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十一 小兒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小兒門 (4)

1. 吐瀉(附:痢疾)

丁香散,治小兒吐乳、傷食。

丁香,石蓮肉,枇杷葉(生薑自然汁炙熟)

上等分,細末。米飲湯調下。

白朮散,治小兒嘔吐,兼治冷痢。常服此藥,調理三焦,大進飲食。

白朮,丁香,肉豆蔻(麵裹煨),陳皮,甘草

上等分,細末。白湯調下。慢驚沉困,冬瓜子煎湯下。若見水即吐,進藥不得,吐止,用棗子點藥干吃。

調中散,治小兒。調氣主脾及治吐瀉。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訶子(煨),陳皮,木瓜,白扁豆(炒),黃耆(蜜炙),木香,罌粟子(炒),乾紫,蘇葉

上等分,為細末。白湯點服。

藿香散,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凍如雞子清,兼暴瀉如水。其證肚痛,微熱,面唇黃白,此藥治之。慢驚或偏墜、紅腫、內吊,紫蘇湯調下三五服,痛止,宜用此藥。

陳皮,藿香葉,厚朴(薑製),枳殼(去油),甘草

上等分,為細末。陳米飲調紫蘇湯下。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並白梅去鹽煎湯下。如痢止用棗子煎湯下,大能和胃進乳食。此是小兒常服藥。

塌氣丸,治小兒脾虛,腹脹或疳瀉黃瘦。

木香(二錢半),青皮(去穰,一兩),蓽撥,胡椒(各半兩),全蠍(五個,去毒尖)

上為極細末,調醋糊和丸,如黃米大。一周兒服五十丸,用乳汁下,粥湯亦可,肚空服,服訖候半個時,得吃乳食。日進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宿州陳氏方)

地榆散,治諸般瀉痢,血痢尤佳。

地榆,訶子,甘草

上等分。細末。鹽米湯調服。

大理中湯,治小兒吐乳,下痢不止。

大理中湯入雪糕作細丸。米飲下。(湘中陳伯尹用之有效方)

豆蔻散,止瀉。(新增)

肉豆蔻(一個,麵裹煨),青皮,陳皮,木香,白朮,甘草(一錢),草果(一個)

上為末。米飲下。

白話文:

【丁香散】,用於治療嬰幼兒的嘔吐、消化不良。

所需材料有丁香、石蓮肉、枇杷葉(需先用生薑汁燉煮至熟)。將這些材料等比例混合後,磨成細粉。服用時以米湯調勻後送服。

【白朮散】,可用來治療嬰幼兒的嘔吐,同時對冷痢也有療效。定期服用此藥,有助於調理三焦,增強食慾。

所需材料有白朮、丁香、肉豆蔻(需用麵粉包裹後烤熟)、陳皮、甘草。將這些材料等比例混合後,磨成細粉。服用時以清水調勻後送服。對於病情嚴重,精神萎靡的患者,可以冬瓜子煎湯送服。如果一見到水就嘔吐,無法吞服藥物,待嘔吐停止後,可以用棗子蘸藥粉食用。

【調中散】,用於調理嬰幼兒的氣機,主要針對脾胃問題,以及治療嘔吐與腹瀉。

所需材料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訶子(需烤熟)、陳皮、木瓜、白扁豆(需炒過)、黃耆(需用蜂蜜烤過)、木香、罌粟子(需炒過)、乾紫蘇葉。將這些材料等比例混合後,磨成細粉。服用時以溫水沖泡後服用。

【藿香散】,用於治療嬰幼兒的腸胃功能失調,大便顏色青黃黑,消化不良,大便中可能含有像雞蛋清一樣的凝固物,或是突然的水樣性腹瀉。患者可能會有腹痛、低燒、面色和嘴脣泛白黃。此藥能治療這些症狀。對於病情緩慢發展,或是有紅腫、內部脫垂的患者,可以紫蘇湯調勻後服用三到五次,當疼痛停止後,再使用此藥。

所需材料有陳皮、藿香葉、厚朴(需用薑處理)、枳殼(需去除油脂)、甘草。將這些材料等比例混合後,磨成細粉。服用時以陳米湯調勻後,以紫蘇湯送服。如果大便中有黃白色的凝固物,可以木瓜和去鹽的白梅煎湯送服。如果痢疾已停止,可以用棗子煎湯送服,有助於和胃,增強乳食的消化吸收。這是嬰幼兒常用的藥物。

【塌氣丸】,用於治療嬰幼兒脾虛導致的腹脹或黃瘦的瀉痢。

所需材料有木香(約7克)、青皮(去瓤,約30克)、蓽撥、胡椒(各約15克)、全蠍(5隻,需去除毒性尖端)。將這些材料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醋糊和成丸,大小約黃米粒。一週大的嬰兒一次服用50粒,用母乳或粥湯送服,空腹時服用。服用後半小時才能餵食。每天服用兩次,根據嬰幼兒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宿州陳氏的處方)

【地榆散】,用於治療各種瀉痢,對於血痢特別有效。

所需材料有地榆、訶子、甘草。將這些材料等比例混合後,磨成細粉。服用時以鹽米湯調勻後送服。

【大理中湯】,用於治療嬰幼兒的嘔吐和不停止的痢疾。

將大理中湯和雪糕混合,做成細丸。服用時以米湯送服。(湘中陳伯尹使用的有效方)

【豆蔻散】,用於止瀉。

所需材料有肉豆蔻(一個,需用麵粉包裹後烤熟)、青皮、陳皮、木香、白朮、甘草(約3克)、草果(一個)。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服用時以米湯送服。

