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大黃湯

ZHI ZI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胃經 15%
三焦經 13%
小腸經 11%
肝經 9%
脾經 7%
肺經 7%
大腸經 7%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心經
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大黃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其能清解肝膽實火,降胃火,並能涼血止血。
  2. 疏肝利膽:梔子能疏肝利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解除肝膽鬱熱,緩解肝膽之病。

梔子與大黃搭配,相輔相成,清熱瀉火之效更顯著,且可緩解大黃的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

梔子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方中以大黃瀉火解毒,清熱通腑,針對熱毒蘊結腸胃、熱盛便祕等症狀。
  2. 配合梔子: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與大黃相配,可增強其瀉熱通便的效果,並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共同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症。

梔子大黃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枳實,可幫助疏通肝氣,解除肝鬱,進而緩解肝氣犯胃所致的胃脘疼痛、腹脹等症狀。
  2. 促進藥物下行:枳實有破氣行滯的作用,可促進藥物下行,使其更好地發揮清熱瀉火、通便止痛的功效。同時,也能避免藥物在胃腸停留過久,造成消化不良等問題。

梔子大黃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利濕通便。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梔子大黃湯中的熱毒壅滯、濕熱內蘊、腸胃不暢等症狀,淡豆豉能起到輔助清熱解毒、利濕通便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此外,淡豆豉還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腸道炎症,改善便祕症狀,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梔子大黃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為梔子、大黃、枳實、淡豆豉等中藥材,具有清熱利尿、瀉下、降氣、瀉火、化瘀、消食等多種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散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黃疸、吐血、衄血、便血、瘡癤腫痛等症。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膽、血熱妄行、腸癰腹痛、跌打損傷等症。

枳實性溫,味酸,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胸悶、腹脹、逆氣、喘吸、便祕等消化不良問題。

淡豆豉性涼,味微苦,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熱表症、喉嚨腫痛、瘡瘍腫毒、水腫、腳氣等疾病。

梔子大黃湯具有清熱瀉火、利濕化瘀、行氣消食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酒黃疸、心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斑黃黑等症。

  1. 酒黃疸:指飲酒過量導致的黃疸,症狀包括皮膚和鞏膜發黃、肝區疼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2. 心懊痛:指心臟區域疼痛,常伴有胸悶、呼吸困難、心悸等症狀。

  3. 足脛滿:指小腿腫脹,按壓有凹陷,常伴有下肢水腫、尿少等症狀。

  4. 小便黃:指小便顏色深黃或橙色,常伴有口渴、尿頻、尿急等症狀。

  5. 飲酒發赤斑黃黑:指飲酒後皮膚出現紅斑、黃斑或黑斑,常伴有瘙癢、疼痛等症狀。

中醫認為,梔子大黃湯具有清熱利濕、瀉火化瘀、行氣消食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上述症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梔子14個,大黃1兩,枳實5個,豉1升。
以水6升,煮取3升,分3次溫服。
枳實大黃梔子豉湯(《千金》卷十)、梔子湯(〈千金翼〉卷十八〉、大黃散(《聖惠》卷五十五》、大黃湯(《聖濟總錄》卷六十)、枳實大黃湯(《普濟方》卷一四二)。本方方名,《外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小便顏色偏黃黃疸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大黃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梔子、豆豉、枳實、大黃、茵陳。 主治:傷寒懊憹,又兼心下熱痛,發黃。

梔子大黃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梔子14個,大黃1兩,枳實5個,豉1升。 主治:酒黃疸,心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斑黃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