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膍胵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膍胵散主治昏迷、神志不清等症,麝香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氧,達到開竅醒神的作用。
- 通經活絡: 麝香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膍胵散中加入麝香,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膍胵散中加入麝香,可起到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膍胵散」主治功效分析
「膍胵散」為古代醫家常用之方劑,其組成雖未於此文詳述,但透過多部古籍的記載,可見其應用之廣泛,以及對應之病症各有不同。現將各醫書所載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聖濟總錄》:治久渴
《聖濟總錄》記載「膍胵散」主治「久渴」,並言「旬日見效」。此處之「久渴」當指消渴病,類似於現代醫學之糖尿病。古代醫家認為消渴多因陰虛內熱所致,而「膍胵散」能於短時間內見效,推測其組成可能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止渴之功。方劑以水煎服,加生薑五片,旨在調和脾胃,助藥力運行。此處雖未明確指出方劑組成,但可推斷其具備調和陰陽、生津止渴之效。
《太平聖惠方》:治小便數而多
《太平聖惠方》提到「膍胵散」主治「小便數而多」,且特別指出「宜常服牛馬乳」。並以煉蜜和藥末製成丸劑服用。 此處之「小便數而多」可推測為腎氣不固,膀胱失約所致。方劑以蜜煉丸,可緩解藥性,方便長期服用。牛馬乳則具有滋養強壯之效,可輔助藥物增強療效。此說明「膍胵散」具有補腎固攝、縮小便之功效。
另外,《太平聖惠方》更進一步闡述「婦人小便數」之病理,認為是「腎與膀胱俱主於水,腎氣通於陰,此二經俱虛,而有熱乘之」。此處指出,婦女小便頻數是因腎虛膀胱失固,兼有虛熱所致。由此可見,「膍胵散」在此應用上,著重於補腎固攝,兼清虛熱。
《萬病回春》:治小兒遺尿及脫肛
《萬病回春》將「膍胵散」用於治療「小兒遺尿」,並特別列出具體組成:雞膍胵(一具),雞腸(一具,燒存性),豬泡(炙焦)。此處之遺尿,乃因「膀胱冷弱」所致。雞膍胵,雞腸皆為禽類臟器,具有補脾健胃之效,燒存性則可增強溫陽之力,豬泡(即豬膀胱)炙焦後可增強固攝之性。故此方以溫補下元,固攝膀胱為主,達到止遺尿之效。
此外,《萬病回春》還提及「脫肛」之症,雖未直接採用「膍胵散」治療,但說明其可搭配苦參、五倍子等藥材煎湯燻洗,再以木賊末外搽。此處所用藥物均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見其對於脫肛之治療,著重於收澀固脫,與「膍胵散」之固攝之功相通。
綜合分析
綜觀以上古籍所載,「膍胵散」雖未有統一組成,但其應用範圍廣泛,可見其功效多樣。總體而言,其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補腎固攝:可治療腎虛不固所致的小便頻數、遺尿等症。方中選用動物臟器,具有以形補形、溫陽固攝之效。
- 滋陰生津:可治療陰虛內熱所致的消渴病,具有生津止渴之功。
- 收斂固澀:可用於脫肛之輔助治療,具有收澀止脫之效。
值得注意的是,「膍胵散」之組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不同病症及體質而有所調整。各醫家於不同醫書之記載,雖未有統一配方,但可見其選藥精要,皆著眼於病機之核心,並強調內外兼治、整體調和。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為後世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膍胵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膍胵、麝香各等分。 主治:疳瘡連年月深不退者。
膍胵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雞膍胵黃皮5具,雞腸5具(炙乾),鹿角膠(炙燥)1兩,白龍骨1兩,白石脂1兩,漏蘆(去蘆頭,炙)1兩,土瓜根3兩,黃連(去須)2兩半,苦參2兩半,牡蠣粉2兩半,桑螵蛸3-7個(炙)。 主治:久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