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丹

十全丹

SHI QUA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十一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19%
肺經 13%
肝經 13%
膽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5%
腎經 5%
三焦經 4%
心包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全丹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行氣,消積化滯: 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健脾和胃的作用。十全丹中含有黃芪、當歸等補氣養血之品,而青皮則可輔助行氣,避免補而不通,促進氣血運行,更有效地改善氣虛血瘀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十全丹中常加入川芎、白芍等活血化瘀藥物,青皮可與之協同作用,促進血行,使藥效更佳。同時,青皮的健脾和胃之效,也能配合補氣藥物,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

十全丹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主要功效為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十全丹中加入陳皮,可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氣血生化,改善氣滯血瘀的症狀。
  2. 和中開胃:陳皮具有芳香健胃的功效,可促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有助於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總之,陳皮在十全丹方劑中起到理氣健脾、和中開胃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促進患者康復。

十全丹方劑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莪朮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莪朮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十全丹其他藥材,增強整體療效。
  2. 健脾和胃,促進消化: 莪朮亦具有健脾和胃,促進消化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十全丹常用於氣血虧虛、脾胃虛弱等症,加入莪朮可以起到補益脾胃的作用,配合其他補氣血藥材,增強整體療效。

十全丹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並緩解疼痛。此功效有助於治療十全丹所針對的氣血不足、瘀血阻滯等病症。
  2. 升陽舉陷,益氣補血: 川芎能升陽舉陷,改善氣血運行,並能益氣補血,提升體質。此功效有助於提升藥效,加強十全丹的補益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十全丹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心、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十全丹乃補益氣血、扶正祛邪之方,茯苓可助脾胃運化,促進氣血生化,為氣血雙補打下基礎。

2. 滲濕利水: 茯苓可利水滲濕,消除體內水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提升藥物療效。

3. 寧心安神: 茯苓亦有安神之效,可改善因氣血虛弱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使藥效更全面。

總而言之,茯苓在十全丹中發揮健脾利濕、滲濕利水、寧心安神之功效,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在中藥方劑「十全丹」中,檳榔的應用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消積、殺蟲驅蟲的功效。檳榔性溫味辛,能夠行氣消積、殺蟲驅蟲,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腸道寄生蟲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檳榔能夠增強方劑的行氣消積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十全丹方中添加白荳蔻,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白荳蔻味辛性溫,具有行氣解鬱、溫胃和中之效。十全丹本身主治氣血兩虛,而氣虛常伴有胃氣不和、脾胃不健等症狀,白荳蔻能幫助理氣和胃,促進脾胃運化,利於藥效的吸收和發揮。
  2. 芳香闢穢:白荳蔻氣味芳香,具有闢穢除臭之功。十全丹中含有較多滋補藥材,可能產生一些異味,白荳蔻的加入可掩蓋藥味,使藥物更易服用,也更利於藥效的發揮。

十全丹中加入砂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脾胃、助消化: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消食,促進消化,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化濕濁、止嘔逆:砂仁有化濕濁的作用,能減輕濕氣對脾胃的影響,並能止嘔逆,緩解因脾胃虛寒或濕濁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

因此,在十全丹中加入砂仁,有助於溫補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並化解濕濁,達到更佳的療效。

十全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十全丹以補氣養血爲主,但若氣滯血瘀,則補益之功難達。木香加入可行氣活血,助氣血流通,增強補益效果,並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

二、理脾健胃:十全丹用於治療氣血虧虛、脾胃虛弱等症,木香能健脾消食,理氣化滯,幫助脾胃運化,促進營養吸收,增強體質,更好地發揮補益作用。

在中藥方劑「十全丹」中,使君子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殺蟲驅蟲、消食化積的功效。使君子性溫味甘,能夠殺蟲驅蟲、消食化積,適用於治療腸道寄生蟲、食積不消等問題。與檳榔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使君子能夠增強方劑的殺蟲驅蟲作用,對改善腸道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十全丹」中,蘆薈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蘆薈性寒味苦,能夠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腔潰瘍、腫塊等問題。與檳榔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蘆薈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熱性疾病非常有益。

十全丹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十全丹方以補氣血、益脾胃、扶正祛邪為目的,而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氣血生化,為補益正氣奠定基礎。

其二,十全丹方中常配合其他滋補藥材,如人參、黃芪等,但這些藥材多偏燥性,易傷脾胃。白朮入脾胃經,能和緩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有助於藥力平和地發揮作用,避免滋補過度引發其他問題。

十全丹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溫脾胃、助消化等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嘔吐泄瀉、腎陽不足等症狀,丁香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十全丹方劑中以當歸、白芍等滋陰補血藥為主,加入丁香則可溫補脾腎,促進氣血運行,提升藥效,更能有效改善氣血虛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在中藥方劑「十全丹」中,蟾蜍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蟾蜍性寒味甘,能夠解毒殺蟲、消腫止痛,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癬癥、腫痛等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蟾蜍含有毒素,使用時必須極為謹慎,避免產生副作用。

十全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解鬱,調和氣血: 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十全丹主治氣血虧虛,症見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香附加入方中,可理氣解鬱,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氣虛血瘀的狀態。

