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聖熊膽丸

抵聖熊膽丸

DI SHENG XIONG D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6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27%
胃經 17%
膽經 17%
脾經 10%
肝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抵聖熊膽丸中包含熊膽,主要原因如下:

  1. 傳統觀念: 中醫認為熊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鎮痛止痙等功效,古籍中記載其可治療熱病、驚厥、瘡瘍等疾病。因此,熊膽被視為珍貴藥材,並被廣泛應用於傳統藥方中。
  2. 歷史沿襲: 抵聖熊膽丸作為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源於古代醫學典籍,長期以來一直沿用熊膽作為主要成分。由於歷史因素和文化影響,熊膽的使用成為一種傳統習慣,難以在短時間內被完全替代。

抵聖熊膽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走氣血,能開竅醒神,對於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熊膽亦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痛之效,與麝香合用,能增強開竅醒神之功,故常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昏迷等症。

二、活血化瘀: 麝香能活血化瘀,通經絡,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熊膽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功,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抵聖熊膽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發背瘡」,特指背部癰疽腫毒,局部表現為「焮熱疼痛」,即紅腫灼熱、劇烈疼痛,甚至「手按不可忍」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此類瘡瘍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中醫理論認為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促膿潰散。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熊膽

    • 性味苦寒,歸肝、膽、心經,傳統功效為清熱解毒、涼血鎮痛、明目退翳。
    • 針對瘡瘍熱毒,其寒涼性質可直折火勢,解毒消腫;另能抑制化膿性炎症,古代用於癰疽、痔瘡等熱毒證。
  2. 麝香

    • 性味辛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之效。
    • 辛散之力可穿透瘡腫,促進氣血流通,化解局部瘀滯;其走竄特性亦能引藥直達病所,增強熊膽的解毒作用。

配伍邏輯

  • 清熱與活血並行:熊膽清熱解毒以治本,麝香活血散結以治標,二者一寒一溫,寒涼解毒不凝滯,辛溫散結不助熱,共奏解毒消腫之效。
  • 外用透藥增效:方中強調先洗淨瘡口後納藥,利用麝香的透皮性與熊膽的解毒性直接作用於患處。後續再敷「解毒生肌散」及醋麵糊外蓋,形成層次療法:先消炎止痛,後生肌收口。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局部用藥,針對「熱毒熾盛、氣血壅滯」的病機:

  1. 清解熱毒:熊膽抑制細菌繁殖,減輕炎症反應。
  2. 散瘀通絡:麝香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膿腫消散或潰破。
  3. 速效止痛:二者協同可迅速緩解焮熱疼痛,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理論。

適用於陽證瘡瘍初期,尚未成膿或初潰階段,若配合內服清熱托毒湯劑(如仙方活命飲),效果更佳。

傳統服藥法


熊膽、麝香各等分。
上為末,為丸如黍米大。
凡用藥,先以溫水洗瘡令淨,安1丸於瘡口內,上摻解毒生肌散,後用醋面糊,攤於故帛上蓋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抵聖熊膽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熊膽、麝香各等分。 主治:發背瘡,焮熱疼痛,手按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