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丸

阿魏丸

A W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19%
肝經 17%
肺經 10%
大腸經 9%
心經 4%
腎經 4%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心包經 1%
膽經 1%
膀胱經 1%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阿魏丸方劑中包含三稜,其主要原因在於三稜的藥性與方劑功效相輔相成。

首先,三稜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阿魏丸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脘腹脹痛、積聚不消等症。三稜的破血行氣之效可幫助疏通氣血,緩解脘腹脹痛;其消積止痛之效可幫助消散積聚,緩解疼痛。

其次,三稜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阿魏、川芎等具有協同作用。阿魏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之效,而川芎具有活血行氣、止痛之效。三稜與它們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達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積止痛的功效。

因此,三稜作為阿魏丸方劑中的組成成分,其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以及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地治療氣滯血瘀、脘腹脹痛、積聚不消等症。

阿魏丸方劑中包含萊菔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化積:萊菔子性味辛溫,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之效。阿魏丸主治癥結氣痛,而積滯是導致氣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萊菔子可助消積滯,改善氣機流通,緩解氣痛症狀。
  2. 助阿魏散結:阿魏丸以阿魏為君藥,其性溫燥,善於散結止痛,但亦易燥氣傷津。萊菔子性偏寒涼,可與阿魏藥性相配,既能助阿魏散結止痛,又能防止燥傷津液,使藥效更加平和。

阿魏丸中包含莪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破氣消積:莪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消積、化瘀止痛。阿魏丸為治癥瘕積聚之方,而莪朮可助其破氣消積,使藥效更顯著。
  2. 活血化瘀:莪朮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與方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阿魏、川芎等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因此,莪朮的加入,使阿魏丸的破氣消積和活血化瘀功效更為強大,更能有效治療癥瘕積聚等病症。

阿魏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脹: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破氣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胸脅脹滿、脘腹痞悶、食積不化等症。阿魏丸本身也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之功效,枳殼的加入可增強其行氣消脹作用,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腹部脹滿不適。
  2. 促進藥物吸收: 枳殼具有理氣作用,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藥物在胃腸道中更好的吸收和利用,提高阿魏丸的療效。

阿魏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驅蟲殺蟲的功效。阿魏丸常用於治療胃脘脹滿、食積不化、腹痛等症,檳榔的加入可以幫助促進胃腸蠕動,消解積滯,緩解腹痛症狀。
  2. 引導藥性:檳榔具有引導藥性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胃腸道,提高藥效的發揮。阿魏丸中其他藥物如阿魏、香附等,也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檳榔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阿魏丸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一、燥濕化痰: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阿魏丸主治寒痰阻滯、胸脘痞悶,厚朴可有效化解寒痰,使氣機通暢。

二、理氣止痛:厚朴還可行氣解鬱,理氣止痛。阿魏丸中含有阿魏等辛香走竄之品,厚朴可協同其作用,疏通氣血,緩解胸痛、腹痛等症狀。

厚朴在阿魏丸中起到疏風化痰、理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治療寒痰阻滯、胸脘痞悶等症狀。

阿魏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的作用。阿魏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枳實能與阿魏、厚朴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行氣消積、緩解疼痛的效果。

2. 和中降逆:枳實還能和中降逆,對於脾胃氣逆、嘔吐、噯氣等症有改善作用。阿魏丸中加入枳實,可以增強其和中降逆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阿魏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經活絡,止痛消腫: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消腫定痛之效。阿魏丸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全蠍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輔助阿魏等藥材發揮療效。
  2. 驅風散寒,止痙定搐: 全蠍能驅風散寒,止痙定搐,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痙攣等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阿魏丸中包含全蠍,可以增強其驅風散寒、止痙定搐的作用,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阿魏丸方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行氣消積: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之效。阿魏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脘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青皮能幫助理氣化積,促進藥效發揮。
  2. 疏肝理氣:青皮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解除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使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阿魏丸中常配合理氣藥物,如阿魏、香附等,青皮的加入能增強理氣止痛的效果。

阿魏丸中包含蟾蜍,源於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的密切關聯。

蟾蜍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解毒消腫、利水消癥、止痛散結的功效。阿魏丸主治癥瘕積聚、腹痛拒按、腸胃痞塞等症,而蟾蜍的藥性恰好能清熱解毒、消癥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蟾蜍皮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治療因感染導致的腹痛等症。

