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一 小兒門 (3)
卷之十一 小兒門 (3)
1. 積
丁香丸,治積熱傷寒。
烏梅(一個,切片,用土瓦焙乾),丁香(三個),縮砂仁(四個,去殼),巴豆(二個,去殼,用簳子葉包,打碎去巴豆油,入缽內研爛)
上除巴外,為細末,入巴豆研勻,卻用研細百草霜和勻。麵糊為丸,如小綠豆大。一歲一丸,米飲下。積塊不妨常服,有功。
六味三稜丸,曠明仲云:五六個月小孩兒未吃穀食,有癖積者,保安丸太重,只服此六味為佳。
莪朮(煨,銼),三稜(煨),神麯(炒),麥糵(炒),青皮,陳皮
上等分。為細末,水煮清糊為丸。熟水下。
丁皮散,治小兒脾積疼痛,有效。
丁皮,白朮,茯苓,青皮,陳皮,良薑,縮砂,神麯,麥糵,甘草,真桂心
上各等分,為末。燒鹽湯點服。
褐丸子,治傷食膨脹。(新增)
蘿蔔子(炒),莪朮(炮。各一兩),胡椒(半兩)
上末,糊丸綠豆大。每十五丸,不拘時,煎蘿蔔子湯下。
五積丸,治疳勞諸積。(新增)
南星(去風積),川鬱金(去熱積),巴豆(去油食積),肉桂(去皮冷積),殭蠶(去驚積。等分),使君子(為末)
上面丸粟米大。蘿蔔子煎湯,空心下。
白話文:
【積】
第一種藥方是「丁香丸」,主治因體內積熱或感染風寒所導致的疾病。藥方成分包含烏梅、丁香、縮砂仁、巴豆等,製作方式是先將烏梅切成片狀,再用土瓦烘烤至乾燥,然後與其他材料一同研磨成細粉,巴豆則需先去殼,再用簳子葉包裹後搗碎去除油份,最後加入研磨好的百草霜調和均勻,用麵糊做成小綠豆大小的丸狀。一歲大的孩童每次服用一粒,用米湯送服。若體內有積塊,可持續服用,對病情有幫助。
第二種藥方是「六味三稜丸」,適合五到六個月尚未開始吃穀類食物的小孩,如果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保安丸可能藥效過強,建議使用這款藥方。藥方成分有莪朮、三稜、神麯、麥糵、青皮、陳皮等,將這些材料均分,研磨成細粉後,用水煮成清糊狀,製成丸狀,熟水送服。
第三種藥方是「丁皮散」,適用於治療兒童脾胃積滯引起的疼痛。藥方成分有丁皮、白朮、茯苓、青皮、陳皮、良薑、縮砂、神麯、麥糵、甘草、真桂心等,將這些藥材均分,研磨成粉末,用加熱的鹽水沖泡服用。
第四種藥方是「褐丸子」,適用於治療因飲食過量導致的腹脹。藥方成分有蘿蔔子、莪朮、胡椒,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糊狀物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十五粒,不限時間,用蘿蔔子煎湯送服。
第五種藥方是「五積丸」,適用於治療疳疾、勞損以及各種積滯。藥方成分有南星、川鬱金、巴豆、肉桂、殭蠶、使君子等,這些藥材均分後,研磨成粉末,製成粟米大小的丸狀,用蘿蔔子煎湯,在空腹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