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四,中毒門 (1)
卷之十四,中毒門 (1)
1. 卷之十四,中毒門
(附:蛇蟲傷,湯火傷)
白話文:
【卷之十四,中毒部門】
(附錄:蛇蟲咬傷,熱水火燙傷)
【第十四卷,中毒相關病症】
(補充說明:遭到蛇蟲咬傷,以及被熱水或火燙傷的情況)
2. 中毒評
評曰:凡中藥毒及一切諸毒,從酒得者難治。言酒性行諸血脈流遍身體也。因食得者易治。言食與藥俱入於胃,胃能容雜毒,又逐大便泄出毒氣,毒氣未流於血脈故易治也。已毒即歸於臟,飽者,毒氣未能深入,故宜急解。凡解諸食毒,爛嚼甘草咽之,則毒吐出矣。
白話文:
評論說:凡是因為中了藥物的毒或是各種毒素,如果是透過酒精攝取而來的,比較難治療。這說明酒精的特性是會在血液中流動,遍佈全身,使得毒素更難清除。如果是透過食物攝取的毒素,相對容易治療。因為食物和藥物都會進入胃部,胃部能夠包容各種毒素,並且可以隨著排泄將毒素排出,毒素尚未流入血液中,所以較易治療。一旦毒素進入內臟,如果處於飽腹狀態,毒素就無法深入,因此應立即進行解毒。對於各種食物中毒,可將甘草嚼碎吞下,毒素就會隨之被吐出來。
3. 治方
犯天麥毒方
齊州有人病狂,每歌曰:五靈華蓋曉珍嚨,天府由來汝府中,惆悵此情言不盡,一丸蘿蔔火吾宮。又歌曰:踏陽春,人間二月雨和塵,陽春踏盡秋風起,腸斷人間白髮人。後遇一道士,作法治之,乃云:夢中見一紅裳少女,引入宮殿,皆紅紫飾,小姑今歌,道士曰:此正犯天麥毒。女則心神,小姑,脾神也。
按醫經,蘿蔔治面毒,故曰火吾宮,即以藥並蘿蔔食,遂愈。(《洞微志》)
礬灰散,治中諸毒(劉立之方)
晉礬,建茶(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得吐即效,未吐再服。
雄黃散,治中惡毒,亦救蛇、虺毒尤佳。(趙信庵方)
雄黃(不拘多少)
上為末。麝香少許,以麥門冬湯調下。出舌數寸者亦治。
甲子歲以此藥救三人。
凍青飲,解砒毒。
凍青葉擂取自然汁,添井花水服,須瀉下,解。
解砒毒方
凡人誤食生砒,唯單飲生麻油,以吐為度,則其毒氣自消,不能為害。
治誤食諸毒方
貫眾濃煎湯,服之即解。
中仙茅附子毒方
鄭長卿資政說:少時隨父太宰,官懷州將官,服仙茅遇毒,舌脹出口,漸大與肩齊,眾醫環視不能治。一醫獨曰:尚可救,少緩無及矣。取小刀釐其舌,隨破隨合,釐治百數,始有血許,醫喜曰:無害也。舌應時消縮小,即命煮大黃、硝石數杯,連服之。並以藥末摻舌上,遂愈。
又蓋諒郎中說:其兄詵因感疾,醫盧生勸服附子酒,每生切大附子二兩,浸以斗酒,旦起輒飲一杯,服之二十年後再為陝西漕使。諒自太學歸,過之南樂縣拉同,行中途曉寒,詵飲一杯竟,復令溫半杯,皆酒至自覺微醉,乃與妻使飲,行數里,妻頭腫如斗,唇裂血流。下駐路傍,隨行李職醫告之,李使黑豆、綠豆各數合,生嚼之,且煎湯並飲。
至曉,腫始消。詵仍服之不輟,到長安數月失明。遂致仕,時方四十二歲。
解藥毒方
王仲禮嗜酒,壯歲時瘡齄發於鼻,延於顙,心甚惡之,服藥弗效。僧法滿使服何首烏丸,當用二斤。適墳,僕識草藥,乃掘得之。其法忌鐵氣,但入砂缽中,藉黑豆蒸熟既成,香味可人。念所蒸水必能去風證,以頮面,初覺極熱,漸加不仁,至晚大腫,眉、目、耳、鼻渾然無別,望之者莫不驚畏。王之母高氏曰:凡人感風癩,非一日積,吾兒遇毒,何至於是。