阿魏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阿魏丸以治療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為主,大黃在此發揮瀉下通便作用,清除腸道積滯,解除腹痛。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有活血化瘀之效。阿魏丸中阿魏等藥材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而大黃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大黃在阿魏丸中起到瀉下通便和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阿魏丸方劑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阿魏丸主治癥結氣滯、脘腹脹滿等症,山楂加入其中可助於消食導滯,促進消化,緩解腹部脹滿不適。
  2. 活血化瘀: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配合阿魏等藥物更有效地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病症。

阿魏丸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和胃: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脹、溫中止嘔的作用。阿魏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砂仁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有助於緩解阿魏丸主治病證中的寒凝氣滯之症。

二、增強藥效:砂仁與阿魏、木香等藥物合用,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理氣止痛的效果。砂仁的芳香氣味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阿魏丸藥效的發揮。

阿魏丸中加入雞內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雞內金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阿魏丸常用於治療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雞內金可以幫助胃腸消化食物,減少積滯,改善消化功能。
  2. 促進藥物吸收: 雞內金含有蛋白酶,可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阿魏丸中的藥物成分大多為脂溶性,而雞內金可以幫助分解食物中的脂肪,促進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提高藥物療效。

阿魏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行滯: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疏肝健脾的功效。阿魏丸本身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橘皮的加入可增強其理氣行氣之效,促進氣血運行,解除氣滯血瘀,進一步緩解疼痛和腫脹。
  2. 調和藥性:阿魏丸中其他藥材如阿魏、乳香等,氣味辛烈,容易燥熱傷陰。橘皮味辛性溫,具有緩和藥性、降低燥熱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辛烈,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阿魏丸中含有阿魏,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止痛: 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消食積、止痛、散結的功效。對於脘腹脹滿、食積不化、胃痛、腹痛等症狀,阿魏可有效緩解,因此被列入阿魏丸組成中。
  2. 行氣止痛: 阿魏還具備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阿魏能夠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因此,在治療胸腹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時,阿魏丸中加入阿魏有助於提高療效。

阿魏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性味辛行散,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阿魏丸主治癥結氣痛,而香附的理氣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使藥效更為顯著。
  2. 調和脾胃,助消化:香附還具有健脾和胃、促進消化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藥物吸收,提升藥效。阿魏丸中加入香附,有助於調和脾胃,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癥結氣痛。

阿魏丸中包含蕪荑,主要基於其驅蟲止癢的功效。蕪荑味苦、性寒,具有殺蟲、止癢、消腫等作用,對於因蟲積所致的皮膚瘙癢、疥瘡、濕疹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阿魏丸為治蟲積腹痛、疥癬、皮膚瘙癢的常用方劑,其中阿魏、使君子、檳榔等藥物均具有驅蟲功效,而蕪荑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驅蟲止癢作用,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阿魏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宿食停滯,積聚痞塊,嘔吐腹脹。其病機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導致飲食積滯,氣機不暢,甚而寒凝氣滯,形成痰瘀痞塊。方中藥物以溫散消積為主,兼顧順氣暖脾腎,適用於寒濕內阻、胃腸氣滯之證。

二、組成及方義解析

  1. 阿魏(半兩,細研,製餅):

    • 辛溫,善化積消痞,破癥散結,能祛痰涎、除腐臭,適用於食積、痰瘀氣滯。
    • 製餅後減其峻烈之性,使藥性緩和,兼顧脾胃。
  2. 木香(1兩):

    • 辛溫行氣,調中止痛,助阿魏疏通腸胃滯氣,改善腹脹嘔逆。
  3. 補骨脂(2兩,微炒):

    • 辛溫補腎陽,兼暖脾止瀉。此處用於脾腎虛寒,助陽以化積滯。
  4. 青橘皮(1兩):

    • 辛散苦降,破氣消積,助木香理氣,解肝胃氣滯。
  5. 乾薑(2兩,炮裂)、附子(2兩,炮裂):

    • 大辛大熱,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用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寒凝氣滯之痞滿嘔吐。
  6. 茴香子(2兩,微炒):

    • 辛溫散寒,理氣和胃,尤善治寒疝腹痛,助乾薑、附子溫散下焦冷積。
  7. 檳榔(2兩):

