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二,癰疽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癰疽門 (1)

1. 卷之十二,癰疽門

(附:瘡癤,臁瘡,陰瘡,瘡腫)

白話文:

【卷之十二,關於癰疽的章節】

(附帶說明:這裡也將討論瘍癤、臁瘡、私處的瘡、以及一般的腫瘡)

【第十二卷,專門探討癰疽的問題】

(另外:本章也會涵蓋瘍癤、臁瘡、生殖器部位的瘡,以及各種腫瘡的議題)

2. 癰腫脈證出林氏《類次脈經》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有膿也。薏苡附子漿湯主之。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反而灑淅惡寒,苦有痛處,當發癰毒或有赤腫,皆此證候。

脈微而遲,必發熱,弱而數,為振寒,當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嘿嘿,胸中微躁(一作胃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當發癰腫。《經》云:脈浮而數,其人發熱而惡寒,或有痛處,是欲為癰癤。

脈滑而數,數則為熱,滑則為實。滑主榮,數主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膿也。

白話文:

【癰腫脈象證狀出自林氏《類次脈經》】

如果脈搏頻數,但身體並無發熱現象,這通常代表體內有癰腫。若腹部並無硬塊,全身亦無發熱,脈搏卻頻數,這可能表示腸道有膿瘍。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使用薏苡附子漿湯來治療。

所有脈象浮而頻數的情況,本應伴隨發熱,但若患者反而感到寒冷,且有特定部位的疼痛,這可能是要發展成癰毒,或者局部出現紅腫的徵兆,這些都是相關的症狀。

脈象細微且遲緩,通常會預示發熱。而脈象虛弱且頻數,則可能伴隨寒顫,這時要注意可能會發生癰腫。

脈象浮且頻數,身體並無發熱,且患者表現出鬱鬱寡歡,胸口微微焦躁(另一說法為胃部微感焦躁),且無法確定疼痛的位置,這表示患者可能即將發生癰腫。根據古籍記載:脈象浮且頻數的人,會感到發熱與畏寒,或者有特定部位的疼痛,這是即將形成癰癤的徵兆。

脈象滑而頻數,頻數通常表示體內有熱,滑脈通常表示實證。滑脈主要反映營血的狀況,頻數則反映衛氣的狀態。當兩者同時出現,就可能形成癰腫,熱氣過盛的地方就會產生膿。

3. 治癰疽方論

歙丞胡權在都下遇異人,授以治癰疽內托散方。曰:吾此藥能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捺,惡肉自去,不假刀砭,服之之後,痛苦頓減,其法用:

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川芎,防風,厚朴,桔梗,白芷,甘草(各一兩)

皆細末,別入桂末一兩,令均。每服三五錢,熱酒調服,以多為妙,不能飲者,煎木香湯點,然不若酒為奇。

白話文:

歙縣的縣丞胡權在京城裏遇到了一位奇人,這位奇人傳授他一個治療膿瘡和瘍疽的內服散劑的處方。他說:我的這個藥方能夠讓尚未成熟的膿瘡快速消散,已經成熟的則能使其迅速破潰,壞死的膿液會自動排出,不需要用手去擠壓,腐肉也會自行脫落,無需動刀割除,服用後,病人的痛苦會立即減輕,其配製方法如下: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當歸、黃耆(各60克)、川芎、防風、厚朴、桔梗、白芷、甘草(各30克)。

將這些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再加入桂皮末30克,混合均勻。每次服用約9到15克,用熱酒調和服用,喝得越多效果越好,如果無法喝酒的人,可以改用木香湯來調服,但效果不及用酒來得好。

4. 服石發疽論

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服之。臣意往過之,遂請意曰:「不肖有病,幸診遂也。」臣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變癰。」遂曰:「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

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處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闢矣,而宛氣愈深。

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著,邪氣流行,重於俞(始喻反,)忿發為疽。」意告之後,百餘日果為疽。髮乳上,入缺盆死。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紀。拙工有不習之文理,陰陽失矣。(《史記》)

白話文:

齊王的御醫遂得了病,他自行煉製了五種礦物質藥材服用。我經過他的住處,他請我幫他診斷,說:「我有些不舒服,希望你能幫我看一看。」我為他診斷後告訴他:「你體內有熱毒。根據醫理,體內有熱毒且小便不通的人,不能服用五種礦物質藥材。因為這些藥材性質強烈。如果你服用後不能頻繁小便,就不要再服用了,否則可能會導致膿腫。」