2. 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香附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十全丹亦可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香附加入方中,可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香附在十全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理氣解鬱、調和氣血及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改善氣血虛弱、瘀血阻滯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全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丁奚、哺露」,二者皆屬古代兒科疳積重症。

  • 丁奚疳:以骨瘦如柴、腹大頸細、飲食不化為特徵,多因脾胃虛弱兼蟲積或食滯所致。
  • 哺露疳:症見形體羸弱、食後即吐、潮熱盜汗,與脾胃氣陰兩傷、積熱內生相關。

此方以消積殺蟲為主,兼行氣活血,針對疳積日久、氣滯血瘀、蟲食交結之病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消積

  • 核心藥物:青皮、陳皮、木香、檳榔
    • 破氣疏肝(青皮)、理氣健脾(陳皮)、調中導滯(木香、檳榔),合奏行氣消脹之功,針對疳積氣滯腹脹。
  • 輔助:白豆蔻仁溫中化濕,助脾胃運化。

2. 活血祛瘀

  • 蓬朮(莪朮)、川芎、五靈脂
    • 莪朮破血消癥,川芎活血行氣,五靈脂化瘀止痛,三者協力化解疳積久病之血瘀。

3. 殺蟲消疳

  • 使君子、蝦蟆灰、蘆薈
    • 使君子專殺蛔蟲,蝦蟆灰(蟾蜍燒灰)清熱解毒、消疳積,蘆薈瀉下通便、驅蟲,共除蟲積之根。

4. 特殊配伍

  • 豬膽汁浸糕糊為丸
    • 豬膽汁苦寒清熱,助瀉火解毒;米糕糊健脾和中,緩和攻伐之性,契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

5. 引經藥與送服法

  • 薄荷湯送服(有熱時):薄荷辛涼透表,解鬱熱,適合疳積化熱之證。
  • 米飲送服(常規):米飲補中益氣,固護胃氣。

總結
十全丹以「行氣活血」暢通中焦、「殺蟲消積」祛除病因、「健脾和胃」扶助正氣為三大方向,適用於疳積日久、氣滯血瘀蟲結之複雜證候,體現「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的組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青皮1錢,陳皮(去白)1錢,蓬朮半兩,川芎半兩,北五靈脂半兩,白豆蔻仁半兩,雞心半兩,檳榔半兩,蘆薈半兩,木香2錢,使君子肉(焙)2錢,蝦蟆灰2錢。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20丸,米飲送下;有熱,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腳氣病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身體消瘦口乾口渴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丹, 出處:《夀世保元》卷九。 組成:雄黃1錢,朱砂1錢,乳香1錢,沒藥1錢,孩兒茶1錢,當歸1錢,白芷1錢,丁香1錢,槐角1錢,輕粉(用花椒1錢煎水調蒸)8分。 主治:楊梅瘡初起。

十全丹, 出處:《誠書》卷十一。 組成:青皮5錢,陳皮5錢,莪朮5錢,川芎5錢,茯苓5錢,檳榔5錢,白豆蔻5錢,縮砂(去殼)5錢,木香5錢,使君子肉5錢,蘆薈1錢,白朮1錢,丁香1錢,乾蟾3錢,香附(炒)3錢。 主治:小兒丁奚、哺露。

十全丹, 出處:《醫方大成》卷十引湯氏方。 組成:枳殼(去白,麸炒)1分,檳榔(生用)1分,青皮1分,陳皮(去白)1分,木香1分,莪朮(炒)半兩,三棱(炒)半兩,縮砂仁半兩,丁香1兩,香附子(炒)1兩。 主治:小兒乳哺不調,傷於脾胃,致患丁奚,哺露。

十全丹, 出處:《瘍科綱要》卷下。 組成:西血珀5錢,明腰黃5錢,漂牡蠣粉1兩,雞脛骨4錢,狗脛骨(烘燥,研細,勿焦枯)4錢,綿西耆(烘燥,研細,篩去粗末)4錢,青龍齒(生研)5錢,烏賊骨6錢,紅昇丹2錢,元寸5分,大梅片3錢。 主治:生肌收口主治:瘡瘍毒淨,正氣大薄,不易生肌者。

十全丹, 出處:《三因》卷三。 組成:蓯蓉(酒浸)1兩,石斛(酒浸)1兩,狗脊(火去毛)1兩,萆薢1兩,茯苓1兩,牛膝(酒浸)1兩,地仙子1兩,遠志(去心,炒)1兩,熟地黃3兩,杜仲(去皮,銼,炒)3兩。 主治:腳氣上攻,心腎相繫,足心隱痛,小腹不仁,煩渴,小便或秘或利,關節攣痹疼痛。

十全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 組成:青皮5錢,陳皮5錢,五靈脂莪朮(炒)、川芎、白豆蔻仁、檳榔、木香、蘆薈、使君子肉,蝦蟆1個(炙),三棱(煨)5錢,縮砂仁5錢,丁香2錢,香附子(炒去毛)2錢。 主治:小兒丁奚、哺露。由脾胃久虛,不能傳化水谷,以榮血氣,致骨肉消瘦;腎氣不足,復爲風冷所傷,使柴骨枯露,或有胎中受毒而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