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大青龍湯

加減大青龍湯

JIA JIAN DA QING L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探驪集》卷三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13%
心經 13%
膀胱經 11%
肝經 10%
脾經 6%
小腸經 6%
膽經 4%
大腸經 4%
腎經 4%
三焦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脾經
小腸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大青龍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大青龍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鬱閉,症見發熱惡寒、無汗、鼻塞、喘咳等,麻黃在此方中發揮宣肺解表,散寒發汗的作用,以利於驅散外邪,改善肺氣鬱閉,達到治療目的。
  2. 配合桂枝: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太陽經,善於溫經通脈,助陽氣行散。麻黃與桂枝相配,一散一溫,相輔相成,既能發散風寒,又能溫通經絡,使汗出暢通,達到溫陽散寒、宣肺解表的功效。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調和營衛,溫通經絡: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絡的功效。大青龍湯主治風寒束表,寒邪內鬱,症狀為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桂枝可溫散寒邪,調和營衛,使表邪得解,促進汗出,緩解寒症。
  2. 配合麻黃,增強發汗之力: 桂枝與麻黃同用,可增強發汗之力,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表散寒的目的。桂枝的溫和性,可緩解麻黃的燥烈之性,防止過度發汗,避免傷陰耗氣。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荊芥,是取其辛溫解表之效,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可疏散風寒,宣通肺氣,對於風寒犯肺,咳嗽氣喘,鼻塞流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輔助麻黃,增強解表之力: 加減大青龍湯以麻黃為主藥,其發汗力強,但容易耗傷津液。荊芥可輔助麻黃,增強解表之力,使邪氣得散,而避免過度耗傷津液。

因此,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荊芥,既能疏散風寒,又能宣肺止咳,且能輔助麻黃,增強解表之效,更符合本方治療風寒外感之目的。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透達表邪: 穿山甲性微寒,入肺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排膿之效。對於風寒襲肺、腠理閉塞,出現發熱、惡寒、無汗、咳嗽等症狀,穿山甲可協助大青龍湯疏散風寒,透達表邪,促進汗出,達到解表散寒之效。
  2. 消腫散結,通絡止痛: 穿山甲亦具有消腫散結、通絡止痛之效。對於風寒邪氣鬱結於肺經,導致胸悶、咳嗽、氣喘等症狀,穿山甲可協助大青龍湯消散肺經之積聚,通利氣血,緩解胸悶、氣喘等症狀。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連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針對外感風熱、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咽痛、咳嗽等症狀。
  2. 配合麻黃: 麻黃性溫,可發汗解表,但亦有耗氣之弊。連翹性寒,可與麻黃相配,以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並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因此,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連翹,既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又可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更好地治療外感風熱、熱毒壅盛的病症。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表: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表止汗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發熱汗出,口渴咽乾等症狀,石膏可以起到清熱解表的作用,與大青龍湯的解表功效相輔相成。
  2. 清熱解毒:石膏不僅能清熱解表,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當患者出現高熱、神昏、口渴、煩躁等熱毒盛的症狀時,石膏可以清熱解毒,降低體溫,改善病情。

因此,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石膏,不僅能增強其解表功效,更能清熱解毒,改善患者的熱證症狀。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淡豆豉性微寒,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風寒襲肺導致的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淡豆豉能幫助疏散風寒,宣通肺氣,緩解症狀。

2.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淡豆豉與其他藥物合用,能加強解表散寒的功效。例如,與麻黃、桂枝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驅散風寒,促進汗出,達到治療的目的。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解肌退熱:葛根性甘涼,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止癢等功效。大青龍湯主治風寒束表,發熱惡寒,無汗,鼻塞,頭痛,葛根可助其疏散表寒,使邪氣外解,退熱止痛。
  2. 升陽舉陷,止咳化痰:葛根還具有升陽舉陷、止咳化痰的功效。當風邪犯肺,氣機阻滯,導致咳嗽痰多,葛根可協助升提肺氣,宣肺止咳,利於痰液排出。

加減大青龍湯為治療風寒表實證之方劑,主要用於外感風寒初期,症見發熱、惡寒、無汗等。在傳統方劑大青龍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變化,加入「皂刺」這味藥材,旨在增強其解表散寒、通竅排膿的作用。皂刺,又稱皂角刺,性溫味辛,歸肺、肝經,具有良好的疏散風寒、消腫排膿效果。對於風寒表證合併有局部紅腫或膿瘍者,皂刺能有效促進病邪從表而解,並有助於消散局部炎症。此外,皂刺還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調理人體氣血,使腠理開闔正常,達到發汗解表的目的。因此,在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皂刺,不僅能夠增強原有方劑的功效,還可針對特定症狀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黃芩,是為了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大青龍湯本用於外感風寒,但加減大青龍湯多用於外感風熱,兼有肺熱、痰熱等症。黃芩性寒,味苦,入肺經,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可降低肺熱,使痰液易於咳出,同時也能抑制熱毒的蔓延。

