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二,癰疽門 (2)
卷之十二,癰疽門 (2)
1. 發背無補法
諺云:背無好瘡。但生於正中者,為真發背。虞奕侍郎背中生小瘡,不誤,只以藥調補數日,不疼不癢又不滋蔓,疑之,呼外醫灸二百壯,已無及。此公平生不服藥,一年來惟覺時時手腳心熱,疾作既不早治,又服補藥,何可久也?(《泊宅編》)
白話文:
有句俗語說:「背後長的瘡通常都不好。」但如果長在背部正中央的,就被稱為真正的「發背」。虞奕侍郎的背部中央長了一個小瘡,他並未立即處理,只是用藥調理補身了幾天,但這個瘡既不痛也不癢,且沒有擴散的跡象,這讓他起了疑心,於是請來外部的醫生進行了兩百次的艾灸治療,但為時已晚。此人一生都很少吃藥,近一年來只覺得手腳心常有發熱的感覺,疾病一旦發生後,他沒有及早治療,反而服用了補藥,這樣怎麼可能長久康復呢?(出自《泊宅編》)
2. 《外科精要》方說
夫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為癤。二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大抵癰疽脈洪數甚者難治,脈微澀者易愈。
凡熱盛脈數,宜用漏蘆,並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此第一隻。
初覺背疽之疾,便合服內托散,後來方免變證。此藥但可服十數服而止。即合繼服五香連翹湯,此第二隻。
如大便寬快,內熱既退,即合住服。若一二日大便再秘,須合服,取利毒氣,亦看病人虛實進藥。
又用沉麝湯,此第三隻。甚者神仙解毒丸(方見諸毒門)及拔毒之藥。
疽破後,多服洪氏排膿內補散。若無嘔逆之證,酒調。有嘔吐之證,香湯下。若癰疽破後當終始服餌。
癰疽初作,不問大小,便用艾灸,痛則灸至不痛止,不痛灸至痛止。此十全之功也。但是初發三日已前,十灸十愈,自然消散,此十全之效也,後李氏治疽法言之詳矣。
癰疽初作之時,便無著艾,既灸之後,便宜用麥飯石膏四圍塗傅,以護其根腳,不可使開,中心卻要留癰口如錢大,使毒出。如癰漸小,隨其大小傅之,直候疽破膿潰之後,口收只有徑寸許,卻用神異膏貼傅,卻住用麥飯石膏。
癰疽才破有口,便合用豬蹄湯洗,其初連日洗,五日後間日洗,欲安之際三日洗。
癰疽既破,膿血潰多,五七日後方可用神異膏貼傅。若根腳小,五日後貼,如闊大,須七日、十日後方可貼。
癰口將收之際,最忌用急澀斂口之藥,只宜用神異膏貼。多見昧者破此一段,不過病者厭於將理,醫者急欲獲利,不思毒氣發泄未盡,其痰再來,人命自此不救。所要深思熟慮,以人命為重,陰功厚利,一舉兩全,豈不美哉。
疽疾將安之際,宜多服加味十全湯,以補其氣血,庶幾肉易生。
背疽之人,多是先發渴,而後背疽作,或有背疽安而後發渴疾,因此不救者甚多。若有渴疾之人,宜專服加減八味丸,能使渴疾安,疽疾不作。若驟得背疽之疾,既安之後,不問有無渴證,常服加減八味丸,滋益血氣,使精神強健。忍冬丸亦妙。
若是氣虛而嘔,其證心不煩熱,遇早便嘔,或聞穢氣而嘔,早晨宜服嘉禾散。如有寒熱,宜服家傳不換金正氣散。仍五更初兼服山藥丸,以補腎氣。
一應諸癰腫,欲知有膿與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白話文:
膿腫疾病,其中癤是結節,癰是堵塞,疽是沮喪。一到二寸的稱為癤,二到五寸的是癰,五到一尺的叫疽,一尺到二尺的稱為全身性的疽。通常來說,如果脈象洪大且頻率高,病情較難治;脈象微弱且有些阻滯的,病情比較容易好轉。
如果熱度很高,脈搏跳動快速,應該使用漏蘆或單獨煎煮大黃等藥物。如果不那麼熱,脈搏緩慢且弱,就應服用五香連翹湯,這是首要的治療方式。
一開始感到背上有疽,應立即服用內託散,這樣可以避免病情惡化。這種藥最多隻能服用十幾次。然後就該接著服用五香連翹湯,這是第二步。
如果大便順暢,體內的熱已經退去,就可以停止服藥。但如果一兩天後再次便祕,必須再次服用,目的是排出體內的毒素,同時要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調整藥量。
還可以使用沉麝湯,這是第三種治療方式。病情嚴重的話,可以使用神仙解毒丸以及排毒的藥物。
疽破後,應大量服用洪氏排膿內補散。如果沒有嘔吐的情況,可以用酒調和服用。如果有嘔吐的症狀,則應用香湯送服。如果癰疽破後,應持續服用。
在癰疽剛開始形成時,無論大小,都應使用艾灸。疼痛的地方灸到不痛為止,不痛的地方灸到痛為止。這是完全療效的關鍵。只要是在最初三天內進行灸療,十次灸療十次都能痊癒,自然消散,這是完全療效的表現。之後李氏的疽療法詳細地描述了這一點。
