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骨散

獺骨散

TA G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33%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獺骨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消腫散結: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在獺骨散中,它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促進患處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消腫散結,改善病症。
  2. 引藥入臓,增效作用:麝香氣味辛香,能引導其他藥材有效地穿透肌膚,直達病竈部位,增強藥效。它可以作爲引經藥,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到病竈部位,增強治療效果,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獺骨散主治「無名惡毒瘡似魚眼者」,此類瘡瘍特徵為:

  1. 形狀特異:瘡口形似魚眼,凸起如珠,或伴膿腫、潰爛,可能屬難辨病因的急性感染(古代稱「無名腫毒」)。
  2. 病性屬「惡毒」:暗示病情險惡,或具傳染性,可能為癰疽、疔瘡等化膿性疾病,甚或梅毒、麻風等古稱「惡瘡」的範疇。
  3. 外用治療:方劑以津唾調貼,直接作用患處,顯示其針對局部病灶的快速解毒消腫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析

  1. 獺骨(生,為末)

    • 性味功效:古代本草載獺骨味鹹,性平,主「殺蟲解毒」、「治癰疽惡瘡」(《本草綱目》)。
    • 治療推論
      • 物理作用:生獺骨研磨為末,質地粗糙,外敷可能具吸附膿毒、收斂瘡口之效。
      • 藥理象徵:獺為水生動物,古人取「以水剋火」之意,用於治療熱毒瘡瘍。
  2. 麝香(一字,約0.3-0.5克)

    • 性味功效:辛溫香烈,通行十二經,為「開竅活血、散結消腫」要藥(《神農本草經》)。
    • 治療推論
      • 透膿散結:麝香穿透力極強,可引藥直達病所,促進瘡毒潰散或膿液排出。
      • 抗菌鎮痛:現代研究證實其揮發成分(如麝香酮)具抗炎、鎮痛作用,契合「惡毒瘡」之需。

(二)配伍邏輯

  • 協同攻毒:獺骨偏重「解毒收斂」,麝香長於「散結透邪」,一收一散,形成動態平衡,避免瘡毒內陷。
  • 劑型設計
    • 津唾調貼:唾液含溶菌酶,古人視為「自身精華」,可增強藥粉黏附性,並輔助殺菌。
    • 細末外用:藥粉直接接觸瘡面,速效局部消炎,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三)治療原理總括

此方以「解毒透絡、消腫潰堅」為核心:

  1. 針對熱毒壅滯:瘡似魚眼屬局部氣血瘀熱,麝香辛散通絡,獺骨鹹平解毒,共破瘀結。
  2. 截斷病勢:麝香防邪內陷,獺骨吸附外邪,阻止惡瘡擴散。
  3. 促痊癒:通過消腫排膿,加速瘡口癒合,尤其適合「無名」突發性瘡瘍。

三、延伸思考

此方反映古代「以動物藥攻毒」的用藥思維,結合香藥「走竄」特性,展現簡效配伍的臨床智慧。唯「生獺骨」今日受保育限制,現代中醫或需以他藥(如煅牡蠣、龍骨)替代其收斂功能,並強化抗菌成分(如黃連、冰片)以繼承原方精神。

傳統服藥法


獺骨(生,為末)1兩,麝香1字。
上為細末。
用津唾調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獺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獺骨(生,爲末)1兩,麝香1字。 主治:無名惡毒瘡似魚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