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萸散

MU Y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偏寒 (0.6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肝經 19%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2%
脾經 12%
小腸經 7%
腎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木萸散中包含吳茱萸,乃因其性溫熱,味辛苦,具有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的功效。方中若出現寒邪凝滯、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則可藉由吳茱萸的溫熱之力驅散寒邪,達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效果。

此外,吳茱萸還具有 理氣止痛 的功效,可改善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對於因寒邪凝滯或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吳茱萸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木萸散方劑中包含木瓜,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食化積: 木瓜具備消食積、健脾胃的功效,能幫助消化不良、食積停滯的症狀。木萸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化等問題,木瓜的消食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活血化瘀: 木瓜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問題。木萸散中包含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材,木瓜的加入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更有效地緩解病症。

木萸散方中加入「鹽」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引藥入腎:木萸散主治腎虛腰痛,鹽性入腎,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加強藥效。

二、 調和藥性:木萸散中多為溫燥之藥,而鹽性寒,能緩解藥性燥烈,使藥力更為平和,避免傷陰。

此外,鹽還有引血下行的作用,可配合藥物治療下焦濕熱引起的腰痛。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木萸散」主治功效分析

木萸散,一方劑名,其組成簡潔,僅由吳茱萸、木瓜與食鹽三味藥物構成,卻在治療霍亂吐瀉及相關病症上展現出獨特療效。綜觀古籍文獻,可歸納其主治功效如下:

主治病症

木萸散主要針對因寒邪、飲食不節、情緒激動或舟車勞頓等因素導致的 霍亂吐瀉,此類吐瀉常伴隨以下症狀:

  • 上吐下瀉不止:劇烈且頻繁的嘔吐與腹瀉,使得津液大量喪失。
  • 頭旋眼花:因氣血虧虛,清陽不升所致。
  • 手足轉筋:此為本方最為關鍵的適應症之一,嚴重時可遍體轉筋,甚至入腹。
  • 四肢逆冷:陽氣受損,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四肢寒冷。

此外,木萸散亦可用於治療以下相關病症:

  • 轉筋入腹:重症轉筋,腹部肌肉痙攣,疼痛劇烈。
  • 胃寒失饑:因脾胃虛寒,消化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吐瀉。
  • 傷動胃氣:各種因素擾動胃氣,導致胃氣上逆,引起吐瀉。
  • 腳氣:尤其是因寒濕所致的腳氣,表現為筋脈攣縮疼痛。

治療原理分析

木萸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溫胃散寒,止痛止瀉:

    • 吳茱萸:性味辛熱,歸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的功效,能夠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使氣機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止吐止瀉的目的。
    • 食鹽:在此方中,食鹽不僅調和藥性,更具有鹹寒之性,輔助吳茱萸溫散寒邪,同時能軟堅散結,兼具止痛作用。
  2. 舒筋活絡,和胃消食:

    • 木瓜:性味酸溫,歸肝、脾經,能舒筋活絡,緩解筋脈攣急,同時具有和胃消食的作用,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3. 平衡陰陽,濡養宗筋:

    • 霍亂吐瀉,津液喪失,宗筋失養,故易轉筋。木萸散中,吳茱萸溫散寒邪,鹽補益腎氣,木瓜舒筋活絡,三藥合用,可平衡陰陽,濡養宗筋,達到止轉筋之效。
  4. 配伍加味,增強療效:

    • 古方常搭配茴香、蘇葉、甘草等藥物同煎,以加強溫中散寒、理氣和中之效。茴香溫中散寒止痛,蘇葉解表散寒,理氣寬胸,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總結

木萸散以其精簡的配伍,發揮了溫中散寒、舒筋活絡、止痛止瀉的功效,尤其對於霍亂吐瀉、轉筋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此方藥理在於利用吳茱萸的辛溫散寒,木瓜的舒筋和胃,及食鹽的調和藥性,三藥合力,直擊病機,使陰陽平衡,氣機暢順,故能迅速緩解症狀,恢復健康。

傳統服藥法


吳萸5錢,木瓜1錢,食鹽5錢(同炒焦)。
先用瓦甑炊水百沸,卻入前藥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眼睛模糊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木萸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吳萸5錢,木瓜1錢,食鹽5錢(同炒焦)。 主治:霍亂吐瀉,或因飲冷,或胃寒失饑,或大怒,或乘舟車,傷動胃氣,令人上吐下瀉不止,頭旋眼花,手足轉筋,四肢逆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