癰疽剛開始時,即使不用艾灸,灸療後,最好使用麥飯石和石膏混合物塗抹四周,保護瘡口底部,防止它擴大。中心要保留一個像錢一樣大的瘡口,讓毒素能排出。隨著癰瘡逐漸縮小,根據其大小調整塗抹範圍,直到瘡口破裂,膿液流出後,口徑只剩下一寸左右,這時改用神異膏貼覆,不再使用麥飯石膏。
癰瘡一旦破裂,出現瘡口,就應使用豬蹄湯清洗。最初幾天每天都需清洗,五天後每隔一天清洗一次,接近痊癒的時候每三天清洗一次。
癰瘡破裂後,大量膿血流出,五到七天後才能使用神異膏貼覆。如果瘡口較小,五天後可以貼,如果很大,需要等到七到十天後才能貼。
瘡口快要閉合時,最忌使用快速收口的藥物,應繼續使用神異膏。許多不懂的人在這方面犯錯,可能是因為患者對護理感到厭倦,醫生急於獲利,沒考慮到毒素尚未完全排出,如果再次產生痰液,可能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我們必須深入思考,以人命為重,這樣既能積累功德,又能獲得利益,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疽疾接近痊癒時,應多服用加味十全湯,以補充氣血,促進肉體恢復。
患有背疽的人,多數先是口渴,然後背疽發生,或者背疽好了之後纔出現口渴,因此無法救治的情況很多。如果有人口渴,應專門服用加減八味丸,可以使口渴消失,避免疽疾的發生。如果突然得了背疽,在康復後,無論有無口渴,都應經常服用加減八味丸,滋養血液,增強體力。忍冬丸也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因為氣虛而嘔吐,症狀是心中不煩熱,早晨就會嘔吐,或者聞到污穢氣味也會嘔吐,早上應服用嘉禾散。如果有寒熱交替的症狀,應服用家傳不換金正氣散。同時,在凌晨第一次大便前服用山藥丸,以補腎氣。
對於所有類型的腫脹,想要知道是否有膿,用手覆蓋腫脹部位,如果感覺熱就是有膿,如果不熱就是沒有膿。
3. 藥方次序
內托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漏蘆湯已上四方,首宜相間多服,藥性平和,可謂穩重,自有宣熱拔毒之意,更諸香散氣行血,免生他證。次當便服已下活氣血,療癰毒,未成者即散,已成者速潰也。神仙黃礬丸、國老膏、萬金散、遠志酒、忍冬酒已上五方,不問是癰、是疽、是瘡、是癤,服之取效也。
神仙解毒萬病丸、秘傳連翹湯、單煮大黃湯已上三方,是通行宣熱,拔毒之藥,可斟酌虛實用之,萬無失一也。豬蹄湯、神硝散已上二方,治癰疽破後,煮水洗淨,軟帛搵干,或用膏藥貼,去敗毒,生新肉,或末藥摻之。麥飯石膏、神異膏、血竭膏、牡蠣地黃膏已上四方,治癰未破腫痛,破後塗角四畔,余腫臨時詳酌,更換用之。服藥既退之後,合服驅除餘毒,治氣血,生肌肉。
既破之後,合服內補十宣散,多服為妙也。家傳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八味丸、忍冬丸、黃耆六一湯、五味子湯。論發背有熱,未有不因風而得之。疽疾將安,當補氣血,加味十全湯、神效瓜蔞散、立效散、塞里散、獨聖散、生肌散、綠雲散、宣毒散等輩主之。
白話文:
[藥方排序]
首先,應輪流服用內託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漏蘆湯這四種藥方,它們藥性溫和,可以說非常安全,能有助於排解熱毒,再配合各種香料以散氣活血,避免產生其他佇候。接下來,就應該服用以下幾種藥物來活化氣血,治療膿腫,對於尚未形成的膿腫,可使其散開,對於已經形成的,則能加速其潰瘍。如神仙黃礬丸、國老膏、萬金散、遠志酒、忍冬酒,無論是膿腫、疽、瘡或癤,都能有效治療。
神仙解毒萬病丸、祕傳連翹湯、單煮大黃湯,這三種藥物能普遍地排解熱毒,可以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用量,效果極佳。豬蹄湯、神硝散,這兩種藥物用於膿腫破裂後,煮水清潔傷口,用柔軟的布巾擦乾,或者使用膏藥覆蓋,能去除殘留的毒素,促進新生組織的生成,或者撒些粉末狀的藥物在上面。麥飯石膏、神異膏、血竭膏、牡蠣地黃膏,這四種藥物用於尚未破裂且腫痛的膿腫,破裂後塗抹於四周,對於仍然腫脹的情況,要隨時評估,按需更換。
在藥物治療後,應進一步服用去除殘餘毒素,調理氣血,促進肌肉生長的藥物。膿腫破裂後,應服用內補十宣散,多多益善。家傳的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八味丸、忍冬丸、黃耆六一湯、五味子湯,都適用於治療背部發熱的情況,通常都是由風邪引起的。當疽疾逐漸康復,應補充氣血,可以服用加味十全湯、神效瓜蔞散、立效散、塞裏散、獨聖散、生肌散、綠雲散、宣毒散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