及研為末,粥飲調服。

台州獄吏憫一大囚將死,頗照顧之。因感語之,吾七次已死罪,盡力抗諱,苦遭訊拷,坐是肺皆𧋽損,至於嘔血。適得一藥,每用其效如神。荷君庇拊之恩,特此以報。只白及一味,米飲調餌。其後凌遲,劊者剖其胸,見肺間竅穴數十處,皆白及補填之,色猶不變也。洪貫之聞其說。

為郢州長壽宰規之赴洋川任,一卒忽苦咯血,勢絕危。貫之用此救之,一日而止。(《癸志》)

又方,用新汲冷水,調真蒲黃服,見效。胡制參方,本草用溫湯下。

又方,治咯血,烏梅不以多少,煎湯調百草霜,一服愈。

又方,治吐血,辰砂妙香散。又用絲茅根煎湯調平胃。

又用,好京墨研末,白湯化阿膠稀調服。有人吐血連並不止,服此而愈。

三豆湯,治飲酒太過,衄血,吐血,起則無事,睡則尤甚。服諸藥不效,服此而愈。

烏豆,赤小豆,綠豆

上各等分,渾水服。

槐花散,治咯血失聲。

槐花(炒為末)

用糯米飲調服,二服,仰臥。

止衄散,治氣虛發衄。

黃耆(六錢),赤茯苓,白芍藥,當歸,生地黃,阿膠(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黃耆湯下。

柏皮湯,治血常失道,暴出色鮮,煩躁引飲。

大柏皮,梔子(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地黃煎,治心經火熱,脈洪數,或吐或衄。

生地黃汁(半斤),大黃末(一兩)

上將地黃汁熬幹一半,入大黃末熬,丸如梧桐子大。熱水五丸,食後未止,加至十丸。

又地黃煎,治咯血、嘔血、嗽血。

生地黃(沉水掬取汁二升),生藕(取汁一升),生薑(四兩,取自然汁),真酥(三兩),人參(一兩,為細末),阿膠(一兩,微炒為末)

上先將地黃、生薑汁同阿膠末入石器,用慢火熬,候稍稠,即入參末,熬少時,方入真酥熬,攪勻稀調得所。每服一彈子大,早晨,日中,臨臥含津咽,或以麥門冬湯化亦得。

又方,治咳嗽,吐紅不止。

烏雞子清(以手磨成水,須磨千百次自然化成水,然後用),人參(研為細末)

白話文:

失血評估

評估說:血是身體的營養,氣是身體的防禦。心臟產生血液,肝臟儲藏血液,肺臟主導氣的運行。如果營養和防禦協調,那麼氣血就能順暢流動,不會有阻塞的擔憂。但如果受到外界環境的傷害,或是情緒積壓,導致氣在經絡中停滯,就會使血液的運行失去常態,因此產生吐血、流鼻血等疾病。失血的病症有三種:一是內出血,二是肺膿瘍,三是胃部損傷。這些病症通常都是因為體內有熱引起的。因為血遇到熱就會外溢,如果血和氣都熱,就會導致血和氣壅塞,所以會出現吐血和流鼻血的狀況。

另外,有些人感冒後出汗,但邪氣還沒散去,鬱積在經絡中,隨著氣的湧動而外泄,也會導致吐血、流鼻血。還有些人因為喝酒傷了胃,引起嘔吐,胃裡的食物和氣一起往上衝,導致腹痛、自汗,也會引發吐血、流鼻血。所以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心臟受傷就會吐血、流鼻血;肺臟受傷就會咳血。有時候跌打損傷也會導致吐血。針對不同的情況,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治療吐血、咳血不止的單方:

  • 白芨磨成粉末,用米粥調和服用。

台州有個獄吏,憐憫一個將要死去的重刑犯,特別照顧他。那個犯人因此告訴獄吏,他曾經七次犯死罪,都盡力辯解,但遭受嚴刑拷打,導致肺部都損傷了,以至於吐血。後來得到一個藥方,每次用都非常有效。為了報答獄吏的恩情,所以把這個秘方告訴他,藥方只有白芨一味,用米湯調和服用即可。後來犯人被處以凌遲,劊子手剖開他的胸膛,發現肺部有很多孔洞,都被白芨填補了,顏色都沒變。洪貫之聽說了這件事。

後來,洪貫之要到洋川上任,郢州長壽縣的官員為他送行,有個士兵突然咳血,情況非常危急。洪貫之用這個方法救了他,一天就止住了咳血。(《癸志》)

  • 還有一個方子,用新汲取的冷水,調和真蒲黃服用,效果很好。胡制參的方子,本草是用溫水服用。

  • 還有一個方子,治療咳血,用烏梅不拘數量,煎湯調和百草霜服用,一服就好。

  • 還有一個方子,治療吐血,用辰砂妙香散。也可以用絲茅根煎湯調和來服用。

  • 還可以把好墨磨成粉末,用白開水化開阿膠稀釋後調和服用。有人吐血不止,服用這個藥方就好了。

  • 三豆湯,治療飲酒過量導致流鼻血、吐血,起床後就沒事,睡覺時更嚴重。服用其他藥都沒效,服用這個藥方就好。

烏豆、赤小豆、綠豆,各等分,用渾水服用。

  • 槐花散,治療咳血導致失聲。

槐花(炒成粉末),用糯米湯調和服用,服用兩次,仰臥休息。

  • 止衄散,治療氣虛導致流鼻血。

黃耆(六錢)、赤茯苓、白芍藥、當歸、生地黃、阿膠(各三錢)。

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黃耆煎的湯送服。

  • 柏皮湯,治療血不正常流動,突然出血,顏色鮮紅,煩躁不安,喜歡喝水。

大柏樹皮、梔子(各一兩),甘草(半兩)。

把這些藥材切碎,每次用五錢,加三碗水煎至一碗,去除藥渣,溫服。

  • 地黃煎,治療心經有火,脈搏洪大且快,或吐血或流鼻血。

生地黃汁(半斤),大黃末(一兩)。

把生地黃汁熬至一半,加入大黃末一起熬,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熱水送服五顆,飯後如果沒止住,可以加到十顆。

  • 又地黃煎,治療咳血、嘔血、嗽血。

生地黃(取沉在水裡的汁二升),生藕(取汁一升),生薑(四兩,取自然汁),真酥(三兩),人參(一兩,磨成細末),阿膠(一兩,微炒成末)。

先把生地黃、生薑汁和阿膠末放入石器中,用慢火熬,等稍微濃稠時,加入人參末,稍熬片刻,再加入真酥一起熬,攪拌均勻成稀糊狀。每次服用一彈子大小,早上、中午、睡前含在口中慢慢吞嚥,也可以用麥門冬湯化開服用。

  • 還有一個方子,治療咳嗽,吐血不止。

烏雞蛋清(用手磨成水,要磨上千百次自然會化成水),人參(磨成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