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5)

1. 治方

安脾散

白朮,白豆蔻仁(炒),香附子(炒),人參,甘草

上等分,白湯點服。(信庵趙大師)

姜附湯,治脾虛腹脹,嘔吐痰飲,食不進或發寒熱。

白豆蔻(半兩,去殼),附子(一個,七錢,炮),縮砂仁(三錢),白姜(一兩,炮),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空心服。屢用取效。

生胃丸,治酒食所傷,胸膈不快,不思飲食。

良薑,白姜(各四兩,並油炒),丁香,胡椒

上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十丸,米飲陳皮湯下。

蠍梢散,治腹脹。

胡椒(一兩),蠍尾(半錢,去刺)

上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

參附正氣散,治脾腎傷損。

(見諸氣門)

青棗散,治脾胃泄瀉,心腹膨脹疼痛,不納飲食,或作吐逆翻胃,脾痛,氣不升降,兼脾胃積冷。

陳皮,甘草,乾薑,良薑(各炒)

上等分。細末。每服一錢,鹽湯空心點服,薑棗煎亦得。忌生冷、魚腥、酒、豬肉動氣物。只可吃鳩子、雀兒、豬肝、肺等物。

參藿散,治脾胃積冷吐逆,不納飲食,宿食不消,氣不升降,嘔吐酸水,心腹膨脹,腳手虛浮。

甘草,白芷(各一兩),丁皮(半兩),厚朴(三兩,制)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紫蘇五葉,水一盞,煎至七分,服之無時,如虛浮,入黑豆五十粒,濃煎。忌生冷、魚腥、動氣等物。

導引方,去太倉不和,臂腰虛悶。

欹身,兩手一向偏側,急努身,舒頭拱手、竟扒相牽,漸漸一時盡勢,氣共力皆和,來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項前後兩角緩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縱身心,搖三七,遞牙亦然。

白話文:

安脾散

白朮、炒過的白豆蔻仁、炒過的香附子、人參、甘草,以上藥材等量磨成粉,用白開水沖服。

姜附湯

治療脾虛引起的腹脹、嘔吐痰液、食慾不振,或發冷發熱的症狀。

白豆蔻(半兩,去殼)、炮製過的附子(一個,約七錢)、縮砂仁(三錢)、炮製過的乾薑(一兩)、甘草(半兩),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煎至八分,空腹服用,多次服用即可見效。

生胃丸

治療因飲酒或飲食過量導致的胸悶不適、食慾不振。

良薑、炒過的乾薑(各四兩)、丁香、胡椒,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到一百一十丸,用米湯或陳皮湯送服。

蠍梢散

治療腹脹。

胡椒(一兩)、蠍子尾巴(半錢,去除刺),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如小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最多二十丸,用陳米湯送服。

參附正氣散

治療脾腎受損。(藥方內容在「諸氣門」中)

青棗散

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腹部脹痛、不思飲食,或出現嘔吐、胃氣上逆、脾痛、氣機不暢,以及脾胃積寒等症狀。

陳皮、甘草、乾薑、良薑(皆炒過),以上藥材等量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鹽水空腹沖服,用生薑紅棗煎水服用也可以。忌吃生冷、魚腥、酒、豬肉等容易引起氣機不暢的食物。只能吃鵪鶉、麻雀、豬肝、肺等食物。

參藿散

治療脾胃積寒引起的嘔吐、不思飲食、宿食不化、氣機不暢、嘔吐酸水、腹部脹痛、手腳虛腫等症狀。

甘草、白芷(各一兩)、丁皮(半兩)、製過的厚朴(三兩),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紫蘇葉五片,用水一碗煎至七分服用,服用時間不限。若有虛腫,可加入黑豆五十粒一同煎煮。忌吃生冷、魚腥、容易引起氣機不暢的食物。

導引方

去除因內臟不協調引起的身體虛弱、腰痠背痛。

身體側傾,兩手朝同一側,用力伸展身體,舒展頭部,雙手向上拱起,互相牽拉,逐漸將身體伸展到極限,使氣力協調。左右兩邊也做同樣的動作,各做二十一次。頸部前後兩側緩慢伸展,雙手向外撥動,放鬆身心,搖動二十一次,轉動牙齒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