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二,癰疽門 (11)
卷之十二,癰疽門 (11)
1. 治癰疽發背三法
第一法:如上藥後覺冷如水,萬不失一,或不覺冷則難治。
蓮花蕊(黃鬚者三錢,生用),雄黃(半兩,生),天南星(半兩,生),川當歸(去蘆,二錢),蜈蚣(赤腳者,一條,生),飛羅面(二錢,生),苣霜(二錢,生)
上七味,不見火,曬乾為細末,釅米醋調成,用紙花大於患處紅暈上半寸許,傅藥於紙花上,貼於患處,用篦子重疊䴸紙令著實,紙花留眼子在瘡口上,放近下令出膿水,一日一換,臨換藥時用煎熟溫湯,以軟帛子蘸湯洗去舊藥,候乾再上新藥,其藥不可久留,久留則無力。旋合,不可過三日。
如瘡大用藥多,則以此料劑添合之。如發渴,一面服第二藥,或不渴亦多服之。候膿水盡,始用第三藥斂瘡口。忌一切毒食,患者不可令聞穢氣,其藥功效,不可盡述。
第二法:治瘡正發時作渴,雖不渴,亦多服之一
瓜蔞(一個),綿耆(一兩),粉草(半兩),乳香,綠豆粉(各二錢)
上五味,㕮咀。水二碗,煎至一碗,溫服,一日三服。頻多煎如熟水,時時呷之,尤妙。
第三法:
赤蘞(生用),白蘞(生用),寒水石(飛過。以上各半兩),龍骨(半兩),輕粉(一錢),黃丹(二錢,飛過)
上為細末。干撒於瘡口上,不可犯生水。如瘡口將斂,切戒近色欲。
內托散,治癰疽發背。
瓜蔞(二枚,去皮留穰,加倍用),沒藥(二錢半,別研),甘草(半兩,生用)
上用白酒四碗,煮甘草、瓜蔞煎減一半,去滓,入沒藥末,放溫,緩緩飲盡。服此必膿多痛止。如痛未上,膿來多,更依前作一劑服,膿流三五日方洗。
洗方,豬懸蹄淨洗,不拘多少,煎沸湯,放溫,淋洗拭乾。
又方,臘茶末,白湯調,放冷洗。
豆粉膏,治發背。
綠豆粉(炒赤,放下出火毒)
上井水調傅四圍。大凡用藥塗瘡,不可當心塗,當心則瘡便走散。只當在四圍塗住,不可使之散去。
甘草膏,治發背。
甘草(三大兩,生,為末),大麥面(九兩)
上用一大盤中攪和令勻。取上等好醋少許,別捻入藥令勻。百沸水梭和如餅劑,方圓大於瘡一分,熱傅腫上。以紬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膿自出,未成膿便內消。(《崔元亮海上秘方》。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極奇。)
鹿角膏,治一切癰癤方。治未成不可用膏藥貼,宜此藥塗。
鹿角尖(用砂缽內同老米醋濃磨)
上時以鵝翎塗拂四圍,當中留一口,遇干再塗,一二日即內消。
牡蠣膏,治癰腫未成膿者。拔毒。
白牡蠣(為末,以水調塗。干,更塗)
神效膏,治癰疽,一切毒瘡。
灶灰汁(即是餅藥),蠣殼灰(篩細),糯米(舂白)
上先將瓦盆載餅藥在日裡曝,要得稍溫,仍將一把灰、一把米,層層撒在瓦盆內,其灰、米上約留半寸餅藥,就把在日裡曝。灰、米發變如角黍然時,或添餅藥在日裡曝。如用藥時,取出上件藥以淡餅藥調之,入缽中研成膏,用手傅在瘡上,以早為上。如瘡方發腫時,便可傅藥,才幹便傅,以消散為效,不可中輟。
白話文:
治療癰疽、發背的三種方法
**第一法:**如果敷藥後感覺患處像冰水一樣寒冷,那麼這個病十有八九能治好,如果沒有寒冷的感覺,就比較難治。
藥方:蓮花蕊(黃色花鬚,三錢,生用)、雄黃(半兩,生用)、天南星(半兩,生用)、川當歸(去除根部,二錢)、蜈蚣(紅腳的,一條,生用)、飛羅面(二錢,生用)、苣霜(二錢,生用)。
