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萸湯
MU Y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九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熱 (2.44)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8%
胃經 18%
大腸經 18%
肺經 9%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木萸湯中包含木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木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肝氣鬱結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胸悶等症狀,木瓜可以起到緩解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 補益氣血,滋養肝腎: 木瓜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補益氣血、滋養肝腎的作用。對於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等症狀,木瓜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提高患者整體體質。
木萸湯中添加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檳榔味辛性溫,具有消積化滯、行氣導滯的功效。木萸湯多用於治療肝膽濕熱、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而檳榔有助於消食積、行氣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奏消積止痛之效。
- 降逆止嘔:檳榔能降逆止嘔,對於肝膽濕熱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木萸湯中亦含有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藥物,檳榔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止嘔功效。
木萸湯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吳茱萸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 調和脾胃: 吳茱萸還具有調和脾胃的作用,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吳茱萸在木萸湯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調和脾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主治功效
木萸湯主治功效分析
木萸湯,出自古籍,其組成簡潔,由木瓜、檳榔、吳茱萸三味藥材組成。此方劑雖簡單,然其功效卻甚為顯著,主要針對「腳氣入腹」之證。綜觀《類證治裁》及《雜病源流犀燭》等古籍記載,可歸納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 治療腳氣入腹,喘急欲死: 此乃木萸湯之主要適應症。所謂「腳氣入腹」,並非指現代醫學之腳氣病,而是指足部濕邪或其他病邪逆傳入腹,導致氣機逆亂,出現喘急、呼吸困難等危重症狀。
- 平肝降逆,止痛: 方中吳茱萸辛熱,可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尤擅長治療肝寒氣逆之證,而腳氣入腹往往伴隨此類症狀。
- 舒筋活絡,利水消腫: 木瓜味酸,能舒筋活絡,且具解毒消腫之效;檳榔則能消食化積,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體內濕邪,緩解腳氣之不適。
- 改善腹脹喘急: 腳氣入腹往往導致氣機阻滯,出現腹脹、喘急等症狀。木萸湯透過降逆、利水、消積等作用,可改善此類症狀,使氣機恢復順暢。
治療原理分析:
木萸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針對病機: 腳氣入腹之證,病機主要為下肢濕邪或病邪上逆,導致氣機逆亂,甚則影響臟腑功能。木萸湯組方旨在針對此病機,疏導氣機,祛邪外出。
- 升降相因: 方中吳茱萸性溫,主升散,有助於驅散寒邪;木瓜、檳榔則有下降之性,可導濕下行,利水消腫。三藥合用,使升降有序,氣機調暢。
- 祛邪扶正: 本方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舒筋活絡,有助於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 綜合作用: 木萸湯非單純止痛之方,而是透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機、祛除病邪、改善症狀之效。
古籍佐證:
- 《類證治裁》中記載:「其厥氣升,濕濁不降,木萸湯。」明確指出木萸湯適用於濕濁上逆之證。
- 《雜病源流犀燭》則指出「腳氣入腹,喘急欲死,宜木萸湯」,強調此方在治療腳氣入腹危症中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木萸湯是一首針對「腳氣入腹」之證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整體觀念,通過疏導氣機、祛邪扶正,達到改善症狀、恢復健康的目的。本方雖組成簡單,然藥性協同,功效顯著,是古人治療腳氣重症的重要經驗總結。
傳統服藥法
木瓜2錢半,檳榔2錢半,吳茱萸錢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消脹、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萸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九。 組成:木瓜2錢半,檳榔2錢半,吳茱萸錢半。 主治:腳氣入腹,喘急欲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