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一 小兒門 (4)
卷之十一 小兒門 (4)
1. 吐瀉(附:痢疾)
丁香散,治小兒吐乳、傷食。
丁香,石蓮肉,枇杷葉(生薑自然汁炙熟)
上等分,細末。米飲湯調下。
白朮散,治小兒嘔吐,兼治冷痢。常服此藥,調理三焦,大進飲食。
白朮,丁香,肉豆蔻(麵裹煨),陳皮,甘草
上等分,細末。白湯調下。慢驚沉困,冬瓜子煎湯下。若見水即吐,進藥不得,吐止,用棗子點藥干吃。
白話文:
丁香散
功效: 治療小兒吐奶、傷食。
組成:
- 丁香
- 石蓮肉
- 枇杷葉(用生薑汁炙熟)
用法: 各取等量,研成細末,用米湯調服。
白朮散
功效: 治療小兒嘔吐,兼治冷痢。常服此藥,可以調理三焦,增進食慾。
組成:
- 白朮
- 丁香
- 肉豆蔻(用麵粉包裹煨熟)
- 陳皮
- 甘草
用法: 各取等量,研成細末,用白湯調服。若小兒驚厥、昏睡、遲鈍,可用冬瓜子煎湯服。如果小兒見到水就吐,無法服藥,待吐止後,可用棗子點藥,直接乾吃。
調中散,治小兒。調氣主脾及治吐瀉。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訶子(煨),陳皮,木瓜,白扁豆(炒),黃耆(蜜炙),木香,罌粟子(炒),乾紫,蘇葉
上等分,為細末。白湯點服。
藿香散,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凍如雞子清,兼暴瀉如水。其證肚痛,微熱,面唇黃白,此藥治之。慢驚或偏墜、紅腫、內吊,紫蘇湯調下三五服,痛止,宜用此藥。
白話文:
調中散,用來治療小兒的疾病。它可以調節氣機,主要作用於脾臟,並且可以治療嘔吐和腹瀉。
藥方如下: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訶子(煨)、陳皮、木瓜、白扁豆(炒)、黃耆(蜜炙)、木香、罌粟子(炒)、乾紫、蘇葉。
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細粉。用白湯調服。
藿香散,用來治療小兒臟腑功能失調,出現青黃黑白的稀便,吃奶或食物不能消化,糞便中帶有像雞蛋清一樣的凍狀物,以及突然腹瀉如水等症状。這些症状通常伴隨腹部疼痛、輕微發熱、面部和嘴唇發黃發白。此藥可以治療這些症状。
如果小兒出現慢驚、偏墜、紅腫、內吊等症状,可以使用紫蘇湯治療,服用三到五劑,疼痛缓解后,就可以使用藿香散。
陳皮,藿香葉,厚朴(薑製),枳殼(去油),甘草
上等分,為細末。陳米飲調紫蘇湯下。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並白梅去鹽煎湯下。如痢止用棗子煎湯下,大能和胃進乳食。此是小兒常服藥。
塌氣丸,治小兒脾虛,腹脹或疳瀉黃瘦。
木香(二錢半),青皮(去穰,一兩),蓽撥,胡椒(各半兩),全蠍(五個,去毒尖)
白話文:
取陳皮、藿香葉、厚朴(薑製)、枳殼(去油)、甘草等量,研成細末。用陳米湯調和紫蘇湯服用。若大便中有黃白色凝塊,則用木瓜和白梅去鹽煎湯服用。如果痢疾停止,可用大棗煎湯服用。此藥方能有效和胃,促進乳食消化,是兒童常服的藥方。
塌氣丸用於治療兒童脾虛,腹脹或疳積瀉痢,體瘦黃瘦。配方包括木香二錢半,青皮(去穰,一兩),蓽撥、胡椒各半兩,全蠍(五個,去毒刺)。
上為極細末,調醋糊和丸,如黃米大。一周兒服五十丸,用乳汁下,粥湯亦可,肚空服,服訖候半個時,得吃乳食。日進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宿州陳氏方)
地榆散,治諸般瀉痢,血痢尤佳。
地榆,訶子,甘草
上等分。細末。鹽米湯調服。
大理中湯,治小兒吐乳,下痢不止。
大理中湯入雪糕作細丸。米飲下。(湘中陳伯尹用之有效方)
豆蔻散,止瀉。(新增)
肉豆蔻(一個,麵裹煨),青皮,陳皮,木香,白朮,甘草(一錢),草果(一個)
上為末。米飲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醋糊調和成丸子,大小如黃米粒。每天服用五十丸,用乳汁送服,粥湯也可以,空腹服用,服完藥後休息半個小時,可以吃乳食。一天服用兩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宿州陳氏方)
地榆散,主治各種腹瀉,尤其對血痢效果顯著。
地榆、訶子、甘草,各取等量,研磨成細末,用鹽米湯調服。
大理中湯,主治小兒吐奶,腹瀉不止。
將大理中湯加入雪糕製成細丸,用米湯送服。(湘中陳伯尹用之有效方)