吾聞生薑汁、赤小豆解毒,山豆根、黑蛤粉能消腫。亟命僕搗捩薑汁,以三味為末調傅之。中夜腫消,到曉如初。蓋先採何首烏,擇焉不精,為狼毒雜其中,以致此撓也。(《類編》)
治蠱毒方
嘉祐中,範吏部道為福州守,日揭一方於石云:凡中蠱毒,無論年代近遠,但煮一鴨卵、插銀釵於內,噙之,約一食頃,取釵視卵俱黑,即中毒也。其方用:
五倍子(二兩),硫黃末(一錢),甘草(三寸,半生半炙),丁香,木香,麝香,輕粉(各少許),糯米(二十粒)
上八味,瓶內水十分,煎取七分,候藥面生皺皮為熟,絹濾去滓,通口服。病人平正仰臥,令頭高,覺腹中有物衝心者三,即不得動,若出,以盆桶盛之,如魚鰇之類,乃是惡物。吐罷飲茶一盞。瀉亦無妨。旋煮白粥補,忌生冷油膩殜醬。十日後服解毒丸三五丸,經旬平復。(《類編》)
解蠱毒並咒方
頃有朝官與一高僧西遊,道由歸峽,程頤荒遠,日過中餒甚,祗小村舍間其家,而勢必就去住,未判。僧曰:吾有神咒,可無憂也。食至,僧閉目誦詩,俄見小蜘蛛緣碗吻。僧曰:速殺之。於是竟食無所損。其咒曰:姑蘇啄摩那,吾知蠱毒,生四角,父是穹窿窮,母是舍耶女,眷屬百萬千。
吾今悉知汝,摩薩薩摩何。時同行者,競傳其咒,所至無慈。別傳解毒方,用:
豆豉(六粒),巴豆(去皮,二粒)
上入百草霜一處研細,滴水丸,綠豆大。以茅香湯吞下七丸。
治金蠶蠱毒方
泉州一僧,治金蠶蠱毒,云:才覺中毒,先吮白礬,味甘而不澀,次嚼黑豆,不腥者是也。但取石榴根皮,煎汁飲之,即吐出活蟲,無不愈者。
李晦之云:以白礬、茶芽搗為末,冷水服。凡中一切毒,皆可治之。
雄黃散,治五積蠱毒。
雌黃(末),雄黃(末),麝香(末)
上各一錢,取生羊肺,如指大,以刀開,內雄黃等物,以肺裹吞下。
治蠱毒方
白礬(末),甘草(末)
上等分。清水調下,或吐出黑涎一兩碗,或瀉,曾驗。
又方
牡丹根搗為末,服一匕,日三服。
中挑生毒方
興化人陳可大,知肇慶府。肋下忽腫起,如生癰癤狀,頃刻間,其大如碗,識者云:此中挑生毒也。俟五更以綠豆細嚼,試若香甜則是。已而果然。凡搗:
川升麻(為細末)
上取冷熟水,調二大錢,連服之。遂洞瀉出生蔥數莖,根鬚皆具,腫即消縮。煎平胃散調補,且食白粥,後亦無他。
又方
雷州民康材妻為蠻巫,林公榮用雞肉挑生,值商人楊一者,善醫療,與藥服之。才食頃,吐積肉一塊,剖開筋膜,中有生肉存,已成雞形,頭尾嘴翅悉肖似。康訴於州,州捕林置獄。而呼楊生,令具疾證、用藥其略。云:凡吃魚肉、瓜果、湯茶,皆可挑生。初中毒覺胸腹稍痛,明日漸加攪刺,滿十日則物生能動,騰上胸痛,沉下則腹痛,積以瘦悴,此其候也。在膈上,則取之。
其法:用熱茶一甌,投膽礬半錢於中,候礬化盡,通口呷服,良久以雞翎探喉,即吐出毒物。在下膈即瀉之。以米飲下鬱金末二錢,毒即瀉下。乃擇人參、白朮各半兩,碾末,同無灰酒半升,納瓶內慢火熬半日許,度酒熟,取溫溫服之,日一盞,五日止,然後飲食如故。
地漿治菌毒方
四明溫臺間,山谷多生菌,然種類不一。食之,間有中毒,往往至殺人者。蓋蛇毒氣所熏蒸也。有僧教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少頃取飲,皆得全活。此方見《本草》陶隱居注,謂之地漿。亦治楓樹菌食之笑不止,俗言食笑菌者。居山間不可不知此。