以上七味藥,不要經過火烤,曬乾後磨成細末,用濃稠的米醋調成糊狀,用紙剪成比患處紅腫範圍大約半寸的花形,將藥糊塗在紙花上,貼在患處,用篦子將紙花壓緊,讓紙花緊貼皮膚。紙花中間在瘡口的位置留一個洞,讓膿水能從這個洞流出來。每天換一次藥。每次換藥時,用溫熱的熟水,用柔軟的布沾水將舊藥洗掉,等患處乾了再敷上新藥。這個藥的效果很快就會消失,不要敷太久。每次調藥,不要超過三天。
如果瘡很大,需要用更多藥,就按這個比例增加藥量。如果患者感到口渴,可以服用第二個藥方;即使不覺得口渴,也可以多服用。等到膿水排盡後,才開始用第三個藥方來收斂瘡口。治療期間要忌吃一切有毒的食物,患者不能聞到污穢的氣味。這個藥的功效,說也說不盡。
**第二法:**治療瘡剛發作時感到口渴,即使不口渴,也可以多服用這個藥。
藥方:瓜蔞(一個)、綿耆(一兩)、粉甘草(半兩)、乳香、綠豆粉(各二錢)。
以上五味藥,稍微搗碎,加兩碗水煎煮到剩下一碗,溫服,每天三次。也可以頻繁煎煮當開水喝,效果更好。
第三法:
藥方:赤蘞(生用)、白蘞(生用)、寒水石(研成粉末,各半兩)、龍骨(半兩)、輕粉(一錢)、黃丹(研成粉末,二錢)。
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直接灑在瘡口上,不要碰到生水。如果瘡口快要癒合,一定要戒除性慾。
**內托散:**治療癰疽、發背。
藥方:瓜蔞(兩個,去皮留果肉,加倍使用)、沒藥(二錢半,另外研磨)、甘草(半兩,生用)。
以上藥材用四碗白酒煮,先煮甘草和瓜蔞,煎到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加入沒藥粉末,放溫後慢慢喝完。喝這個藥一定會排出很多膿,疼痛也會停止。如果疼痛還沒止住,膿液還很多,就按原方再喝一劑,等到膿液流出三五天才能清洗。
**洗方:**用豬蹄清洗乾淨,不論多少,煮沸水,放溫後淋洗患處,然後擦乾。
另一種洗法:用臘茶粉末,用開水調開,放涼後清洗。
**豆粉膏:**治療發背。
藥方:綠豆粉(炒到稍微焦紅,去除火毒)。
用井水調成糊狀,塗在患處四周。凡是用藥膏塗抹瘡,不能塗在中心部位,中心塗抹的話,瘡會擴散。應該只塗抹在瘡的四周,防止它擴散。
**甘草膏:**治療發背。
藥方:甘草(三大兩,生用,磨成粉)、大麥麵粉(九兩)。
以上藥材放在大盤子中攪拌均勻,取少許好醋,另外加入藥粉中調勻。再用沸水調成餅狀,比瘡的範圍大一分,趁熱敷在腫脹處,用綢布和舊紙隔開,使其通風。冷了就換新的。已經化膿的瘡口會流出膿液,還沒化膿的瘡口會消散。(《崔元亮海上秘方》中記載,李北海說:這個藥方是神仙傳授的,非常靈驗。)
**鹿角膏:**治療一切癰癤。還沒化膿的瘡,不能用膏藥貼,應該塗抹這個藥。
藥方:鹿角尖(放在砂缽中,用濃稠的老米醋研磨)。
用鵝毛筆蘸取藥膏塗抹在患處四周,中間留一個口,等藥乾了再塗抹,一兩天內腫脹就會消退。
**牡蠣膏:**治療癰腫還沒化膿的情況,能拔毒。
藥方:白牡蠣(磨成粉,用水調成糊狀塗抹,乾了再塗)。
**神效膏:**治療癰疽和一切毒瘡。
藥方:灶灰水(餅藥)、牡蠣殼灰(篩細)、糯米(舂白)。
先將瓦盆裝上餅藥放在太陽下曬,讓它稍微溫熱,然後把一把灰和一把米一層層撒在瓦盆裡,餅藥上大約留半寸,再放在太陽下曬。等到灰和米都變成像粽子一樣時,可以再加餅藥繼續曬。用藥時,取出上面的藥材,用淡餅藥調和,在缽中研成膏狀,用手塗抹在瘡上,早上塗抹效果最好。如果瘡剛發腫時就塗藥,等藥乾了就再塗,能起到消散作用,不要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