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湯

BA X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7.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21%
肝經 16%
脾經 12%
腎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5%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八仙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本: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補益元氣,振奮脾胃,增強體質。八仙湯常用於氣虛乏力、脾胃不健、體虛易感等症,人參的補氣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2. 扶正祛邪:八仙湯中多為補益藥材,而人參能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這在治療一些虛弱病人時尤其重要,人參可以起到保護身體,提高抵抗力的作用。

八仙湯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八仙湯為清熱解毒的常用方劑,天花粉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適用於熱毒蘊結、口渴咽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2. 利濕通淋: 天花粉具有利濕通淋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八仙湯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尿道灼痛等症,天花粉的加入,能加強其利濕通淋之效,促進病患康復。

八仙湯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通經絡,消腫止痛: 皁刺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八仙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病症,皁刺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皁刺與八仙湯中的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能相互協同,增強療效。皁刺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更有效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八仙湯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露蜂房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清肺熱、解毒消腫,適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八仙湯中常加入露蜂房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幫助治療相關病症。
  2. 活血化瘀:露蜂房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八仙湯中加入露蜂房,可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總之,露蜂房在八仙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八仙湯之探討

中醫典籍中,對於「麻木」症狀的記載與治療方法甚多,其中「八仙湯」是一個常被提及的方劑。然而,不同醫書對於八仙湯的組成、主治與加減運用略有差異,以下將綜合分析古籍記載,探討八仙湯的組成、治療原理及其應用。

八仙湯的組成與演變

八仙湯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林佩琴《類證治裁》:「肌肉麻木,營氣不行者,八仙湯。」並進一步闡述:「八仙湯,八珍湯加陳、夏、羌、防、柴胡、桂枝、秦艽、牛膝。」可知最初的八仙湯是以補益氣血的八珍湯為基礎,再加入陳皮、半夏、羌活、防風、柴胡、桂枝、秦艽、牛膝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品而成。

然而,隨著臨牀應用與經驗累積,後世醫家對八仙湯的組成有所調整。例如:

  • **《醫碥》**何夢瑤記載的八仙湯,組成與林佩琴相似,但藥物劑量略有不同。
  • **《雜病源流犀燭》**沈金鰲將八仙湯歸類為治療「身麻木」的方劑,組成與林佩琴相同。
  • **《濟世全書》**龔廷賢記載的「加味八仙湯」,則在原方基礎上,對部分藥物的劑量進行了調整,並強調其治療「手足麻木或疼痛」的功效。
  • **《濟陽綱目》**所載「加味八仙湯」與龔廷賢方劑組成基本一致,但劑量略有差異。

由此可見,八仙湯的組成雖有演變,但其核心思想始終圍繞著補益氣血、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八仙湯的治療原理

八仙湯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補益氣血: 方中以八珍湯為基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脾益氣,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養血活血。氣血充盈,則經絡得養,肢體得以濡潤,從而改善因氣血虛弱引起的麻木。
  2. 祛風除濕: 羌活、防風、秦艽等藥物具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的功效。風濕之邪侵襲經絡,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祛除風濕之邪,則經絡暢通,麻木得以緩解。
  3. 活血通絡: 川芎、當歸、牛膝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氣血瘀滯,經絡阻澀,亦可導致肢體麻木。活血通絡,則氣血運行通暢,麻木得以改善。
  4. 理氣化痰: 方中加入陳皮、半夏,有理氣化痰之功。痰濕阻滯,氣機不暢,亦可影響氣血運行,導致麻木。理氣化痰,則氣機調暢,氣血運行正常,麻木得以緩解。
  5. 疏肝解鬱: 方中柴胡、桂枝具有疏肝解鬱、調和營衛的功效。肝氣鬱結,氣血失調,亦可導致肢體麻木。疏肝解鬱,則氣血調和,麻木得以緩解。

綜上所述,八仙湯通過補益氣血、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理氣化痰、疏肝解鬱等多種途徑,達到治療麻木的目的。

八仙湯的臨牀應用

臨牀上,八仙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血虛弱、兼有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具體表現為:

  • 肢體麻木、沉重、痠痛
  • 面色萎黃或蒼白
  • 神疲乏力、氣短懶言
  • 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沉緩

此外,臨牀醫家常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在八仙湯基礎上進行加減化裁。例如:

  • 肢體麻木較甚者: 可加重活血通絡之品,如雞血藤、紅花等。
  • 兼有疼痛者: 可加乳香、沒藥等活血止痛之品。
  • 兼有寒象者: 可加重溫經散寒之品,如附子、肉桂等。
  • 兼有濕象者: 可加重祛濕利水之品,如薏苡仁、澤瀉等。

不同觀點的比較

不同醫書對於麻木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有不同的側重:

  • 林佩琴《類證治裁》:強調辨證論治,針對不同病因引起的麻木,分別採用芍藥補氣湯、八仙湯、人參益氣湯、獨活寄生湯等方劑。
  • 龔廷賢《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濟世全書》:認為麻木多由氣虛引起,主張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並提出加味八仙湯治療手足麻木。
  • 何夢瑤《醫碥》:除八仙湯外,還提出針對氣虛、濕重、瘀血等不同病因引起的麻木,分別採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除濕益氣湯、四物湯加減等方劑。
  • 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認為久病麻木多由死血凝滯、陽氣虛敗所致,主張先用桂附、烏藥、木香等溫陽行氣、活血通絡之品,待病情緩解後再用八珍湯大補氣血。

綜上所述,不同醫家對於麻木的治療,雖有不同的側重和方法,但均強調辨證論治,根據患者具體的病因病機,選擇合適的方劑和治療方法。

結論

八仙湯作為治療氣血虛弱、兼有風寒濕邪所致肢體麻木的常用方劑,其組成雖有演變,但核心思想始終圍繞著補益氣血、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論治,靈活加減化裁,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2錢,麥門冬2錢,知母2錢,前胡2錢,半夏曲2錢。
嚼碎裂。每服3錢,水1盞,入甘草3寸,煎至7分,空心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八仙湯是一首古老的中醫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癘瘡結毒。但是,八仙湯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孩、體質虛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麻痺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口乾口渴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心情煩燥噁心反胃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八仙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石膏、黃芩、二母、麻黃、杏仁、桔梗、甘草。 主治:齁證因痰火者。

八仙湯,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人參3分,米仁2錢,花粉1錢2分,皂刺20個,蜂房7孔,浮麥1握,冷飯團3兩,琉璃灰7分半。 主治:癧瘡結毒。

八仙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二。 組成:當歸1錢,茯苓1錢,川芎7分,熟地7分,陳皮7分,半夏7分,羌活7分,白芍8分,人參6分,秦艽6分,牛膝6分,白朮4錢,桂枝3分,柴胡4分,防風5分,炙甘草4分。 主治:渾身麻木。

八仙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三。 組成:赤茯苓2錢,麥門冬2錢,知母2錢,前胡2錢,半夏曲2錢。 主治:婦人常服溫補藥而積溫成熱,致發煩渴;血熱,經下少而煩熱;虛熱,煩滿短氣;痰熱,煩渴而嘔吐;或妊娠煩躁;或産後氣虛,口乾煩渴,心下悶痞。

八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馬兜鈴2兩半,桑根白皮2兩半,桔梗2兩半,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3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柴胡(去蘆頭)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00枚。 主治:久患氣嗽,發即奔喘,坐卧不安,喉中氣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