治中菰菌毒方
茱萸煎湯服,吐下解。
熟艾,煮服三五盞。
犬頸下取熱血灌之。雄雞血亦可。
中蕈毒方
崇寧間,蘇州太平山白雲寺五僧行山間,得蕈一叢甚大,摘而煮食之,至夜發吐。三人急採鴛鴦草生啖,遂愈。二人不甚肯啖,吐至死。此草藤蔓而生,對開黃白花,傍水依山處皆有之。治癰疽腫毒尤妙。或服或傅皆可,人謂之金銀花,又曰老公須,《本草》名為忍冬草。(《己志》)
中酒毒方,次酒中毒,經日不醒者用。
黑豆(一升,煮,取汁)
上每服一小盞,溫服,不過三服即愈。今人所謂中酒也。
中鱔魚蝦蟆鱉毒方
頃有一士人好食鱔魚及鱉與蝦蟆。嘗云:此三物不可殺,大者有毒殺人,蝦蟆小者亦令人小便秘,臍下蔽疼,有至死者,宜以:
生豉(一大合)
上投新汲水半碗浸,令豉水濃,頓服之,即差。(《茅亭客話》)
中豆腐毒方
人有好食豆腐,因中其毒,醫治不效,偶更醫。醫至中途,適見做豆腐人家夫婦相爭,因問之。云:今早做豆腐,妻誤將蘿蔔湯置腐鍋中,今豆腐不成。蓋豆腐畏蘿蔔也。醫得其說,至病家,凡用湯使卒以蘿蔔煎湯,或調,或咽,病者遂愈。
諸果有毒方,《本草衍義》
諸果有毒,桃、杏雙仁毒,五月食未成核果,令人發癰、疽、癤及寒熱。又,秋夏果落地為惡蟲緣食,令人患九漏。桃花食之令人患淋。桃、李仁不可和雞子食,患內結不消。
中斑鳩毒方,《名醫錄》
浙人王夫人忽日面上生黑斑數點,日久滿面俱黑,遍求醫士不效。忽遇一醫,云:夫人中食毒爾。某治之,一月平復。後覺其方止用生薑一片,切碎研汁,將滓焙乾,卻用薑汁煮糊丸。問其故,云:夫人日食斑鳩,蓋此物嘗食半夏苗,是以中其毒,故用生薑以解之。
藥反中毒方,解諸藥相反中毒。
蠶蛻(燒灰,細研,一錢)
涼水調下,頓服取效。雖面青脈絕,腹脹吐血,服之即活。
中魚毒方
虞侍郎,蘇州人。平生善食鱠,中年病腹堅,側身不得,每發疼痛幾死,累治不效。一善醫者切脈,曰:侍郎右關脈伏,伏為積聚生冷之積,成瘕在腹,則痛不可忍。以取藥令用橄欖汁,吞丸子藥數粒,晚下利一盆許,是魚鱠縷,前一半皆成魚矣。從此遂安。
中萵菜毒方
《遁齋閒覽》云:萵菜出咼國,有毒,百蟲不敢近,蛇虺過其下,誤觸之,則目瞑不見物。人有中其毒者,搗生薑汁,飲之即解。
治中山雞鷓鴣毒方
《南唐書》云:南唐相馮延己苦胸中痛,累日不減。迎太醫令吳延紹,密詰廚人曰:相公平日食何等物件?對曰:多食山雞、鷓鴣。延紹日:吾得之矣。投以甘草湯而愈。蓋山雞鷓鴣者,皆食烏頭、半夏,故以此解之。
中石斑魚子毒
其魚身有紅斑,如虎斑樣,眼小口細,其子不可食,食之令人吐而頭眩。
魚尾草搗汁,服少許,吐立止。此草一名樚木,根似黃荊。八月開紫花成穗,葉似水楊,無大樹,經冬不凋。漁人以藥魚。
神仙解毒萬病丸
酒磨服,久近頭疼、太陽疼,薄荷酒磨,紙花貼太陽穴;牙疼,酒磨塗,及含藥少許吞下;牙關緊急,磨塗一丸,分三服;打撲、顛損傷折,炒松節酒磨下半粒,仍以水磨塗;湯火、犬、鼠、蜈蚣、毒蛇、百蟲傷,並用水磨塗,並服一粒;癰疽發背未破、魚臍瘡、諸般瘡癤、惡瘡腫毒,水磨塗,並服,覺癢即消。治小兒急慢驚風、五疳、八利,蜜水薄荷磨,隨大小加減。
孕婦不可服。牛、馬、六畜中毒,亦以此救,神良。凡居家或出入不可無此藥,真濟世衛家之寶。如嶺南毒藥最多,若遊宦嶺表,才覺意思不快,便服即安。二廣山谷間有草,曰:胡蔓草,又名斷腸草。若以藥人,急水吞之急死,緩水吞之緩死。又取毒蛇殺之,以草覆上,以水灑之,數日菌生其上,取為末,酒調以毒人。
