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散子方中加入鬧羊花,乃取其辛溫燥烈之性,以散寒解表,止痛消腫。
鬧羊花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散寒解表之效,對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鬧羊花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故聖散子方中加入鬧羊花,旨在通過其辛溫燥烈之性,驅散寒邪,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然而,鬧羊花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聖散子的組成中,確實包含「人牙」,但此「人牙」並非真正的人類牙齒,而是指一種中藥材,其藥性與功效與人類牙齒無關。
實際上,「人牙」是中藥材「牡蠣」的別稱,出自李時珍《本草綱目》。由於牡蠣的形狀酷似人的牙齒,故有「人牙」之名。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清熱利濕的功效。因此,聖散子方劑中使用「人牙」,主要是利用牡蠣的藥性來治療相關疾病。
聖散子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和腫瘤等,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一種含有砷的礦物藥物。雄黃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很強的解毒、消腫和殺菌作用,能有效對抗病源和減少炎症。
首先,雄黃的化學成分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特別是由於某些外因引發的皮膚疾病。其次,雄黃的殺菌特性使其在中藥方劑中增強了抗菌和抗病毒的效果,對於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有一定功效。此外,雄黃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寒性”,能夠平衡體內的熱邪,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然而,由於雄黃中含有砷,它的使用必須謹慎,通常需要依賴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以確保安全和有效。因此,在聖散子的應用中,有必要充分考量其良莠之間的平衡。
聖散子方劑中包含牛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之功效,可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聖散子方劑中常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熱毒壅盛等病症,牛黃的加入可有效幫助患者清醒,恢復神志。
聖散子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之一包含蟾酥。蟾酥是從蟾蜍的皮膚和內臟提取的毒液,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它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能。蟾酥內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蟾酥素和蟾酥膏,這些成分對於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有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治療各類感染、腫瘤和炎症等方面被寄予厚望。
聖散子作為方劑,通常用於穩定情緒、平衡陰陽,蟾酥的加入能夠加強這種治療效果,特別是在面對與濕熱症狀相關的疾病時。此外,蟾酥在祛風止痛方面的作用,使得聖散子在應對某些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方面也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因此,蟾酥作為聖散子的成分之一,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中「有毒者可解之」的思維,反映了中藥方劑在組方時兼顧效果與安全性的特點。
聖散子方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一、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心火過旺會導致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而硃砂可清心火、安神志,因此被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
二、 解毒止痛:硃砂還具有解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古人認為硃砂能解毒散瘀,故常用於外用治療皮膚病、跌打損傷等。
聖散子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對於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症狀,麝香能迅速打開經絡,恢復神志,起到關鍵作用。
- 消腫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麝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加快康復。
主治功效
聖散子:風濕引起的肢體痿弱、強直、彎曲的救星
