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一筆消]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雄黃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症狀。在[一筆消]中,雄黃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一筆消」方劑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性溫,走竄力強,能迅速穿透血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開竅醒神,通經活絡: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一筆消」方劑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開竅醒神等功效,以達到快速止痛、消腫、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
「一筆消」方劑中包含藤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藤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濕熱、瘀血引起的腫痛,藤黃可有效消散腫脹、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止痛效果。
- 活血化瘀: 藤黃亦具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傷口癒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藤黃能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藤黃在「一筆消」方劑中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關鍵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一筆消」方劑中含有「人中白」,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人中白性寒,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瘡瘍腫毒、熱毒內盛等症狀,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清除病竈,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人中白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給,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人中白在「一筆消」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一筆消]的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安神、鎮靜的作用。硃砂能夠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由神經不安引起的失眠、焦慮等症狀。在[一筆消]中,硃砂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安神效果,有助於改善由神經不安引起的睡眠問題,促進身體的恢復和平衡。然而,由於硃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一筆消」方劑中含有蟾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種功效:
- 消腫止痛: 蟾酥性寒,具有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外傷、感染等引起的紅腫熱痛,能迅速消炎止痛。
- 活血化瘀: 蟾酥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腫痛,也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將蟾酥加入「一筆消」方劑中,可有效地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加速傷口癒合。
「一筆消」方劑中加入白芨,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其富含多醣類、蛋白質等成分,可促進傷口癒合,並抑制炎症反應。對於外傷出血、皮膚破損等症狀,白芨能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一筆消」之功效。
- 清熱解毒:白芨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抑制細菌滋生,預防感染。對於傷口感染、化膿等情況,白芨可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促進傷口快速癒合,避免留下疤痕。
「一筆消」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是因為白蘞具有以下兩方面的藥理作用:
- 消腫止痛: 白蘞性平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對於外傷、腫痛、膿瘍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 白蘞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配合其他藥材,可以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綜合效果,進而達到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等疾病的功效。
因此,白蘞在「一筆消」方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治療外傷、腫痛等症狀的不可或缺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筆消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癰疽瘡瘍」及「無名腫毒初起」,屬中醫外科療毒要方。其功效為「消瘀散腫,活血去毒,鎮痛止癢」,尤其適用於皮膚局部熱毒瘀結、紅腫熱痛之症。外用時以醋磨藥錠,筆蘸圈圍患處,透過持續滲透藥力,達到逐層消解腫毒之效,符合中醫「截毒外出」的治療思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大黃、藤黃
- 大黃苦寒,瀉火解毒、活血逐瘀,能直折熱毒之勢,兼消腫痛。
- 藤黃毒性強而專攻消腫殺蟲,與大黃協力清解熱毒,為外科癰腫常用藥。
臣藥:明礬、蟾酥
- 明礬燥濕收斂,可固化局部組織,防止毒邪擴散。
- 蟾酥辛溫走竄,解毒止痛力峻,與藤黃同用,增強麻痺止癢、攻毒之效。
佐使藥:麝香、乳香、沒藥
- 麝香開竅透絡,引藥深達病所,促進血行;
- 乳香、沒藥活血定痛,散瘀生肌,三者共調氣血,解決「瘀-毒-痛」連鎖反應。
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結合「活血散瘀」與「辛香透散」,形成「外截內消」之勢:
- 蝸牛搗錠:利用其黏液黏附滲透,助藥性持續作用。
- 醋磨圈圍:醋性酸收,能軟堅並引藥入裡,重複塗圈漸次拔毒。
此法體現「截斷療法」思維,於腫毒未潰前阻其發展,符合「治外必本諸內」的外科理法。
三、藥性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大黃、藤黃性寒,蟾酥、麝香性溫,避免過寒凝滯氣血。
- 動靜結合:麝香走竄配明礬固斂,既防毒散又促藥行。
- 毒藥攻毒:藤黃、蟾酥雖有毒,但外用局部直擊病所,效專力猛。
此方設計彰顯中醫外科「以毒攻毒、速戰速決」的用藥特色,針對初起腫毒,搶佔病機先機。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藤黃1兩,明礬5錢,蟾酥5錢,麝香2錢,乳香2錢,沒藥2錢。消瘀散腫,活血去毒,鎮痛止癢。
用蝸牛搗爛作錠。
小癤空出癤頂,取錠醋磨,新筆蘸藥圈圍,乾再圈,圈至癤消方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須慎用。孕婦、小兒、哺乳期婦女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筆消, 出處:《回生集》卷下。 組成:鬧羊花50斤,川烏1兩,草烏1兩。 主治:癤毒。
一筆消, 出處:《良方合壁》卷下。 組成:天南星1兩,生半夏1兩,白及1兩,生大黃4兩,梅片腦1錢。 主治:癰疽。
一筆消, 出處:《顧氏醫徑》卷六。 組成:生大黃4兩,生南星1兩,生半夏1兩,白及1兩,黃連1兩。 主治:疔毒,結核。
一筆消, 出處:《外科集腋》卷一。 組成:膽礬1兩,月石1兩,月黃1兩,銅綠1兩,血竭1兩,草烏1兩,京墨1兩,麝香2錢,蟾酥5錢。 主治:癰疽腫瘍陰陽二症。
一筆消, 出處:《串雅內編》卷二。 組成:雄黃2兩,麝香3錢,藤黃1兩,人中白5錢,朱砂2錢,蟾酥1兩,白及2錢,生白蘞2錢。 主治:癰疽瘡瘍,一切無名腫毒初起。
一筆消,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三。 組成:大黃2兩,藤黃1兩,明礬5錢,蟾酥5錢,麝香2錢,乳香2錢,沒藥2錢。 主治:消瘀散腫,活血去毒,鎮痛止癢。主治:癤毒,癰疽發背,各種疔毒惡瘡,及一切無名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