    • 辛行苦降,破氣消積,導滯下行,與阿魏協力攻逐宿食痰癖。
  8. 肉桂(2兩,去皺皮):

    • 補火助陽,溫通經脈,既可助附子溫腎,又可散寒止痛,促進氣血運行。
  9. 吳茱萸(2兩,湯浸焙乾):

    • 辛苦大熱,疏肝下氣,溫中降逆,善治胃寒嘔吐、脘腹冷痛。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散寒滯為本

    • 方中乾薑、附子、肉桂、吳茱萸等大熱之品,針對脾胃虛寒、陽氣不振之病機,溫化寒濕,振奮中焦。
  2. 行氣消積為標

    • 阿魏、木香、青皮、檳榔等行氣破滯,直接解決宿食停聚、氣機壅塞導致的腹脹嘔吐。
  3. 兼顧脾腎陽氣

    • 補骨脂、茴香子溫補脾腎,從根本上增強運化功能,防止積滯復發。
  4. 蜜丸緩攻

    • 煉蜜為丸,緩和諸藥辛烈之性,保護脾胃,使攻積不傷正。

四、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溫陽散寒、行氣消積之力較強,除小兒宿食停滯外,推論亦可用於成人寒濕積聚、冷痛痞滿,或虛寒體質者因飲食生冷導致的腹脹、食積不化。然須辨明寒熱虛實,熱證或陰虛者忌用。

五、服用方法意義

  • 溫酒送服:取其辛溫通行之力,助藥勢散寒消積。
  • 生薑湯下:生薑溫中止嘔,加強和胃降逆之效。
  • 食前服:使藥力直達胃腸,助消化而防積滯。

總結

阿魏丸以溫通為主,消補並行,適合寒積實證虛寒夾積之證,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阿魏半兩(細研,用白麵1兩,,拌溲作餅子,爆令黃焦),木香1兩,補骨脂2兩(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乾薑2兩(炮裂,銼),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茴香子2兩(微炒),檳榔2兩,肉桂2兩(去皺皮),吳茱萸2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
順氣思食,兼暖脾腎。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前以溫酒送下;生薑湯下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氣喘子宮肌瘤肺結核霍亂瘧疾神經性厭食症高血脂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妄想狀態嘔吐骨質疏鬆症胃腸脹氣

相同名稱方劑


阿魏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連翹1兩,山楂2兩,黃連1兩2錢,阿魏2兩。 主治:肉積。

阿魏丸, 出處:《陳氏幼科秘訣》。 組成:阿魏(沸湯泡)2錢半,雄黃(研末)2錢半,辰砂(研末)1錢半。 主治:瘧母。

阿魏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山楂2兩,蘿蔔子2兩,神曲2兩,麥芽2兩,陳皮2兩,青皮2兩,香附2兩,阿魏1兩(醋煮軟,另研)。 主治:肉積。

阿魏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山楂1兩,南星(皂角水浸)1兩,半夏(皂角水浸)1兩,麥芽(炒)1兩,神曲(炒)1兩,黃連1兩,連翹半兩,阿魏(醋浸)半兩,瓜蔞半兩,貝母半兩,風化消2錢半,石堿2錢半,蘿蔔子(蒸)2錢半,胡黃連2錢半(如無,以宣連代)。 主治:諸積聚。

阿魏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阿魏1兩半,當歸1兩半(切,醋炒),官桂半兩,陳皮半兩(去白,細切,醋炒),白及3分,吳白芷半兩,蓬朮1兩,延胡索半兩(銼碎,醋炒),木香3分,吳茱萸半兩(醋炒),川芎半兩(醋炒),附子半兩(炮,去皮臍),乾薑1兩(炮),肉豆蔻3分(研細末),朱砂3分(研細末)。 主治:男婦一切氣攻刺疼痛,呼吸不得,大腸滑泄。

阿魏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三棱(炒)10兩,萊菔子(炒)10兩,莪朮(炙)10兩,枳殼(炒)10兩,檳榔10兩,厚朴(炙)10兩,枳實(炒)10兩,全蠍10兩,青皮(炒)10兩,乾蟾(燒)20兩,大黃10兩,山楂20兩,砂仁10兩,雞內金(炒)80兩,橘皮10兩,阿魏40兩,香附(炙)10兩,蕪荑40兩。 主治:健胃和中,消積化痞。主治:小兒宿食停滯,積聚痞塊,嘔吐腹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