2. 疹痘

3. 疹痘勸戒文

小兒疹痘,蓋因在胎時食母血穢,生下口有餘血,生婆取去不盡,啼發聲則入腹,遇天氣溫熱,搏動而發。所以大小皆須一出。若遇久晴暄暖,間有病此,其未病者,可預服三豆湯,能令不發。

此乃熱病。熱極生風,或發驚搐,但當通心散熱,切不可投冷驚藥及著艾。蓋灸則火助熱熾,投冷驚藥則毒氣內伏,反為大害。

人多用升麻飲,然當明其已發未發之說。方其身熱,昏睡,皮膚無跡,疑二之間,謂之未發;及其結痂,有諸般熱證謂之已發。此二證可服亦不可多。若才有形跡,及瘡未乾,謂之正發,則不可服。蓋升麻性冷比犀角,服多必致陷伏,動臟腑,況未必有穿者。

最忌諸般臭穢,煎炒油煙,父母行房等犯觸。未發而觸則毒氣入心,悶亂而死;已發而觸則瘡痛如割,以至黑爛。切宜禁戒,仍燒帶諸香,及打醋炭以防之,不可以田舍兒不忌為常法。

醫書有飲酒法,為天寒氣怯者設。若天熱氣旺,則不宜飲,飲多則發瘡斑爛、大渴、泄瀉。本草云:酒乃醞釀而成,有大熱毒,此是熱毒病,豈可又飲熱毒物。

病此者多不服藥,豈知未敢。已發則合解散,正發則合活氣血。若依此,非惟出疏,亦易干斂,仍免後慮。若不依此,則邪盛瘡密,收亦費力,餘毒為患,致便生血癰、疽、疥、癆、赤眼、咽喉、口瘡之類。

病若經日,請醫至,當先說病源,然後診視,庶無差失。東坡言之詳矣!醫家亦當遵《活人書》未診先問之說。況此病腥臭,其肯詳視者幾何人哉!克雋家世,講習療病垂三十年,熟視此弊,今撮方書要法以為勸,使無夭枉之失幸矣!(盧陵範克雋伯英施)

白話文:

【疹痘勸戒文】現代譯文:

小兒長疹子或痘子,大抵是因為在母胎時吸收了母親的髒血,出生後口腔裡還有殘餘的髒血,如果接生婆未能清理乾淨,當嬰兒啼哭發聲時,髒血就會進入腹部。遇到天氣溫暖潮濕,髒血在體內受刺激就會爆發出來。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疹痘一旦爆發就必須讓它完全排出。如果天氣持續晴朗溫暖,偶爾會有人感染這種病,對於尚未發病的人,可以提前服用三豆湯,能預防疹痘的爆發。

這是熱性疾病。熱度過高會引發抽搐,但應該採用心通散熱的方式來治療,千萬不能使用寒涼的驚嚇藥物,也不能進行艾灸。因為艾灸會加劇體內的熱度,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毒素在體內積聚,反而對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許多人會使用升麻飲,但是必須清楚疹痘是否已經爆發。當身體發熱、昏睡、皮膚上還沒有疹痘痕跡的時候,我們稱之為「未發」;當疹痘開始結痂,並伴隨著各種熱症狀,我們稱之為「已發」。這兩種情況下可以服用升麻飲,但不能過量。如果疹痘剛剛出現,或者疹痘還未完全消退,我們稱之為「正發」,這個時候就不能服用升麻飲。因為升麻性質寒涼,類似犀牛角,服用過多會導致疹痘隱匿不發,影響臟腑運作,況且疹痘不一定會穿透皮膚。

最忌諱的是接觸各種臭味和髒污,包括煎炸油煙、父母性行為等。未發病時接觸這些物質,會導致毒素進入心臟,引起混亂,甚至死亡;已經發病時接觸,會使疹痘疼痛難忍,甚至變黑腐爛。因此,一定要嚴格遵守禁忌,同時可以燃燒香料和打醋炭來防止這些不良影響,不能認為鄉村孩子不忌口就是常態。

醫書中有提到喝酒的方法,這是為了那些在寒冷天氣裡體質虛弱的人設計的。但如果天氣炎熱,體質強壯,就不適合喝酒。喝太多酒會導致疹痘斑點擴散、口渴、腹瀉。根據本草記載:酒是由糧食發酵而成,具有強大的熱毒性,而疹痘本身就是熱毒疾病,怎麼可能再喝熱毒的東西呢?

患這種病的人大多數不會服藥,他們不知道疹痘未發作時應該如何調理,已經發作時應該如何疏散,正在發作時應該如何活血化瘀。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不僅可以讓疹痘疏鬆,而且容易癒合,還能避免後續的問題。如果不按規定治療,那麼疹痘就會密集爆發,收尾也會更困難,剩餘的毒素會引發各種併發症,如血癰、膿腫、疥癬、肺結核、紅眼病、咽喉炎、口腔潰瘍等。

如果疾病持續好幾天,請醫生來診斷時,應首先說明病情的來源,然後再進行診斷,這樣才能減少誤診。蘇東坡曾經詳細地描述過這種情況!醫生也應該遵循《活人書》中「未診先問」的原則。況且這種病有很重的腥臭味,有多少醫生願意仔細檢查呢?我家族世代從醫,研究治療疾病近三十年,深知其中的弊端,現在摘錄醫書中的重要方法來勸告大家,希望大家能夠避免無辜的損失。(盧陵範克雋伯英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