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五,拾遺門 (2)
卷之十五,拾遺門 (2)
1. 卷之十五,拾遺門
上為細末,粳米糊為丸,如芥子大。小兒七丸,大人十丸至十五丸,燈心湯下。忌蔥、菜、油膩、房色,酒不妨,忌使性氣,孕婦不可服。後服復元通氣散,立效。
治齁喘
甜瓜蒂(七枚,研為粗末)
用冷水少許,調澄取清汁,呷一小呷,如其吐,才飲竟即吐痰,若膠黐狀,胸次既寬,齁亦定。少再作,又服之,隨手而愈。
治紫白癜風
密陀僧(別研為末,五錢),自然銅(研,重篩,五錢),砒(別研為霜用,二錢),豬牙皂角(五錢,為末)
上為末,和勻。先用熱水揩洗,去黑被抹乾,用水調藥,薄薄揩拭肉上,令入肉紋,一日晚用一次,三次。
黃柏散,治穀道生泡,癢而復痛,此風毒流行證。
黃柏皮,黃連(去須),白礬(煅過),白蛇皮(燒灰。各等分)
上細末,重篩,入麝香、臘茶少許,和勻,津唾調抹。爪破水出則乾摻。
一方,只用黃柏皮末一錢,枯礬半字和勻米泔調塗。此方專治行路揩襠穀道痛,仍用水先洗。
唾調散,治同前。
五味子末,唾調。
合掌丹,治瘡疥。
蛇床子,藁本(各一兩),硫黃(一分),石亭脂(老硫黃,青色,一錢),麝香(二分)
上先用前二味為細末,卻細殺後三味,併入前末和勻。生麻油調,於無風處爬發,用少許在掌心合定,候融暖化稀,遍身揩擦。
服四物湯,勻氣血,去風毒。
四物湯用生地黃、赤芍藥,加荊芥等分。粗末。水煎。
治風癬,癬有數種。荷葉瘡者,開生如圈,多在頭面;柯皮癬者,皮厚癢痛。
輕者用荷葉心、左纏藤葉同為末,麻油調塗,厚者加砒少許和勻,水調塗。
煮膠法(梁國佐傳)
鹿角不以多少,先用瓦缸盛水,浸三日,漉出。用江中沙子揩洗,要見黃色。然後用鋸二寸長一塊,別換江水,再入缸浸三日。用一大瓦缽有蓋者,用鹽泥和陳壁土作泥固濟,隨缽大小作一灶,用第二次所浸水入缽內和鹿角煮。常以鐵瓶燒水在灶門口,如缽內水耗一寸,又添一寸,斷不可添冷水,須用純櫟炭,凡三日三夜不可斷火,以煮盡水為度。第四日早漉出用,乘熱修去皮,便成鹿角霜。
缽內所餘汁須要熬取十分稠黏,卻用竹筒溜出,斟在陰凍處,隔宿即凝結,破開竹筒,用布線鋸成餅子,收頓。
又煮膠法
須用兩鍋,一鍋常要溫湯,準備添用。
又法,鹿角(不用自死者,不以多少,三寸許截斷,去粗皮)
將鹿角於河水浸七日,其每日一易。候日足,洗淨,鍋中煮。每鹿角五斤,用桑白皮半斤,楮實一斤,舶上硫黃二兩,硃砂二兩同煮之。如水盡,旋添湯,及一伏時,自然已軟,或火不相繼,末軟再煮一伏時。如軟,放冷取出,於當風處掛起,便可入藥。用煮角水濾去諸藥,慢火再熬,便可為膠。
白話文:
藥丸製法與服用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粳米糊做成丸子,大小如芥菜籽。小孩每次服用七丸,成人每次服用十到十五丸,用燈心草煎湯送服。服用期間忌食蔥、蔬菜、油膩食物,以及避免性生活。可以飲酒,但要避免情緒激動。孕婦禁止服用。之後再服用復元通氣散,效果會很快顯現。
治療喘息
甜瓜蒂(七枚,研磨成粗末)
用少量冷水調和,澄清後取清澈的汁液,慢慢喝一小口。如果想吐,就讓他吐出來,吐出的痰會像膠水一樣黏稠。吐完後,胸部會感到寬鬆,喘息也會停止。如果需要,可以再喝一點,效果會很好。
