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四,脾胃門 (1)
卷之四,脾胃門 (1)
1. 卷之四,脾胃門
(附:嘔吐,翻胃,虛腫)
白話文:
【卷之四,脾胃門】
(附:嘔吐,反胃,虛性水腫)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將探討與脾胃相關的疾病。附帶討論的病症包括嘔吐、反胃以及虛性水腫。這些都是脾胃功能失調可能引發的症狀。
嘔吐指的是食物或胃內容物從口中強制排出的現象。而反胃則是指一種持續性的惡心感,有時會伴隨嘔吐,但不一定是每次都有嘔吐物排出。
虛性水腫則是因脾胃運化功能下降,導致體內水濕無法正常代謝,積聚於身體組織間,造成局部或全身性浮腫的現象。
這些病症的產生,往往與飲食不節、情志過度、勞倦傷脾等因素有關。治療上應當從調理脾胃功能著手,改善飲食習慣,避免過度勞累,並配合藥物治療,以恢復脾胃健康。
2. 脾胃評
評曰:脾為諫議之官,胃為倉廩之官,足太陰之經也。蓋脾胃屬土,位居中央,屬乎戊己,主於中州。每旺四季,一季之中,土旺十八日。內主肌膚,外應於唇,惡濕好燥,喜歌樂,畏怒氣,故與足陽明胃之經相為表裡。表裡溫和,水穀易化。若飲食過度,傷於生冷,由是百病生焉。
脾之脈以阿阿緩短為本脈,若實、大、弦、長、濡、弱,皆病脈也。若脾脈虛弱,則腹脹食減,飲食不化,或嘔吐、泄利,甚則腹痛,面黃,氣急腫滿。若脾脈實大,則唇焦口燥,身熱頰痛,體重腹脹,善飢善瘛,甚則舌根腫強,口內生瘡。故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諸脈無胃氣者死。
啟元子云:補腎不著補脾。脾能納五味以養五臟,故脾胃之氣一日不可虧也。智者觀之,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脾胃評】 評論說:脾臟有如朝廷中的諫議大夫,胃則像管理糧倉的大臣,它們都屬於足太陰經的範疇。脾與胃在五行中屬土,位於人體的中心,與「戊己」(五行中的土)相對應,主管中焦的功能。在一年四季中,每季中間的十八天,土氣最旺盛。脾主肌肉,外部反應在嘴脣上,脾性惡濕喜燥,喜歡音樂,害怕生氣,因此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裡。當表裡溫和協調,飲食就容易消化。然而,如果飲食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
脾的脈象,正常的脈象是緩慢而短的,如果出現實、大、弦、長、濡、弱的脈象,那都是病態的脈象。若脾脈虛弱,會導致腹部脹滿、食慾減退,飲食不易消化,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的情況,嚴重時會腹痛、面色萎黃、呼吸困難、全身浮腫。相反,若脾脈實且大,則會嘴脣乾燥、口渴、身體發熱、臉頰疼痛,身體沉重、腹部脹滿,經常感到餓,甚至出現手腳抽搐,嚴重時舌根腫脹,口腔內生瘡。因此,胃就像海洋一樣,能容納所有食物,主宰四季的運行,一切的生命活動都以胃氣為基礎。若各脈失去胃氣,生命即告終結。
啟元子曾經說過:補腎不能忽略了補脾。脾能吸收五種味道的食物來滋養五臟,所以脾胃的氣力一天也不能損耗。聰明的人看到這裡,應該已經明白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