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散子方中加入鬧羊花,乃取其辛溫燥烈之性,以散寒解表,止痛消腫。
鬧羊花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散寒解表之效,對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鬧羊花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故聖散子方中加入鬧羊花,旨在通過其辛溫燥烈之性,驅散寒邪,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然而,鬧羊花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聖散子的組成中,確實包含「人牙」,但此「人牙」並非真正的人類牙齒,而是指一種中藥材,其藥性與功效與人類牙齒無關。
實際上,「人牙」是中藥材「牡蠣」的別稱,出自李時珍《本草綱目》。由於牡蠣的形狀酷似人的牙齒,故有「人牙」之名。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清熱利濕的功效。因此,聖散子方劑中使用「人牙」,主要是利用牡蠣的藥性來治療相關疾病。
聖散子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和腫瘤等,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一種含有砷的礦物藥物。雄黃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很強的解毒、消腫和殺菌作用,能有效對抗病源和減少炎症。
首先,雄黃的化學成分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特別是由於某些外因引發的皮膚疾病。其次,雄黃的殺菌特性使其在中藥方劑中增強了抗菌和抗病毒的效果,對於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有一定功效。此外,雄黃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寒性”,能夠平衡體內的熱邪,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然而,由於雄黃中含有砷,它的使用必須謹慎,通常需要依賴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以確保安全和有效。因此,在聖散子的應用中,有必要充分考量其良莠之間的平衡。
聖散子方劑中包含牛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之功效,可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聖散子方劑中常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熱毒壅盛等病症,牛黃的加入可有效幫助患者清醒,恢復神志。
聖散子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之一包含蟾酥。蟾酥是從蟾蜍的皮膚和內臟提取的毒液,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它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能。蟾酥內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蟾酥素和蟾酥膏,這些成分對於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有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治療各類感染、腫瘤和炎症等方面被寄予厚望。
聖散子作為方劑,通常用於穩定情緒、平衡陰陽,蟾酥的加入能夠加強這種治療效果,特別是在面對與濕熱症狀相關的疾病時。此外,蟾酥在祛風止痛方面的作用,使得聖散子在應對某些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方面也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因此,蟾酥作為聖散子的成分之一,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中「有毒者可解之」的思維,反映了中藥方劑在組方時兼顧效果與安全性的特點。
聖散子方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一、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心火過旺會導致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而硃砂可清心火、安神志,因此被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
二、 解毒止痛:硃砂還具有解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古人認為硃砂能解毒散瘀,故常用於外用治療皮膚病、跌打損傷等。
聖散子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對於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症狀,麝香能迅速打開經絡,恢復神志,起到關鍵作用。
- 消腫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麝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加快康復。
主治功效
聖散子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諸多古籍文獻,可知「聖散子」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具有多種不同組成的方劑名稱,且其主治功效廣泛,不僅限於《藥性賦》所載之「諸風痿困攣曲,臭惡危爛者」。根據不同出處的記載,可歸納出以下幾方面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1. 外感時疫、風濕、陰陽兩感:
- 主治: 《驗方新編》、《雞峰普濟方》記載,聖散子可用於治療傷寒時疫、風濕、陰陽兩感等外感疾病,其症狀包括:表裡未辨、外熱內寒或外寒內熱、肢節拘急、頭項腰脊疼痛、發熱惡寒、嘔逆喘咳、鼻塞聲重等。
- 治療原理: 《難經正義》認為,東坡治疫之聖散子,屬於寒濕之邪為患,故推測其配伍應具備解表散寒、祛濕通絡之效。《理瀹駢文》提及的活人聖散子,其組成包含麻黃、附子等辛溫解表之藥,以及蒼朮、獨活等祛濕之品,更印證了此點。此類聖散子針對外感時疫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發散表邪,疏通經絡,調和營衛,使邪有出路。
2. 積聚、婦人乾血氣:
- 主治: 《衛生寶鑒》提到聖散子可治遠年積塊及婦人乾血氣。《沈氏女科輯要》亦提及聖散子與桃仁煎、五積丸同為峻厲的消積之劑。
- 治療原理: 此類聖散子以峻厲之藥為主,如?砂、乾漆等,推測其治療原理是以強力的攻逐之法,破除積聚,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消癥散結的目的。
3. 急症危篤、不問陰陽二感:
- 主治: 《蘇沈良方》記載,聖散子可用於治療各種危急重症,不論陰陽二感,可使汗出氣通,飲食漸進,神宇完復。亦可用於時疫流行時,預防疫氣。
- 治療原理: 此類聖散子的功效著重於「救急」,其藥性雖小熱,但入藥後卻能使陽毒發狂之類患者感到清涼。此處之治療原理,古人認為此乃「神物用靈,不拘常制」,跳脫出常規的辨證論治,故其治療效果顯著。
4. 各種瀉痢:
- 主治: 《奇效良方》記載,聖散子可用於治療男子婦人遠年近日的赤白下痢,以及各種久痢不止、婦人產後痢等。
- 治療原理: 針對不同類型的瀉痢,聖散子組成有所不同,或以罌粟殼為主要成分,或以訶子、乾薑、肉豆蔻等溫中止瀉之品為主。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澀腸止瀉、溫陽散寒、健脾益氣等方法,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
5. 小兒走馬疳:
- 主治: 《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記載,聖散子可用於治療小兒走馬疳。
- 治療原理: 此類聖散子主要由膽礬、龍膽草等?煉而成的外用藥,其治療原理是以清熱解毒、燥濕收斂之功,達到消炎止痛、促進瘡口癒合的目的。
6. 難產:
- 主治: 《聖濟總錄》記載,聖散子可用於催產,治療難產,如氣欲絕或橫生者。
- 治療原理: 此類聖散子主要由黃蜀葵子、赤小豆等組成,通過活血化瘀、滑利下墜之功,促進胎兒娩出。
7. 其他:
- 主治: 《世醫得效方》記載,水聖散子可用於治療脫肛不收。此外,聖散子亦可用於治療中風口喎、赤目等病症。
- 治療原理: 針對不同病症,聖散子的組成和治療原理各異,不一而足。
綜上所述,「聖散子」並非一成不變的方劑,其組方多樣,功效廣泛,其治療原理也因具體組方和適應症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諸如《蘇沈良方》所載之「聖散子」,更被視為「神方」,效驗特殊,其治療原理更難以常理推測。
傳統服藥法
澤蘭9分,石膏8分(如粉),芎藭7分,當歸7分,蕪荑7分,芍藥7分,甘草7分,乾薑5分,桂心5分,細辛4分,卷柏(去土)4分,柏子仁4分,茱萸4分,防風(去蘆頭)4分,南椒(出汗)4分,厚朴(薑汁炙)4分,茯苓4分,白芷3分,白朮3分,人參3分,丹參3分,藁本3分,五味子3分,黃耆3分,烏頭(炮)2分,白薇2分。
上為散,以新瓦器密封,無令失氣。
每服2錢匕,以熱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聖散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取中心者用)、伏龍肝、牡蠣(燒)各等分。 主治:中風口。
聖散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組成: 聖散子(《聖濟總錄》卷一五九。)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別名:催生聖散子組成:黃蜀葵子2-7個,赤小豆7個(生用)。主治:催産。 。 主治:催産。
聖散子,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鬧羊花根(老酒拌,九蒸曬)1兩,缸岸(即坑垽,要多年露天者,醋煅3-4次)1兩,人牙(炙黃)8錢,雄黃(水飛)8錢,牛黃1錢2分,蟾酥3錢,朱砂5錢,麝香1錢。 主治:諸風痿困攣曲,臭惡危爛者。
聖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四引《經驗方》。 組成:草烏頭(皮小皺有蘆頭者可用,削去皮尖,凡無蘆頭者不可用)4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藁本半兩,防風半兩,桂(不見火)半兩,天南星(生)半兩,雄黃(研入)半兩,白芷1兩,乾薑(生)1兩。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一切風麻痹疼痛,及破傷急風等。
聖散子, 出處:《經效産寶·續編》引《濟急方論》。 組成:澤蘭9分,石膏8分(如粉),芎藭7分,當歸7分,蕪荑7分,芍藥7分,甘草7分,乾薑5分,桂心5分,細辛4分,卷柏(去土)4分,柏子仁4分,茱萸4分,防風(去蘆頭)4分,南椒(出汗)4分,厚朴(薑汁炙)4分,茯苓4分,白芷3分,白朮3分,人參3分,丹參3分,藁本3分,五味子3分,黃耆3分,烏頭(炮)2分,白薇2分。 主治:産後諸疾。
聖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 組成:禦米殼5兩(搗碎,醋炙黃色),甘草(炙黃)2兩,赤石脂2兩,烏魚骨(去皮)2兩,肉豆蔻(面包煨去面)2兩,揀丁香2兩,訶子皮2兩,乾薑(炮)2兩。 主治:固養脾胃,溫中止腹痛。主治:男婦脾胃受濕,中脘停寒,吃物頻傷,心胸滿悶,脅肋膨脹,腸鳴虛痞,小腹堅痛,臍下強急;或大便不調,水谷遲化,裏急後重,下痢膿血,或五色,或便如魚腦,或如豆汁,或有鮮血,或如爛肉,日夜無度,久不癒,嗜卧怠惰,虛瘦,肢體沉重,寒熱時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