治療紫白癜風
密陀僧(研磨成粉末,五錢)、自然銅(研磨,過篩,五錢)、砒霜(研磨成霜狀,二錢)、豬牙皂角(研磨成粉末,五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先用熱水擦洗患處,去除表面的黑垢並擦乾。用水調和藥粉,薄薄地塗抹在患處的皮膚上,讓藥力滲入皮膚紋理。每天晚上使用一次,連續使用三次。
黃柏散,治療肛門長出水泡,又癢又痛,這是風毒侵襲引起的。
黃柏皮、黃連(去除根須)、白礬(煅燒過)、白蛇皮(燒成灰,以上各藥材等份)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過篩,加入少許麝香、臘茶,混合均勻。用唾液調和後塗抹患處。如果皮膚抓破流出液體,就直接撒上藥粉。
另一個藥方,只用黃柏皮末一錢,加上枯礬半字,混合均勻,用米泔水調和後塗抹。這個藥方專門治療因走路摩擦導致的肛門疼痛,使用前要先用水清洗患處。
唾液調和散,功效與上面相同。
五味子末,用唾液調和後塗抹。
合掌丹,治療瘡疥。
蛇床子、藁本(各一兩)、硫磺(一分)、石亭脂(老硫磺,青色,一錢)、麝香(二分)
先將前兩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然後將後三種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與之前的藥末混合均勻。用生麻油調和,在無風的地方塗抹於患處。取少量藥膏放在手掌心,合掌使其融化,待藥膏溫熱稀釋後,塗抹全身。
服用四物湯,調理氣血,去除風毒。
四物湯的配方是生地黃、赤芍藥,加上荊芥,等量,研磨成粗末,用水煎煮服用。
治療風癬,癬有很多種類。荷葉瘡,形狀像圓圈,多發於頭面部;柯皮癬,皮膚厚實,又癢又痛。
輕微的癬,用荷葉心、左纏藤葉研磨成粉末,用麻油調和後塗抹。嚴重的癬,加入少許砒霜混合均勻,用水調和後塗抹。
煮膠的方法(梁國佐傳授)
鹿角,不論多少,先用瓦缸盛水浸泡三天,取出。用江沙擦洗,要露出黃色。然後將鹿角鋸成二寸長的一塊,換上江水,再放入缸中浸泡三天。用一個帶蓋的大瓦盆,用鹽泥和陳舊的牆土混合成泥,將瓦盆固定好,並根據瓦盆大小做一個灶。將第二次浸泡鹿角的水倒入瓦盆中,放入鹿角煮。常在灶門口用鐵壺燒水,如果瓦盆內的水減少一寸,就加入一寸熱水,絕對不能加冷水。要用純櫟炭,連續燒煮三天三夜不能熄火,直到將水煮乾。第四天早晨取出,趁熱修剪掉外皮,就成了鹿角霜。
瓦盆中剩餘的汁液要熬成非常黏稠的狀態,用竹筒倒出,放在陰涼處冷凍過夜就會凝固,打破竹筒,用布線鋸成餅狀,保存起來。
另一種煮膠的方法
需要兩個鍋,一個鍋要一直保持溫熱的水,方便隨時添加。
又一種方法,鹿角(不用自然死亡的鹿角,不論多少,截成三寸左右的長段,去除粗皮)
將鹿角放入河水中浸泡七天,每天換一次水。時間到了,洗淨,放入鍋中煮。每五斤鹿角,加入半斤桑白皮、一斤楮實、二兩舶上硫黃、二兩硃砂一起煮。如果水煮乾了,就再添水,煮一個時辰,自然會變軟。如果火不夠,沒有煮軟,就再煮一個時辰。煮軟後,放涼取出,掛在通風的地方,就可以入藥了。將煮鹿角的水過濾掉藥渣,用小火再熬,就可以製成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