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三黃湯

七味三黃湯

QI WEI SAN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脾經 12%
肺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1%
三焦經 9%
小腸經 7%
大腸經 7%
膀胱經 4%
心包經 2%
腎經 2%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味三黃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化濁: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濁、消腫止痛之效。七味三黃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症見發熱、頭痛、口苦、咽痛、小便赤澀、舌苔黃膩等。淡豆豉可清熱解毒,利濕化濁,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解除濕熱,改善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七味三黃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性寒,容易寒涼傷胃。淡豆豉性寒,但味甘,可緩解寒涼之性,協調藥性,避免藥物過寒傷胃,並增強藥物療效。

七味三黃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清解血分熱毒。方中加入梔子,一方面可配合黃芩、黃連、黃柏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又可清熱涼血,緩解熱毒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

此外,梔子還具有利濕退黃之效,對於濕熱黃疸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七味三黃湯中加入梔子,能更全面地發揮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七味三黃湯中加入枳實,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實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備行氣消積、降逆止嘔之效。方中加入枳實,可幫助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狀。
  2. 促進消化,助藥力達脾胃: 枳實還有消食積、化痰飲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促進脾胃消化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七味三黃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七味三黃湯中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各異,甘草能將藥性相互調和,使藥效更佳,避免藥物相互拮抗或產生副作用。
  2. 緩解毒性:甘草具解毒功效,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提高方劑的安全性。例如,黃芩、黃連、黃柏等藥材具有一定毒性,甘草可以減輕其毒性,保護患者健康。

七味三黃湯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散肝氣、降氣止咳、化痰止喘的作用。七味三黃湯用於治療肝鬱氣滯、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痰多等症。

前胡的加入有助於疏肝解鬱,使氣機疏暢,並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七味三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以清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祕,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清熱解毒: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泄內熱,解毒散瘀,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黃疸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因此,七味三黃湯中加入大黃,可以發揮瀉熱通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疾病。

七味三黃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三黃湯以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若患者熱結便祕,則需配合芒硝以利通便,使熱邪得以下泄。
  2. 消腫止痛:芒硝亦可引藥下行,消腫止痛。七味三黃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濕熱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芒硝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腫脹,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味三黃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乳石發動,熱氣上衝,食不下,飲酒解散,輒嘔吐者」,乃針對魏晉至唐代盛行服食五石散(乳石)後,因熱毒壅滯、胃氣上逆所致之證。熱毒內蘊,上衝胸膈,故見嘔吐、食不下;飲酒本欲散熱,反助火勢,加重嘔逆。方旨為清熱解毒、降逆和胃、通腑泄濁,使熱毒從二便分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豉、梔子(梔子豉湯變通)

    • 淡豆豉宣散鬱熱,梔子清三焦火毒,合用可透解胸膈鬱熱,針對「熱氣上衝」之胸悶嘔逆。
  2. 大黃、芒消(承氣湯思路)

    • 大黃瀉熱通腑,芒硝軟堅潤燥,二者協力導熱毒從下竅出,治燥熱內結、腑氣不通。
  3. 前胡、枳實

    • 前胡降氣化痰,枳實破氣除痞,合用以降胃氣之逆,緩解「食不下、輒嘔吐」之症,亦助硝黃通降腑氣。
  4. 炙甘草

    • 緩和硝黃峻烈之性,調和諸藥,兼護胃氣,防苦寒傷中。

全方構成「清上瀉下、降逆和胃」之局:

  • 上焦:梔子、豉透熱。
  • 中焦:枳實、前胡降逆,甘草和中。
  • 下焦:硝黃通腑。
    如此,熱毒得清,腑氣得通,胃氣得降,嘔逆自止。此方體現「給邪出路」思想,尤適用於石發熱毒壅盛、胃腸氣機紊亂之證。

傳統服藥法


豉5合(綿裹),梔子14枚,枳實8分(炙),甘草(炙)1兩,前胡1兩,大黃1兩,芒消2兩。上切。以水7升,煮取3升,分服。以愈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嘔吐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七味三黃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八。 組成:豉5合(綿裹),梔子14枚,枳實8分(炙),甘草(炙)1兩,前胡1兩,大黃1兩,芒消2兩。 主治:乳石發動,熱氣上衝,食不下,飲酒解散,輒嘔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