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應白玉膏中包含蟾蜍,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解毒: 蟾蜍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瘡瘍、無名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狀,蟾蜍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 蟾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神應白玉膏中,蟾蜍與其他藥材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加強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然而,蟾蜍具有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神應白玉膏」方劑中加入「鯽魚」,並非直接加入魚肉,而是取其鱗片。其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鯽魚鱗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病有良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鯽魚鱗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
因此,在「神應白玉膏」方劑中加入鯽魚鱗,是為了增強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皮膚病。
神應白玉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括巴豆。巴豆的主要成分為巴豆酚,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和通便作用。這使其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便祕以及其他相關病症。在神應白玉膏的方劑中,巴豆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從而達到排毒、清腸的效果。此外,巴豆還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為體內排出有害物質提供支持。雖然巴豆的作用明顯,但使用時需謹慎,因其有一定的毒性,過量使用可引致不適。因此,在神應白玉膏的配方中,巴豆的劑量必須精確,以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綜合而言,巴豆在神應白玉膏中的存在,不僅是傳承了中醫藥的智慧,也體現了自然療法的理念,為患者帶來了整體健康的用藥選擇。
神應白玉膏中包含蓖麻,主要原因如下:
- 消腫止痛: 蓖麻種子含蓖麻油,具有消腫止痛功效,可緩解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與神應白玉膏中其他藥材如當歸、乳香等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功效。
- 潤腸通便: 蓖麻油具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這對於神應白玉膏治療的一些瘡瘍病症,例如肛周膿腫、痔瘡等,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應白玉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一切無名腫毒」,即皮膚瘡瘍腫毒未明確病因者,涵蓋癰疽、潰瘍、化膿性感染等。其「化腐生肌」之效,顯示適用於瘡瘍已潰膿腐未脫,或新肉難生之症,透過拔毒祛腐、促進瘡口癒合,達到消腫斂瘡目的。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老蟾蜍(癩蝦蟆)
- 性味辛涼,有毒,傳統用於拔毒散結。《本草綱目》載其可「治發背疔瘡、一切惡腫」,外用能消癰腫、蝕死肌。方中以之為君,取其強效攻毒化腐之力。
大鯽魚
- 甘平無毒,外用取其油脂滋潤瘡面,《本草經疏》謂其「搗敷治諸瘡腫」,與蟾蜍配伍,既能潤緩蟾蜍之峻烈,又能助生肌長肉。
巴豆
- 辛熱大毒,外用可「潰瘍排膿」(《名醫別錄》),其腐蝕性助蝕瘡口腐肉,與蟾蜍協同增強化腐拔毒之效。然其刺激性強,需經油煎後減緩毒性。
蓖麻仁
- 甘辛平,外用能消腫拔毒,《本草備要》云其「性善收,能追膿取毒」,助黏附藥力於患處,並緩解巴豆之燥烈。
輕粉(汞粉)、水粉(鉛粉)
- 二者均為礦物藥,輕粉燥濕殺蟲、去腐生新,水粉收斂止血。與油脂熬膏後,形成薄膜保護瘡面,兼具抑菌斂瘡之效。
三、製法與作用機理
- 油脂煎煮:以油(可能為麻油)煎煮動物藥與植物藥,萃取出脂溶性成分,既能溶解巴豆、蟾蜍等毒性成分,又能緩釋藥效,減低刺激性。
- 成膏特性:熬至「滴水成珠」使膏體黏稠,貼敷患處可形成藥效緩釋層,長時間作用於瘡面。輕粉、水粉後下,避免高溫破壞礦物藥性,而賦予膏劑乾燥收斂之力。
四、整體邏輯與配伍特點
此方以「攻毒化腐」為主軸:
- **動物藥(蟾蜍、鯽魚)**攻毒兼潤澤,防止過度燥烈;
- **植物藥(巴豆、蓖麻仁)**協同蝕瘡透膿;
- **礦物藥(輕粉、水粉)**收斂生肌。全方以「油膏」為載體,既能保護創面,又能持續釋放藥性,符合中醫「腐去則新生」的瘍科治療原則。
五、潛在應用推論
若依古人用藥思路,此膏可能適用於:
- 癰疽潰後膿腐未淨,瘡口晦暗者;
- 慢性潰瘍久不收口,伴壞死組織殘留;
- 早期無名腫毒未潰時,或可促其侷限化。
(註: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不涉及現代臨床應用指導。)
傳統服藥法
老蟾蜍2只,大鯽魚1只,巴豆1兩,蓖麻仁1兩。
化腐生肌。
用油1斤,煎枯去滓,熬至滴水成珠,離火少傾,入輕粉2兩,水粉6兩,攪勻成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應白玉膏, 出處:《外科真铨》卷上。 組成:老蟾蜍2隻,大鲫魚1隻,巴豆1兩,蓖麻仁1兩。 主治:化腐生肌。主治:一切無名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