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木瓜湯」中加入吳茱萸,是利用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木瓜性涼,主要功效為健脾消食、舒筋活絡,但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的患者,單用木瓜可能效果不佳。吳茱萸性溫,能溫中散寒,並能理氣止痛,與木瓜相配,可溫補脾胃,促進消化,同時緩解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達到更佳的療效。
「神效木瓜湯」中包含「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食健脾: 木瓜性平味甘,入脾經,有消食健脾之效。其含有的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吸收,對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者尤為適宜。
- 舒筋活絡: 木瓜亦有舒筋活絡之功,可緩解肌肉痠痛,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木瓜作為「神效木瓜湯」的組成成分,能發揮消食健脾和舒筋活絡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和肌肉痠痛等症狀。
神效木瓜湯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 大腹皮味辛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之效。木瓜性溫,善於健脾消食,與大腹皮搭配,可共同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並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2. 行氣消腫: 大腹皮亦有行氣消腫之功,可配合木瓜的消炎止痛作用,共同改善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腫痛、積聚等問題。尤其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引發的乳房腫塊、腹部脹痛等症狀,更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木瓜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腳氣」,其病機為風濕毒邪趁虛侵襲下焦經絡,導致氣血壅滯、筋脈失養,臨床可見足脛腫脹、疼痛麻木,甚則上行衝心。方名「神效」強調其通絡祛濕之迅捷,而「木瓜」為君藥,取其舒筋活絡、化濕和胃之效,契合腳氣病濕濁下注之特質。
組成與配伍邏輯分析
吳茱萸(炮製後四兩)
- 性辛熱,入肝、腎經,善降濁陰、散寒濕。
- 以沸湯反覆浸泡再炒,減其燥烈之性,專攻「風濕毒氣」之陰邪,引藥下行,兼防濕毒上衝。
乾木瓜(三兩半,焙乾)
- 酸溫入肝脾,傳統用於「濕痹腳氣」,能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 細銼焙乾後,藥性溫和,專走筋脈,緩解足脛拘急腫痛。
橘葉(四兩,洗焙)
- 苦平入肝,理氣散結,疏通經絡滯氣。
- 與吳茱萸協同,一散一降,調暢氣機以化濕毒。
大腹子(二兩半,細銼)
- 即檳榔,辛散苦降,破氣行水,專除下焦水濕腫滿。
- 與木瓜相配,一利濕一舒筋,針對腳氣腫痛核心病機。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以「通利降濁」為綱:
- 祛濕毒:吳茱萸、大腹子直攻下焦濕濁,橘葉佐以理氣,使濕無所聚。
- 舒筋絡:木瓜為筋骨引經藥,緩解濕阻筋脈之攣痛。
- 防衝心:吳茱萸降逆,橘葉疏肝,預截濕毒上攻之勢。
煎服法深意
- 藥物「銼如米粒」增表面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 先浸後慢煎,取其氣味俱厚,直達下焦。
- 服藥時機(食前、臨臥)確保藥力持續作用,半月後改服牛膝丸,由祛邪轉入補肝腎強筋,標本兼顧。
此方體現「急則疏導,緩則固本」之治則,針對風濕腳氣急性期,以辛溫通散為主,結構簡峻而力道專一。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陳者,以沸湯泡7次,炒)4兩,乾木瓜(細銼,焙乾)3兩半,橘葉(洗,焙乾,切)4兩,大腹子2兩半(細銼)。
疏導毒氣。
上銼,如米粒大,拌和。
每服2錢半,水2盞,先浸一食久,然後以慢火煎至8分,去滓,澄清汁7分盞,溫服,早、晚食前及臨臥時各1服,計3服,先服此藥約半月余,後服牛膝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辛溫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木瓜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吳茱萸(陳者,以沸湯泡7次,炒)4兩,乾木瓜(細銼,焙乾)3兩半,橘葉(洗,焙乾,切)4兩,大腹子2兩半(細銼)。 主治:疏導毒氣。主治:腳氣。由風濕毒氣乘虛攻註下經所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