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蟾丹
WU CHA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張渙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蟾丹中加入烏梢蛇,主要是利用其祛風通絡、解毒消腫的功效。烏梢蛇味甘,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解毒消腫等作用。在烏蟾丹中,烏梢蛇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以疏散風寒濕邪,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麻木、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症。同時,烏梢蛇還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治療瘡瘍腫毒。
烏蟾丹中包含蟾蜍,乃因蟾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水消腫等功效。其主要成分蟾酥,富含蟾蜍毒素,具有強大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治療熱毒壅盛、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等病症。此外,蟾蜍皮亦具有祛風濕、解毒消腫之效。故烏蟾丹以蟾蜍為藥材,旨在借其藥性,治療熱毒內盛、癰腫瘡毒、水腫等病症。
烏蟾丹方劑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的功效。蛇蛻與烏蟾等藥物合用,可加強祛風濕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
- 活血化瘀: 蛇蛻還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配合烏蟾等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烏蟾丹方劑中加入蛇蛻,是基於其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
烏蟾丹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烏蟾丹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疔瘡腫痛、皮膚濕疹等病症,胡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控制感染,消炎止痛,促進病竈癒合。
- 制蟾毒:烏蟾丹中含有蟾酥,具有毒性,胡黃連的苦寒之性可以抑制蟾酥的毒性,起到解毒的作用,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烏蟾丹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能通達經絡,引導藥力直達病竈。烏蟾丹多用於治療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而麝香的開竅作用能幫助患者恢復意識,改善神志不清的狀態。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烏蟾丹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蟾酥、全蠍等,麝香的加入能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中風、跌打損傷等導致的瘀血癥狀。
烏蟾丹中包含蘆薈,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蘆薈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烏蟾丹主治癰疽、疔瘡等疾病,蘆薈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
- 潤腸通便,活血化瘀:蘆薈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清除腸道積熱,並有助於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烏蟾丹中可能含有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蘆薈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加速藥效的發揮。
烏蟾丹中含有熊膽,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熊膽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痛的功效。熊膽味苦、性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鎮驚安神、解毒止痛的作用。
在古方中,熊膽常被用於治療熱病、驚厥、癲癇、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疾病。烏蟾丹作為治療熱病、咽喉腫痛、心煩不眠等症的方劑,使用熊膽以達到清熱解毒、鎮驚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蟾丹」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內容分析
烏蟾丹主要見於以下兩本醫學典籍:
- 《幼幼新書》| 劉昉:載有烏蟾丹的組成,包含烏蛇(酒浸去皮骨,炙令黃)、乾蟾(酥炙黃)、蛇蛻皮(燒灰)、胡黃連、麝香、蘆薈、熊膽。製作方法為將上述藥材搗碎,羅為細末,再用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用法為每服十粒,薄荷湯送服,並根據孩童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 《証治準繩‧幼科》| 王肯堂:此書中也提到烏蟾丹的製作方法,但略有不同,是以粳米飯和藥末成丸,同樣如黍米大。用法亦為每服十粒,煎荊芥湯送服,並根據孩童年齡大小調整用量。另外,還提到了《萬全方》中記載的烏蟾丹用於治療小兒肝疳羸瘦,並列出了酸棗仁丸的方名,但未見其具體組成及用法。
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記載和藥物組成,烏蟾丹的主要功效集中在治療小兒疳積,特別是因肝疳導致的羸瘦症狀。古文描述的「小兒風疳羸瘦,搖頭揉目,百脈拘急」正是此類病症的典型表現。
治療原理分析
烏蟾丹的治療原理可從其藥物組成來推測:
祛風除濕,解毒消積:
- 烏梢蛇:祛風通絡,為君藥,針對「風疳」之病因。
- 蟾蜍:解毒消腫,善治瘡瘍腫毒,在此有助於消除疳積之毒。
- 蛇蛻:除了利水通淋外,亦可輔助祛風。
- 胡黃連:清熱燥濕,對疳積引起的濕熱內蘊有良效。
清肝明目,緩急止痛:
- 胡黃連:兼具退火明目的功效,可改善「搖頭揉目」的症狀。
- 烏梢蛇:活血止痛,可緩解「百脈拘急」引起的不適。
開竅醒神,行氣活血:
- 麝香:開竅醒神,引藥入經,並能散寒行瘀,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
輔助藥物:
- 蘆薈、熊膽:雖未在原文中明確指出功效,但推測這兩味藥可能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可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劑型與給藥方式:
- 白麵糊/粳米飯和丸:使藥物易於服用,且有保護脾胃的作用。
- 薄荷湯/荊芥湯送服:薄荷和荊芥均有疏散風熱的功效,可協同方劑祛風解表,引藥上行,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總結
烏蟾丹是一個針對小兒肝疳羸瘦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是以祛風除濕、解毒消積為主,兼顧清肝明目、緩急止痛、開竅醒神、行氣活血等多方面。各味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烏蛇(酒浸,去皮骨,炙令黃)1兩,乾蟾(酥炙黃)1兩,蛇蛻皮(燒灰)1兩,胡黃連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麝香(細研)1分,蘆薈(細研)1分,熊膽(細研)1分。
上藥一處拌勻,白麵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10丸,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蟾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張渙方。 組成:烏蛇(酒浸,去皮骨,炙令黃)1兩,乾蟾(酥炙黃)1兩,蛇蛻皮(燒灰)1兩,胡黃連半兩(以上搗羅爲細末),麝香(細研)1分,蘆薈(細研)1分,熊膽(細研)1分。 主治:小兒風疳羸瘦,搖頭揉目,百脈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