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黃石膏湯中加入麻黃,主要是因為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可宣肺解表,發汗散寒,對於外感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在三黃石膏湯中,麻黃與黃芩、黃連、黃柏等藥物相配伍,既可發汗解表,又可清熱解毒,更能有效地治療熱病初期,邪熱壅盛,衛表不固,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等症狀。
三黃石膏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淡豆豉性涼味甘,善於解表清熱,且能解毒化濕。三黃石膏湯以石膏、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瀉火為主,淡豆豉的加入可增強解表之力,並助其清熱解毒,尤其對於外感風熱,兼有濕熱者,更可促進邪氣外解。
其二,淡豆豉可解熱毒,並能促進汗出。三黃石膏湯主治熱邪壅盛,可導致高熱煩躁,淡豆豉可幫助清熱解毒,使熱邪得解,並輔助石膏利汗,促進體內熱毒排出,達到清熱解表,退熱止渴之效。
三黃石膏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柏味苦寒,性燥,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利尿之效。三黃石膏湯以清熱瀉火為主,黃柏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的力量,尤其針對熱毒熾盛、濕熱交蒸的症狀,如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口渴喜飲、小便不利等,起到更顯著的治療作用。
- 抑菌消炎: 黃柏具有抑菌消炎的功效,可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三黃石膏湯常用於治療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腎盂腎炎等,黃柏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抗菌消炎的作用,進一步控制感染,促進病情的恢復。
三黃石膏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能有效抑制體內熱邪,對熱病高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瀉火解毒:三黃石膏湯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疾病,黃連的苦寒之性可清瀉熱毒,並能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三黃石膏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瀉火涼血: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三黃石膏湯主治熱毒熾盛,心火亢盛所致的熱病,如高熱、神昏、口渴、煩躁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降低體溫,改善症狀。
- 配合石膏、黃連、黃柏:三黃石膏湯中石膏、黃連、黃柏均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黃芩與之相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並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顯著。
三黃石膏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三黃石膏湯用於治療熱病,熱盛傷津,煩躁口渴,神昏譫語等症,石膏在此扮演清熱瀉火,降溫解毒的重要角色。
- 制約黃連:黃連苦寒,善清心火,但其性峻,易傷脾胃。石膏性涼,味甘,可緩和黃連之苦寒,避免過度傷脾胃,確保藥效安全有效。
三黃石膏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在三黃石膏湯中,梔子可協同黃芩、黃連、黃柏等清熱瀉火藥物,加強降溫解毒的作用,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狀。
2. 緩解熱毒對肝膽的損害: 梔子還有清肝利膽的功效,可緩解熱毒對肝膽的損害,防止熱毒鬱結,導致肝膽功能受損。
三黃石膏湯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發汗解表: 蔥白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可幫助驅散風寒邪氣,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 通陽散寒: 蔥白辛溫,能溫通陽氣,散寒解表,對於因寒邪凝滯而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蔥白在三黃石膏湯中,除了發揮解表作用外,更可輔助其他藥物,增強通陽散寒的效果,達到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三黃石膏湯,是一首以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為主的方劑,廣泛應用於治療溫熱病、疫癘等熱邪熾盛之證。歷代醫家對此方劑的應用和理解各有側重,值得深入探討。
一、 方劑組成之比較
綜觀各家醫書,三黃石膏湯的組成主要包含以下幾味藥物:
- 清熱瀉火類: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石膏
- 解表散邪類: 麻黃、淡豆豉、蔥白(部分方劑使用)
各家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是否加減: 部分醫家會根據病情加減藥物,如《祖劑》中提及三黃石膏湯為「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玄參一方」,又加減了麻黃、豆豉、無知母、玄參等;《幼科指南》則加入生薑和蔥。
- 藥物劑量比例: 各家記載的藥物劑量比例略有差異,但都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和石膏為主。
- 有無蔥白: 大部分方劑皆有麻黃和豆豉,而蔥白則不是每個方劑都有,如《類證治裁》中無蔥白。
- 對石膏的理解:部分醫家認為石膏是清解陽明經熱的要藥,如張璐認為其為辛涼解熱之藥;但也有醫家認為石膏可以化導胃熱使之從外解,如《本經逢原》。
二、 治療原理之分析
三黃石膏湯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清熱解毒、瀉火除煩: 方中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味苦寒之藥,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針對熱邪熾盛所致的壯熱、煩躁、口渴等症狀。
- 辛涼透邪、解表散熱: 麻黃、淡豆豉、蔥白等藥物,具有辛溫解表、發汗散邪的功效,可將體內熱邪從表透解。此方中麻黃的運用與越婢湯、大青龍湯等方劑的麻黃作用有所不同,此方重在透邪。
- 石膏清熱、生津止渴: 石膏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效,可針對熱盛傷津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亦可清解陽明經之熱。
- 分消表裡、內外兼治: 三黃石膏湯既能清解內熱,又能發散外邪,可使體內熱邪從內外兩方面得到疏泄,達到表裡同治之效。
- 針對病機: 各醫家皆認為此方證多為熱邪入裡,或表裡皆熱,熱邪熾盛所致。此方針對溫毒、瘟疫、陽毒發斑、傷寒過經等病症,直擊病機。
三、 臨床應用及現代研究
三黃石膏湯主治傷寒、溫病、疫癘等熱邪熾盛之證,症見高熱、煩躁、口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譫語、狂躁、身目俱黃、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等。現代醫學認為,三黃石膏湯的成分具有抗菌、抗炎、解熱、鎮靜等作用,可用於治療感染性疾病、高熱、敗血症等。
四、 古今醫家之觀點比較
- 張璐:強調石膏辛涼解熱之性,認為其專治熱病,暍病等陽明經熱證,不宜用於冬月傷寒。
- 吳昆:認為三黃石膏湯以苦寒之藥清熱瀉火,佐以麻黃、淡豆豉發散,可分消表裡之熱。
- 施沛:將三黃石膏湯視為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玄參一方,認為其治暑毒深入、熱結在裡之證。
- 汪昂:認為其主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躁大渴等證。
- 陶華:認為此方用於治療傷寒過經,表裡俱實之證。
- 吳謙:認為三黃石膏湯專瀉熱深之在胃,與白虎湯、解毒湯治療方向略有不同。
- 陳士鐸:強調在火過旺時,可加入少量附子以引藥下行,以免格拒,此用附子以治陽熱之秘法。
- 鄭欽安:認為此方為滅火救陰之法,提醒不可用於氣不足之人。
五、 總結
三黃石膏湯是一首以清熱瀉火為主的峻劑,其組方精當,療效顯著。歷代醫家對此方的應用和理解各有側重,但都認為其為治療熱邪熾盛之證的要方。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合理選擇藥物和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2錢,黃柏1錢,山梔1錢,玄參1錢,黃芩1錢5分,知母1錢5分,石膏3錢,甘草7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無實熱者忌用本方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降壓藥、利尿藥、鎮靜安眠藥等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黃石膏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上。 組成:麻黃、黃芩、黃連、黃柏、石膏、梔子、淡竹葉。 主治:風寒熱毒,鬱滯悶疹。
三黃石膏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麻黃、川連、天冬、川柏、力子、犀角、石膏、黃芩、黑梔、知母、連翹、甘草。 主治:麻痘,肺胃表裏俱熱,狂叫欲走,煩躁而渴,兩目如火,六脈洪數。
三黃石膏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一。 組成:黃連2錢,黃柏1錢,山梔1錢,玄參1錢,黃芩1錢5分,知母1錢5分,石膏3錢,甘草7分。 主治:暑毒深入,結熱在裏,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