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二,癰疽門 (13)
卷之十二,癰疽門 (13)
1. 瘡癤
治疔瘡腫,《外臺秘要方》云:疔腫方甚多,皆不及此。
蒼耳莖、子等(燒灰)
上以酢泔澱和泥塗上,干即易,不過十餘度,即拔根出。
國丹膏,治一切瘡癤。
國丹(五兩),巴豆(十粒),麻黃(八兩),方竹,柳條(各五十寸)
上件,油焦下竹、柳、巴三味,煎焦黑色,卻入國丹打勻,黑為度,令自然成膏。如瘡未破用巴豆,如已破則去巴豆。
羚羊角散,治一切膿泡、熱瘡及發背。
羚羊角,黃耆,生熟地黃,川芎,當歸,芍藥
上等分。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空心服。
鹿角丸,治療同前。
鹿角(銼),黃耆(炙)
上等分。卻入羚羊角一半,蜜丸。地黃溫酒下。趙龍學病虛,服之剛劑過多。劉立之云:必有瘡疾,服此藥後不發,止遍身發細瘡,用生地黃汁解白餅酒常服,兼進前方,服之遂無事。蓋鹿角散血,羚羊角消膿,兼用鍾乳粉、鹿茸為丸,服之。
加減五苓散,治療同前。
沉香,檀香,生熟地黃,升麻,乾葛,芍藥,黃耆,黃芩,羚羊角,犀角,連翹,甘草,防風
上等分。㕮咀。每服三錢,白水煎服,仍煎何首烏散服。
增益四物湯,治一切瘡。
川芎,當歸,地黃,甘草,芍藥,防風,荊芥,金雞鳳尾草
上㕮咀。等分。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服。有驗。
百花散,治一切瘡。
鬱金,黃連,黃柏,梔子仁,葵花
上細末,冷水調成膏。貼瘡痛處,其效如神。
土朱散,治一切瘡。
土朱,國丹,牛皮膠
上細末,用好酒一碗,溶牛皮膠,入此二味,和勻澄清,吃清藥酒,留腳傅之瘡上,干又再貼。
驅風散,治瘡。
紅椒(開口者,七粒),連根蔥頭(七個)
上同煮水淨洗,用絹衣掩干。余甲子夏,自八桂歸,途中為瘡瘍所苦,暫憩湘山寺,遇長老寂翁,授此三方,數日而愈。
平胃散,治一切瘡,用麻油傅之。立效。
獨珍膏,治軟硬癤,諸熱毒、疱瘡。
五倍子(不以多少,瓦上焙乾)
上細末。冷水調塗,仍入數點麻油。廬陵一士人傳。曾效。
赤小豆,治善惡瘡並赤腫及痄腮,無不愈者。
仁宗在東宮時,常患痄腮,命道士贊能治療,取赤小豆七七粒為末,傅之而愈。中貴任承亮在旁知狀,後自患惡瘡瀕死,尚書郎傅求授以藥,立愈。問其方,赤小豆也。久之訟官過豫章,或苦脅疽,幾至五臟,醫者治之甚捷。承亮曰:君得非用赤小豆耶?醫驚拜曰:某用此活三十口,願勿復言。
有僧發背如爛瓜,周鄰家乳婢後疽作,用之皆如神。其法:細末,水調傅瘡及四傍赤腫,藥落再傅之。又一本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仍用新汲水調藥傅之。緣赤豆粉黏物既干難揭。則用苧麻根為末和之,便不黏也。此法尤佳。
白話文:
治療疔瘡腫痛,《外臺秘要方》記載:治療疔瘡腫痛的方子有很多,但沒有比這個更好的。
蒼耳的莖、果實等(燒成灰)
將上述藥灰用醋水調成泥狀塗在患處,乾了就換藥,大約十幾次,就能將毒根拔出來。
國丹膏,治療各種瘡癤。
國丹(五兩),巴豆(十粒),麻黃(八兩),方竹、柳條(各五十寸)
將上述藥材,先用油煎竹、柳、巴豆三味藥,煎到焦黑,再加入國丹攪拌均勻,以變成黑色為度,使其自然形成膏狀。如果瘡沒有破,就用巴豆,如果已經破了,就去掉巴豆。