中藥方劑「聖散子」,主要成分為鬧羊花、人牙、雄黃、牛黃、蟾酥、硃砂、麝香,具有祛風除濕、活絡經脈、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種風濕引起的肢體痿弱、強直、彎曲,以及膿水味惡臭,病情危急潰爛的病症。
1. 牛黃:清熱解毒,安神定驚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安神定驚、鎮靜安神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潰爛、癰疽等症狀。
2.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的功效。可治療閉證神昏、溫病熱陷心包、小兒驚風、中風痰厥、血瘀經閉、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水腫、浮腫、尿閉等症。
3. 硃砂:清熱瀉火,安神定驚
硃砂具有清熱瀉火、安神定驚、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邪、熱入心包、神昏譫語、心神不寧、煩躁不眠、咽喉腫痛、咽物妨悶、驚悸失眠、心神不安、瘡瘍腫毒、盜汗自汗、砒霜中毒、巴豆中毒、牽牛中毒、洋金花中毒、曼陀羅中毒、烏頭中毒、附子中毒、草烏中毒、川烏中毒、天雄中毒、南星中毒、半夏中毒、皁角中毒、藜蘆中毒等症。
4. 雄黃:止癢殺蟲,解毒消腫
雄黃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症狀。
5. 蟾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蟾酥性寒,味甘、辛、鹹,入心、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活絡止痛之效。可治癲癇、驚風、中風、水腫、腹水、肝硬化、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筋骨痠痛等症。
6. 人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人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牙痛等症狀。
7. 鬧羊花:祛風除濕,活絡筋骨
鬧羊花具有祛風除濕、活絡筋骨的功效,可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痠痛、手足麻木等症狀。
聖散子:風濕病的剋星
聖散子集牛黃、麝香、硃砂、雄黃、蟾酥、人牙、鬧羊花七味藥材之精華,具有祛風除濕、活絡經脈、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種風濕引起的肢體痿弱、強直、彎曲,以及膿水味惡臭,病情危急潰爛的病症。聖散子是中醫治療風濕病的傳統方劑,具有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的特點,深受患者的好評。
傳統服藥法
澤蘭9分,石膏8分(如粉),芎藭7分,當歸7分,蕪荑7分,芍藥7分,甘草7分,乾薑5分,桂心5分,細辛4分,卷柏(去土)4分,柏子仁4分,茱萸4分,防風(去蘆頭)4分,南椒(出汗)4分,厚朴(薑汁炙)4分,茯苓4分,白芷3分,白朮3分,人參3分,丹參3分,藁本3分,五味子3分,黃耆3分,烏頭(炮)2分,白薇2分。
上為散,以新瓦器密封,無令失氣。
每服2錢匕,以熱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聖散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取中心者用)、伏龍肝、牡蠣(燒)各等分。 主治:中風口。
聖散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組成: 聖散子(《聖濟總錄》卷一五九。)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別名:催生聖散子組成:黃蜀葵子2-7個,赤小豆7個(生用)。主治:催産。 。 主治:催産。
聖散子,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鬧羊花根(老酒拌,九蒸曬)1兩,缸岸(即坑垽,要多年露天者,醋煅3-4次)1兩,人牙(炙黃)8錢,雄黃(水飛)8錢,牛黃1錢2分,蟾酥3錢,朱砂5錢,麝香1錢。 主治:諸風痿困攣曲,臭惡危爛者。
聖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四引《經驗方》。 組成:草烏頭(皮小皺有蘆頭者可用,削去皮尖,凡無蘆頭者不可用)4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藁本半兩,防風半兩,桂(不見火)半兩,天南星(生)半兩,雄黃(研入)半兩,白芷1兩,乾薑(生)1兩。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一切風麻痹疼痛,及破傷急風等。
聖散子, 出處:《經效産寶·續編》引《濟急方論》。 組成:澤蘭9分,石膏8分(如粉),芎藭7分,當歸7分,蕪荑7分,芍藥7分,甘草7分,乾薑5分,桂心5分,細辛4分,卷柏(去土)4分,柏子仁4分,茱萸4分,防風(去蘆頭)4分,南椒(出汗)4分,厚朴(薑汁炙)4分,茯苓4分,白芷3分,白朮3分,人參3分,丹參3分,藁本3分,五味子3分,黃耆3分,烏頭(炮)2分,白薇2分。 主治:産後諸疾。
聖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 組成:禦米殼5兩(搗碎,醋炙黃色),甘草(炙黃)2兩,赤石脂2兩,烏魚骨(去皮)2兩,肉豆蔻(面包煨去面)2兩,揀丁香2兩,訶子皮2兩,乾薑(炮)2兩。 主治:固養脾胃,溫中止腹痛。主治:男婦脾胃受濕,中脘停寒,吃物頻傷,心胸滿悶,脅肋膨脹,腸鳴虛痞,小腹堅痛,臍下強急;或大便不調,水谷遲化,裏急後重,下痢膿血,或五色,或便如魚腦,或如豆汁,或有鮮血,或如爛肉,日夜無度,久不癒,嗜卧怠惰,虛瘦,肢體沉重,寒熱時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