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疳丸

WU G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1%
肝經 15%
肺經 10%
大腸經 6%
心經 5%
膽經 5%
腎經 4%
三焦經 3%
膀胱經 2%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疳丸」

中藥方劑「五疳丸」,主要成分是:橘皮、蟾蜍、雞內金、山楂、麥芽、萊菔子、紅花、白朮、黨參、茯苓、蕪荑、山藥、蒼朮、木香、檳榔、三稜、莪朮、使君子、砂仁、胡黃連、青皮、夜明砂、枳實、黃連、神麴、香附、龍膽草、柴胡等。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

  • **莪朮:**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雞內金:**消食化積、澀精止遺、止咳化痰、利水滲濕、理氣行氣、健脾胃。

  • **萊菔子:**消食化積、止咳化痰、降氣。

  • **龍膽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麥芽:**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裡溫中、除煩。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三稜:**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山楂:**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

  • **使君子:**驅蟲殺蟲、健脾胃、消食化積。

  • **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 **胡黃連:**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燥濕和清熱利濕。

  • **蟾蜍:**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消腫及驅蟲殺蟲。

總結:

中藥方劑「五疳丸」,主要成分是:橘皮,蟾蜍,雞內金,山楂,麥芽,萊菔子,紅花,白朮,黨參,茯苓,蕪荑,山藥,蒼朮,木香,檳榔,三稜,莪朮,使君子,砂仁,胡黃連,青皮,夜明砂,枳實,黃連,神麴,香附,龍膽草,柴胡,主治功效是:嬰幼兒因缺乏營養而引起的五種疾病,導致潮熱、積聚、痞塊,肚子大而青筋明顯,臉色發黃、身體消瘦。

傳統服藥法


青黛(細研) 1分,雄黃(細研) 1分,麝香(細研) 1分,蘆薈(細研) 1分,熊膽(研入) 1分,胡黃連1分,黃連(去須) 1分,龍膽(去蘆頭) 1分,苦楝根1分,白鱔魚(炙令焦黃) 1分,蝦蟆灰1分,蝸牛(炒令微黃) 1分,夜明砂(微炒) 1分,蟾頭1枚(炙令黃焦),五倍子1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1分,天漿子(內有物者,微炒)1分。上為末,都研令勻,用粳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方劑組成解釋


五疳丸由橘皮、蟾蜍、雞內金、山楂、麥芽、萊菔子、紅花、白朮、黨參、茯苓、蕪荑、山藥、蒼朮、木香、檳榔、三稜、莪朮、使君子、砂仁、胡黃連、青皮、夜明砂、枳實、黃連、神麴、香附、龍膽草、柴胡等中藥組成。

其中,橘皮、白朮、茯苓、山藥、蒼朮、木香、檳榔、三稜、莪朮、使君子、砂仁、胡黃連、青皮、夜明砂、枳實、黃連、神麴、香附、龍膽草、柴胡等中藥具有清熱化痰、消積散結的功效;蟾蜍具有清熱解毒、消積散結的功效;雞內金具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功效;山楂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結的功效;麥芽具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功效;萊菔子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結的功效;紅花具有活血化瘀、散結消腫的功效。

五疳丸具有清熱化痰、消積散結的功效,可有效緩解五疳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疳丸有清熱化痰、消積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五疳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慢性鼻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打噴嚏腹瀉身體消瘦口乾口渴身體發低熱疳積

相同名稱方劑


五疳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川楝子、川芎各等分。 主治:小兒一切諸疳。

五疳丸, 出處:《文堂集驗方》卷三。 組成:羊肝1具(竹刀切片,新瓦上焙乾),海螵蛸2兩(醋浸炒黃),白米5錢(炒)。 主治:一切疳疾,肚大筋青,口舌生瘡。

五疳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綠礬(成塊者,燒通赤取出)1兩,密陀僧(燒赤取出)1兩,夜明砂(燒過)2兩半。 主治:常服退黃化蟲。主治:小兒疳瘦面黃,眼澀羞明,好吃泥土,乳食不消化。

五疳丸, 出處:《慈幼新書》卷十。 組成:乾蟾1隻(置新瓦上,實以土,煉存性),連翹(微炒)2兩,青皮2兩,莪朮2兩,三棱2兩,枳實(俱醋炒)2兩,川黃連2兩,胡黃連2兩,蘆薈2兩,丹皮2兩,白蕪荑仁2兩,桔梗2兩,茯苓3錢,神曲(炒)3錢,澤瀉(炒)3錢,白朮(土炒)3錢,木香1錢5分。 主治:疳積。

五疳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青黛(細研)1分,雄黃(細研)1分,麝香(細研)1分,蘆薈(細研)1分,熊膽(研入)1分,胡黃連1分,黃連(去須)1分,龍膽(去蘆頭)1分,苦楝根1分,白鳝魚(炙令焦黃)1分,蝦蟆灰1分,蝸牛(炒令微黃)1分,夜明砂(微炒)1分,蟾頭1枚(炙令黃焦),五倍子1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分,天漿子(內有物者,微炒)1分。 主治:小兒五疳,乳食不養肌膚,心腹脹滿,或時下痢。壯熱昏沉,眼澀口乾,愛吃生冷,毛發乾豎,揉鼻多嚏,日漸羸瘦。

五疳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橘皮1兩5錢,乾蟾(燒)6兩5錢,雞內金(炒)3兩,山楂1兩6錢,麥芽(炒)1兩5錢,萊菔子(炒)1兩6錢,水紅花子(炒)1兩6錢,白朮(炒)1兩6錢,黨參(去蘆)1兩6錢,茯苓1兩6錢,蕪荑1兩4錢,山藥1兩6錢,蒼朮(炒)1兩4錢,木香1兩4錢,檳榔1兩4錢,三棱(炒)1兩4錢,莪朮(炙)1兩4錢,使君子1兩,砂仁1兩2錢,胡連1兩2錢,青皮(炒)1兩2錢,夜明砂1兩2錢,枳實(炒)1兩2錢,黃連1兩,神曲(炒)1兩,建曲1兩,香附(炙)1兩,膽草1兩,柴胡1兩。 主治:消疳磨積,和胃健脾。主治:小兒五疳潮熱,積聚痞塊,肚大青筋,面黃肌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