羚羊角散,治療各種膿皰、熱瘡和背部發病。
羚羊角、黃耆、生地黃、熟地黃、川芎、當歸、芍藥
將上述藥材等分,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煎至八分,空腹服用。
鹿角丸,治療同前。
鹿角(挫成粉)、黃耆(炙過)
將上述藥材等分,再加入一半量的羚羊角,用蜂蜜製成藥丸。用地黃溫酒送服。趙龍學因為身體虛弱,服用過多剛烈的藥物。劉立之說:他必定會長瘡,服用此藥後雖然沒有發作,但全身長滿細小的瘡,用生地黃汁和白餅酒,經常服用,同時服用前面的藥方,就沒事了。因為鹿角可以散血,羚羊角可以消膿,同時服用鐘乳粉、鹿茸製成的藥丸。
加減五苓散,治療同前。
沉香、檀香、生地黃、熟地黃、升麻、葛根、芍藥、黃耆、黃芩、羚羊角、犀角、連翹、甘草、防風
將上述藥材等分,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白水煎服,同時煎何首烏散服用。
增益四物湯,治療各種瘡。
川芎、當歸、地黃、甘草、芍藥、防風、荊芥、金雞鳳尾草
將上述藥材切碎,等分。每次服用三大錢,用水一碗半煎至八分服用,效果很好。
百花散,治療各種瘡。
鬱金、黃連、黃柏、梔子仁、葵花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冷水調成膏狀,貼在瘡痛的地方,效果如同神效。
土朱散,治療各種瘡。
土朱、國丹、牛皮膠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一碗好酒溶化牛皮膠,加入土朱、國丹攪拌均勻澄清,喝清澈的藥酒,留下藥渣敷在瘡上,乾了就再敷。
驅風散,治療瘡。
紅辣椒(開口的,七粒),帶根蔥頭(七個)
將上述藥材一起煮水清洗患處,用絹布擦乾。我(余甲子)夏天從八桂回來,途中被瘡瘍困擾,暫住在湘山寺,遇到長老寂翁,傳授我這三種藥方,幾天就好了。
平胃散,治療各種瘡,用麻油塗抹,立即見效。
獨珍膏,治療軟硬癤子,各種熱毒、膿疱瘡。
五倍子(不拘量,瓦上烘乾)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冷水調和塗抹,再滴入幾滴麻油。這是廬陵一位讀書人傳授的,曾經有效。
赤小豆,治療各種善惡瘡、紅腫和腮腺炎,沒有治不好的。
仁宗皇帝在東宮時,常常患腮腺炎,命令道士贊能治療,取赤小豆七七粒磨成粉,敷上就好了。太監任承亮在旁邊知道這件事,後來自己患了惡瘡快要死了,尚書郎傅求給他藥,馬上就好了。問他是什麼藥,是赤小豆。後來有個官員到豫章,有人患了脅疽,幾乎傷及五臟,醫生治療很快就見效了。承亮說:你難道是用赤小豆嗎?醫生驚訝地叩拜說:我用這個救活了三十多口人,希望您不要再說了。
有個和尚背上長瘡像爛瓜一樣,周圍人家的奶媽也長了疽,用赤小豆都像神藥一樣有效。方法是:將赤小豆磨成細粉,用水調和敷在瘡上和周圍的紅腫處,藥掉了就再敷。另外一種方法是,將赤小豆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服,同時用剛打上的新水調藥敷上。因為赤豆粉黏性強,乾了很難揭下來,可以用苧麻根磨成粉和赤豆粉一起調和,就不會黏了,這個方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