始亦無患,再飲酒即毒發,立死。其俗淫婦多自配合,北人與之情相好,多不肯逐北人回,陰以藥置食中,比還,即戒之曰:子某年來,若從其言,即復以藥解之。若過期不往,必斃矣。名曰:定年藥。北人屆彼亦宜志之。若覺著毒,四大不調,即便服之。或於雞、豚、魚、羊、鵝、鴨等肉內下藥,後食此物即觸發,急服此藥一粒,或吐、或利隨手瘥。
五倍子(三兩,淡紅黃色者,捶碎,洗淨),紅牙大戟(一兩半,淨洗),山慈姑(二兩,洗淨,即鬼燈、檠金燈花根也),麝香(三錢,研),續隨子(一兩,去殼,研細紙裹壓出油,再研如白霜)
上三味焙乾為末,入麝香、隨續子研令勻,以糯米糊為丸。每料分作十四粒,於端午、七夕、重陽日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於木臼中杵數百下。不得令婦人、孝子、不具足人及雞、犬見之。
有一女子久患勞瘵,命垂旦夕,為血屍蟲所噬,磨一粒服之,一時久,吐下小蟲千餘條。
保靈丹,解毒方論。治蠱毒,諸毒,一切藥毒,神妙。
往時蜀俗喜行毒。而城都故事,歲以天中重陽時,開大慈寺。多聚人物出百貨,其間號名藥世者。於是有於窗隙間呼貨藥一聲,識其意,亟投以千錢,乃從窗隙度藥一粒,號解毒丸。一粒可救一人命,夫跡既叵測,故時多疑神仙。政和間,祐陵以仁聖惠天下,嘗即《上清寶錄》宮中之前,新作兩亭,左曰「仁濟」,主給藥治疾苦;右曰「輔正」,主符水除邪鬼。因遂詔海內。
凡藥之治病,彰彰有聲者,悉索其方書而上之焉。於是城都守臣、監司,奉命相共窮其狀,乃得售解毒丸家。蓋出世拒行毒者為仇害,故匿其跡,非有所謂神仙者。既據方修治得其全,即並藥奏御下殿中省。上曰:朕自弛天子所服御以濟元元,毋煩有司也。繇是殿中省群醫、堵司驗其方,則《王氏博濟方》之保靈丹爾。
當是時猶子行,適領殿中監事,故獨得其詳。吾落南來,是藥常救兩人食胡蔓草毒,得不死。蓋不可不書。(百衲居士鐵圍)
硃砂(一兩,淨,細研),大山豆根(半兩),雄黃,黃丹,麝香,黃藥子,續隨子(生杵末。各二錢半),川巴豆(肥者,二錢半,取肉不去油),斑蝥(二錢半,去頭、翅、足),糯米(半炒半生用),赤蜈蚣(二條,一炙一生)
上十味,各修制,入乳缽研和,於端午、重陽、臘日修合,不令雞、犬、婦人見。用糯米稀糊丸如圓眼核大。陰乾,瓷合收。每服一丸,好茶清吞下,不得嚼破。須臾,病人自覺心頭如拽斷皮條聲,將次毒物下,或自口出,或大便出。嫩則是血,老則是鱉,或蜣螂諸雜帶命之物。
藥丸凝血並下,以水洗淨取之,可救三人。如中毒口噤,即挑開下藥,或蛇、蠍、馬汗諸毒,以好醋磨傅患處,立解。服藥已效,如知毒害之家,不必研究。若訴之,其毒再發不救。瘥後更忌酒肉毒食一月,惟軟飯可也。或急用。但擇吉日,精潔修合。(此方出。《劉涓子神仙遺方》、《雞峰普濟方》一卷)
獸能解藥毒論
名醫言:虎中箭食青泥,野豬中藥箭緣薺苨而食。雉被鷹傷,以地黃葉貼之,又礜石可以害鼠。張鷟曾試之,鼠中如醉,亦不識人,知取泥汁飲之,須臾平復。鳥獸蟲物猶知解毒,何況人乎?被矢中者,以甲蟲末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