此外,黃芩還有利於疏散風熱,配合其他藥物,如麻黃、桂枝等,更能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通水道,利水消腫: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外感風寒、肺氣鬱閉、水飲內停所致的發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木通能通過利水通淋,宣通水道,協助肺氣宣降,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止咳的效果。
  2. 清熱解表,輔助主藥:加減大青龍湯以麻黃、桂枝、甘草等藥物為主,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加入木通,不僅能增強利水消腫作用,更能清熱解表,輔助主藥,共同發揮清熱解表、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加減大青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大青龍湯以麻黃、桂枝等辛溫藥為主,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防止辛溫之品太過傷肺陰,避免藥物對脾胃的刺激,起到調和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解藥毒,增強麻黃、桂枝等藥物的發汗解表作用,並能增強藥物對肺部的宣肺止咳功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緩解風寒表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大青龍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外感寒邪,病程已達4至6日,仍見頭痛、身熱、惡寒等表證未解之象。其脈象特徵為人迎脈與氣口脈強度相當,且均呈現浮洪而數之象,甚者可達一息七八至。此顯示表邪未盡,寒鬱化熱,病位雖在表,但已有裡熱蘊結之勢。

關鍵點在於「寒邪鬱而化熱」:
• 表寒未解:惡寒、頭痛、脈浮顯示邪仍在表
• 裡熱已生:脈洪數、身熱加劇反映熱象明顯
• 邪正相爭劇烈:脈數極至七八至,提示陽氣奮起抗邪

此證候介於傷寒太陽病與溫病初期之間,屬「表寒裡熱」之複合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表透邪體系(開泄腠理)

麻黃-桂枝-荊芥穗:構成辛溫解表核心,麻黃開腠發汗,桂枝通陽達衛,荊芥穗輕揚透邪,三藥協力破除表寒鬱滯
淡豆豉-葛根:豆豉宣鬱解肌,葛根升津舒經,助麻桂解除項背拘急,並防過汗傷陰

(2) 清泄裡熱體系(內清鬱火)

煅石膏-黃芩-連翹:石膏清氣分熾熱,黃芩瀉上焦肺火,連翹解毒散結,三藥形成清熱網絡,針對已化之裡熱
木通:導熱下行,使邪有出路,從小便而解

(3) 通絡透毒體系(破除瘀滯)

山甲片-皂刺:山甲片走竄通絡,皂刺穿透消腫,針對可能潛伏的邪毒瘀結,防止熱毒深竄

(4) 調和氣機體系(暢達三焦)

厚朴:寬中降氣,既能助肺氣宣降,又可防寒涼藥礙胃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麻桂石膏峻烈之性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1. 表裡雙解架構
    麻桂荊芥發表散寒,石膏苓翹清熱解毒,形成外散內清之勢,符合「火鬱發之」治療原則。

  2. 透邪外出設計
    豆豉、葛根升散,木通、山甲下行,構成「上下分消」路徑;皂刺、山甲深入血絡搜邪,體現「給邪出路」思想。

  3. 脈證相應考量
    針對浮洪而數之脈,麻桂解浮脈表證,石膏制洪脈熱勢,黃芩連翹抑數脈火象,用藥與脈理高度契合。

  4. 預防治傳變
    在表寒未盡、裡熱初起階段即加入清熱通絡藥,截斷病邪向少陽陽明傳變之路徑,體現「先證而治」思維。

此方體現張仲景大青龍湯「表裡同治」精神,但減杏仁防過降,加荊芥、葛根強化解表,增黃芩、連翹側重清熱,更適用於寒鬱化熱明顯而肺氣不喘之證,可視為大青龍湯的溫病化裁方。

傳統服藥法


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煅石膏4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連翹3錢,厚朴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表虛無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肺結核癲狂狂躁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大青龍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煅石膏4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連翹3錢,厚朴5錢。 主治:傷寒勞復,發熱惡寒,脈象洪數有力者。

加減大青龍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連翹3錢,煅石膏4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 主治:外感寒邪,或4-5日,或5-6日,依然頭痛身熱惡寒,其脈象人迎與氣口相等,俱浮洪而數,數極或7至8至者。

加減大青龍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麻黃3錢,桂枝3錢,荊芥穗3錢,山甲片2錢(炙),連翹3錢,薄荷3錢,淡豆豉4錢,葛根6錢,皂刺3錢,黃芩4錢,木通3錢,甘草2錢。 主治:傷寒發狂,睡去譫語,醒時心雖明白而狂言亂語,或欲登高而歌,或欲棄衣而走,率意詈駡,目不識人,脈象洪數而稍浮,汗未發透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