他回答我:「扁鵲曾說過,陰性礦物用來治療陰性病,陽性礦物用來治療陽性病。藥材和礦物都有陰陽水火的屬性。所以,如果體內有熱毒,應該用陰性礦物和溫和的藥物來治療;如果體內寒冷,應該用陽性礦物和強烈的藥物來治療。」

我回應他:「你的觀點有些偏激了。雖然扁鵲的理論是這樣,但在實際應用時,必須要詳細診斷,考慮到各種因素,確定規範,進行權衡,結合面色和脈象,判斷體內的陰陽虛實,順應或逆向治療,才能下結論。醫理指出,如果是體內有陽性疾病,體外表現出陰性症狀,就不能使用強烈的藥物和礦物質藥材。強烈的藥物進入體內,雖然能驅散邪氣,但會使病情更嚴重。

診斷方法表明,如果體內兩種陰性反應對應一種陽性反應,就不能使用強烈的藥物。強烈的藥物進入體內,會擾亂陽氣,使陰性病症更加衰弱,陽性病症更加顯著,邪氣在體內流動,加重病情,最終引發膿腫。」我告訴他後,果然過了一百多天,他得了膿腫。腫塊長在乳房上,深入鎖骨凹陷處,最後去世了。這就是醫學理論的大致內容,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有些醫生不熟悉這些原理,導致陰陽失調。這是《史記》中的記載。

5. 療癰毒方論

向友正,元仲之子也。淳熙八年為江陵支攝公安令。癰發於胸臆間,極療半載弗愈。嘗浴罷甚委頓而臥,似夢非夢,見一丈夫微揖而坐,傳藥方與曰:用沒藥、乳香、瓜蔞三味,酒煎服之。且言桃源許軫知亦有此方,但不用瓜蔞。若用速效宜服此。友正敬謝即如所戒,不終劑而愈。後詣玉泉禱雨,瞻壽亭關王像,蓋所感夢者,因繪於家。(《類編》)

白話文:

向友正是元仲的兒子,在宋孝宗淳熙八年時擔任江陵的代理公安縣令。他胸部長了一個膿腫,即使經過半年的治療仍舊未見好轉。有一次洗完澡後,他非常疲憊地躺下休息,進入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他見到一個男子微微作揖後坐下,並傳授他一個藥方,說:使用沒藥、乳香和瓜蔞這三種藥材,以酒煎煮服用。並且告訴他,桃源的許軫也知道這個藥方,但是不使用瓜蔞。如果想要快速見效,就應該服用這個藥方。向友正恭敬地道謝,並按照指示服用,尚未吃完全部藥劑,病況就已痊癒。後來他去玉泉禱雨,看到壽亭關王的塑像,才發現那位在夢中出現的人就是關王,因此他在家中繪製了關王的畫像紀念。(出處:《類編》)

6. 結癰說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白話文:

如果五臟運作不協調,就會導致身體的九個孔竅(如眼、耳、鼻等)功能障礙;而六腑若運作失調,則會在體內形成積聚,最終發展成為膿腫。

7. 預療背疽方論

揚州名醫楊吉老其術甚著。某郡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不聊,莫能名其何等病,往謁之。楊曰:君熱證已極,氣血銷鑠且盡,自此三年當以背疽死,不可為已。士人不樂而退。聞茅山觀中一道士於醫術通神,但不肯以技自名,未必為人致力。士人心計交切,乃衣僮僕之服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於席下,道士喜留,置弟子中誨以讀經。晝夜只事左右,頤旨如意。

歷兩月久,覺其與常隸別,呼扣所從來,始再拜謝過,以實白之。道士笑曰:世間那有醫不得底病,汝試以脈示我,才診脈,又笑曰:汝便可下山,吾亦無藥與汝,但日日買好梨吃一顆,如生梨已盡,則收乾者泡湯飲之,仍食其滓,此疾自當愈。士人歸,謹如其戒,經一歲復往揚州,楊醫見之,驚其顏貌腴澤,脈息和平,謂之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安之理?士人以告,楊立具衣冠焚香望茅山設拜,蓋自咎其學未至也。

