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承氣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承氣湯主治熱結便祕,大黃可迅速清熱瀉火,通利大腸,使積滯之物排出體外,達到通便止痛的效果。
- 引藥下行: 承氣湯中多為峻下藥,需配合大黃的引導作用,將藥力引至下焦,使其發揮最佳效果。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並能將其他藥物帶入腸道,加速藥效發揮。
承氣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燥濕化痰,瀉熱通便:承氣湯屬於大承氣湯的變方,其主治熱結便祕,厚朴性燥,能燥濕化痰,並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通便,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瀉熱通便的效果。
- 厚朴降氣除滿,調和藥性:承氣湯中多用峻猛之品,容易傷及脾胃,厚朴降氣除滿,能緩和藥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效更為平穩。
承氣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瀉熱通便、消積化痰之效。承氣湯為峻下之劑,主治熱結便祕,枳實可助其瀉熱通便,更能促進腸胃蠕動,緩解便祕。
- 理氣消積:枳實還具備理氣消積的功效,可緩解因熱結而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承氣湯中加入枳實,除了瀉熱通便外,更能改善腸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承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承氣湯屬於峻下寒涼之劑,藥性偏寒,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傷脾。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與大黃配伍,能增強大黃瀉下通便的作用,同時也能減輕大黃的毒性。
因此,甘草在承氣湯中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並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承氣湯中加入芒硝,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瀉熱通便:芒硝味苦寒,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泄腸胃積熱,適用於熱結便祕、腹痛腹脹等症。
- 軟堅散結:芒硝亦有軟堅散結之效,能化解積聚於腸道中的硬塊,促進排泄,有助於改善因熱結所致的便祕。
故芒硝在承氣湯中,可有效地發揮清熱瀉下、軟堅通便的作用,達到治療熱結便祕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承氣湯主治範疇集中於「邪熱內結、腑氣不通」之實證,其適應症可分為三類:
- 痘瘡熱毒壅盛:如痘瘡發熱腹痛、煩躁狂妄,或痘毒內陷致焦黑厥逆,均因熱毒熾盛,燥屎內結,需急下存陰。
- 陽明腑實重證:見「口噤胸滿、卧不着席」等描述,符合《傷寒論》中「陽明病,燥熱內結,津液耗傷」之裡實熱證,甚則熱極生風而腳攣急。
- 腸胃實熱閉結:凡大便不通、腹滿硬痛,屬胃腸燥熱積滯者,皆可通下攻積。
此方針對「熱、實、閉」三大關鍵病機,以瀉下蕩滌為核心,屬「急下瀉熱」之峻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大黃、樸消(芒硝)
- 大黃苦寒,瀉熱通便、破積滯,直折陽明腑實;樸消鹹寒,軟堅潤燥,助大黃瀉下熱結。二者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之力倍增,針對燥屎內結之標。
臣佐藥:厚朴、枳實
- 厚朴苦辛溫,行氣除滿;枳實苦寒,破氣消積。二者相配,宣通氣機,解除腹滿痞硬,符合「通腑必先理氣」之理,既助硝黃推蕩積滯,亦防氣機壅滯致痞滿。
佐藥:豆豉
- 豆豉辛涼,解鬱除煩,兼輕宣透熱。在峻下劑中佐入,既清解鬱熱以除煩躁(對應主治中狂妄、頓悶),亦可能緩和硝黃之烈性,避免驟瀉傷正。
方劑配伍特點:
- 瀉熱與行氣並重:承氣湯類方均以「大黃+芒硝」為基礎,此方加入厚朴、枳實,更側重氣滯腹滿之證,類似「大承氣湯」去甘草的簡化變方,瀉下力峻而兼顧氣機疏暢。
- 攻下佐以透熱:豆豉之用獨具巧思,可能因痘瘡熱毒需外透內瀉並舉,或為熱鬱胸膈之煩悶而設,體現「下中有宣」的思維。
治療原理總結:
本方以「通因通用」為法,通過瀉下熱結、行氣導滯,使腑氣得通,熱毒隨燥屎而去,從而解除熱毒內熾、陰液耗傷之危候。其效雖峻,然對應陽明腑實重證或痘毒內陷之急症,正合「釜底抽薪」之旨。
傳統服藥法
大黃、樸消、豆豉、枳實、厚朴各等分。
發汗,瀉下,去臟毒。
上用水二鐘,煎至八分,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承氣湯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在服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服用承氣湯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定是否適合服用。
- 服用承氣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 服用承氣湯期間,應多喝水,以保持大便通暢。
- 服用承氣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承氣湯, 出處:《聖惠》卷三十九。 組成:茯神1兩,麥門冬1兩(去心),人參1兩(去蘆頭),青竹茹半兩。 主治:中毒吐卻惡毒物後,覺胸心安穩。宜服此。
承氣湯, 出處:《千金》卷九。 組成:枳實5枚,大黃4兩,芒消半升,甘草2兩。 主治:少陰病得之2-3日,口燥咽乾者。少陰病得之6-7日,腹滿不大便者。下血。
承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六。 組成:厚朴4兩(去皮),薑2兩(同搗爛,焙乾),大黃2兩,枳實半兩(麸炒去瓤),芒消1兩半。 主治:剛痙,大便不通10數日。
承氣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前胡1兩,枳實1兩,桂心1兩,大黃1兩,寒水石1兩,知母1兩,甘草1兩,消石2兩,石膏2兩,栝樓根2兩。 主治:氣結胸中,熱在胃管,飲食嘔逆,渴者。
承氣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四。 組成: 承氣湯(《攝生眾妙方》卷四。)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四。組成:大黃、朴消、豆豉、枳實、厚朴各等分。主治:發汗,瀉下,去臟毒。 。 主治:發汗,瀉下,去臟毒。
承氣湯, 出處:《痘科類編釋意》卷三。 組成:大黃1錢,厚朴1錢,枳實1錢,甘草5分,芒消1錢。 主治:痘瘡發熱腹痛,大渴煩躁,大便閉,狂妄者;痘瘡焦黑,煩渴頓悶,喘促而厥逆,大便不通者。胃腑實效,口噤胸滿,卧不著席,腳攣急,大便閉結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