豆蔻散,止瀉。(新增)
肉豆蔻一個,用麵粉包裹後煨熟,青皮、陳皮、木香、白朮、甘草一錢、草果一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
2. 疹痘勸戒文
小兒疹痘,蓋因在胎時食母血穢,生下口有餘血,生婆取去不盡,啼發聲則入腹,遇天氣溫熱,搏動而發。所以大小皆須一出。若遇久晴暄暖,間有病此,其未病者,可預服三豆湯,能令不發。
此乃熱病。熱極生風,或發驚搐,但當通心散熱,切不可投冷驚藥及著艾。蓋灸則火助熱熾,投冷驚藥則毒氣內伏,反為大害。
人多用升麻飲,然當明其已發未發之說。方其身熱,昏睡,皮膚無跡,疑二之間,謂之未發;及其結痂,有諸般熱證謂之已發。此二證可服亦不可多。若才有形跡,及瘡未乾,謂之正發,則不可服。蓋升麻性冷比犀角,服多必致陷伏,動臟腑,況未必有穿者。
白話文:
小兒疹痘的病因及治療
小兒長疹痘,主要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食了母血的穢氣,出生後口中有殘留的血液,生婆沒有完全清除乾淨,孩子哭鬧時血液就進入腹部。遇到天氣溫暖潮濕,血液在體內搏動,就會發作。所以,無論大小都要讓疹痘全部發出來。
如果遇到持續晴朗溫暖的天氣,孩子容易患上疹痘。對於尚未發病的孩子,可以預先服用三豆湯,可以預防發病。
疹痘屬於熱病。熱氣極度上升就會生風,導致驚厥抽搐。此時應該服用通心散來清熱,切忌使用冷驚藥或艾灸。因為艾灸會助長火熱,而冷驚藥會使毒氣留在體內,反而加重病情。
很多人使用升麻飲來治療疹痘,但是必須清楚發病的狀態。如果孩子發熱、昏睡、皮膚沒有任何疹子,處於疑似發病的狀態,稱為未發。如果疹子已經結痂,並且伴隨其他發熱症狀,稱為已發。這兩種情況可以服用升麻飲,但不可過量。
如果疹子已經出現,或者瘡口未完全癒合,稱為正發,則不可服用升麻飲。因為升麻性寒,比犀角更寒,服用過量會導致病氣潛伏,損傷臟腑,而且未必能夠痊癒。
最忌諸般臭穢,煎炒油煙,父母行房等犯觸。未發而觸則毒氣入心,悶亂而死;已發而觸則瘡痛如割,以至黑爛。切宜禁戒,仍燒帶諸香,及打醋炭以防之,不可以田舍兒不忌為常法。
醫書有飲酒法,為天寒氣怯者設。若天熱氣旺,則不宜飲,飲多則發瘡斑爛、大渴、泄瀉。本草云:酒乃醞釀而成,有大熱毒,此是熱毒病,豈可又飲熱毒物。
病此者多不服藥,豈知未敢。已發則合解散,正發則合活氣血。若依此,非惟出疏,亦易干斂,仍免後慮。若不依此,則邪盛瘡密,收亦費力,餘毒為患,致便生血癰、疽、疥、癆、赤眼、咽喉、口瘡之類。
白話文:
最忌諱各種臭穢、煎炒油煙,以及父母房事等觸犯。疾病尚未發作就觸犯這些事物,毒氣就會侵入心臟,導致昏迷而死;疾病已經發作再觸犯,就會使瘡痛如刀割般劇烈,甚至潰爛變黑。一定要嚴格戒除,並焚燒香草,以及用醋浸泡炭火來防治,不可像鄉下人毫無忌憚地隨意行事。
醫書上有飲酒療法,是專為天寒氣怯的人而設。若天氣炎熱,氣候燥熱,則不適合飲酒,過量飲酒會導致瘡斑潰爛、口渴、腹瀉。本草書中記載:酒是經由發酵釀造而成,具有強烈的熱毒。患有熱毒疾病,怎麼可以再飲用熱毒之物呢?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大多不願意服藥,殊不知這是錯誤的觀念。疾病已發作,就應該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疾病正處於發作階段,就應該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如果能遵循此法,不僅能使疾病迅速消退,也能減輕後遺症,免除後患。若不遵循此法,則邪氣盛行,瘡口密閉,即使治療也需要耗費更多精力,殘留的毒素還會成為病患,導致血癰、疽、疥、癆、赤眼、咽喉炎、口瘡等疾病的發生。
病若經日,請醫至,當先說病源,然後診視,庶無差失。東坡言之詳矣!醫家亦當遵《活人書》未診先問之說。況此病腥臭,其肯詳視者幾何人哉!克雋家世,講習療病垂三十年,熟視此弊,今撮方書要法以為勸,使無夭枉之失幸矣!(盧陵範克雋伯英施)
白話文:
如果病人已經生病好幾天了,請醫生前來診治,醫生應該先詢問病人的病因,然後再進行診斷,這樣才能避免錯誤。東坡先生的這個說法非常詳細!醫者也應該遵循《活人書》中未診先問的原則。況且這病症伴隨著腥臭的味道,願意仔細檢查的醫生又有幾個呢?克雋先生家學淵源,精研醫術已有三十年,深刻體會到這個弊端,因此特地摘錄醫書中的重要方法來勸告大家,希望避免因誤診而導致患者不幸的狀況發生!(盧陵範克雋伯英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