《北瑣夢言》載:醫者趙那云:一朝士疾危,只有一法,請剩吃消梨,不限多少,如咀嚼不及,捩汁而飲,或希萬一,用其言遂愈。此意正同。(《類編方》)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在揚州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醫生名叫楊吉老,他的醫術非常卓越。有位縣裡的學士看起來身體不適,精神不佳,但卻不知道自己患了什麼病,於是前去求診。楊醫生告訴他:「你的熱症已經到了極點,氣血消耗殆盡,三年後你將因背疽而亡,現在已無法治療。」學士聽後心情沉重地離開。

後來,他聽說茅山觀裡有一位道士,醫術高超,但他從不自稱醫生,也不輕易為人治病。學士心急如焚,決定假扮成僕人上山拜訪道士,表示願意在他門下做燒火、打水的工作。道士欣然接受,將他安排在弟子中,教他讀經。學士晝夜侍奉左右,事事順從道士的意願。

兩個月後,道士發現學士與其他僕人不同,便詢問他來歷。學士這時才向道士坦承自己的身份和目的,並深深道歉。道士笑著說:「世間哪有治不了的病,讓我看看你的脈搏。」診完脈後,他又笑著說:「你可以下山了,我沒有藥可以給你,但是每天要買一個好梨吃,如果新鮮的梨吃完了,就用乾燥的梨泡水喝,並且把殘渣吃掉,這樣你的病就會好了。」學士回家後,嚴格遵守道士的建議,一年後再次前往揚州,楊醫生見到他,驚訝於他的面容豐潤,脈息平穩,對他說:「你必定遇到了高人相助,否則怎麼可能康復?」學士將事情經過告訴楊醫生,楊醫生立刻整理衣冠,焚香面向茅山跪拜,自責自己的醫學修為還不到家。

《北瑣夢言》中記載,有位醫生趙那雲,曾遇到一位病情危急的朝廷官員,他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請他大量食用消梨,不限數量,如果咀嚼不及,可將梨搾汁飲用,或許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康復。這位官員遵循了他的建議,最終痊癒。這個想法與道士的建議不謀而合。

8. 雲母膏愈腸癰論(《王仲言余話》)

楊介,吉老者。泗洲人。以術聞四方。有儒生李氏子棄業,願娶其女,以授其學,執子婿禮甚恭,吉老盡以精微告之。一日,有靈壁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視,云:腸間有所苦耶?婦人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醫皆以無此證,不可治,故欲屈君子。

李曰:試為籌之,若姑我之藥三日當有廖,不然非某所知也。下小丸子數十粒,煎黃耆服之。富家依其言,下膿血數升而愈。富家大喜,贈錢十萬,置酒而問之。曰:始切脈時,覺芤脈現於腸部。王叔和《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此癰生腸內所致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

爾切脈致此,可以言之醫矣。李後以醫科及第至博士。李植元秀即其從子也。

白話文:

楊介,是個被尊稱為吉老的泗洲人,他因為醫術高明而名聲遠播。有一個儒生的兒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希望娶他的女兒,並學習他的醫術,對楊介行子婿之禮非常恭敬,吉老也就把他的醫學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有一天,靈壁縣一個富人家的妻子生病了,派人去請這個儒生的兒子去看病。他初次診斷,問道:「你的腸子有什麼不適嗎?」婦人回答:「我的腸子疼痛難忍,而且大便從小便的地方排出來。」其他的醫生都說從未見過這樣的病症,無法治療,所以他們希望你能幫忙。

儒生的兒子說:「讓我來試著解決吧,如果你吃了我開的藥三天後病情有所好轉,那就表示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如果沒有改善,那我就無法理解這病況了。」他開了幾十粒小藥丸,讓婦人煎黃耆湯服用。富家人聽從了他的建議,結果婦人排出數升膿血後,病情果然好了。富家人非常高興,送了十萬錢作為感謝,並設宴款待他,同時詢問他是怎麼做到的。

他解釋說:「當我第一次切脈的時候,發現腸部出現了芤脈。根據王叔和的《脈訣》記載,寸芤脈表示胸中有積血,而關內芤脈則代表腸內有癰。這就是腸內長癰導致的症狀,我給你吃的藥,是以雲母膏製成的藥丸。」

他憑藉著精準的脈診技術,已經能稱得上是一個醫生了。後來,他通過了醫科考試,成為了博士。李植元秀就是他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