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龍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火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黃龍湯以清熱解毒為主,大黃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
二、 通腑排毒:大黃具有瀉下通便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積熱毒素,進而達到清熱解毒、緩解病情之目的。黃龍湯用藥以通腑排毒為輔,大黃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病體恢復。
黃龍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之效。黃龍湯多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腸燥便祕等症,芒硝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
-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加強藥效。黃龍湯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芒硝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下達腸道,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黃龍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之功效。黃龍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脹便祕等症,枳實可助於疏通肝氣,緩解疼痛,促進消化。
- 降逆止嘔,和胃止瀉:枳實亦有降逆止嘔、和胃止瀉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以及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枳實均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進一步提升黃龍湯的治療效果。
黃龍湯中含有厚朴,其原因如下:
- 厚朴辛溫,善於行氣消積:厚朴具備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可治療胸腹脹滿、食積不消、脘腹疼痛等症狀,與黃龍湯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氣滯血瘀、食積內停等病症。
- 厚朴可解表散寒:黃龍湯中常加入厚朴來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其辛溫解表的作用,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表寒症狀,並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咳化痰、宣肺利氣等目的。
黃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烈之功效。黃龍湯中可能含有較為燥烈或寒涼的藥物,甘草的加入能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本身也具有解毒、止咳、潤肺、益氣等功效。它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龍湯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益血: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定志等功效。黃龍湯屬於溫陽補氣之劑,以補腎陽、溫脾陽為主要目的,而人參的補氣功效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增強正氣,抵禦外邪入侵。黃龍湯主要針對腎陽虛、脾陽虛等虛寒證,人參的扶正作用可以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功能,更快地擺脫病痛。
黃龍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黃龍湯多用於治療血虛、氣滯、經閉、痛經等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經血運行,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 引藥入血: 當歸作為君藥,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效進入血脈,使藥效更好地發揮。例如,黃龍湯中常配伍川芎、白芍等藥材,當歸能引導川芎活血止痛,白芍養血柔肝的藥效,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黃龍湯 」以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等藥材組成,治癒功效顯著。
黃龍湯集多味中藥材之精華,具有清熱瀉火、利濕消腫、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種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症、水腫、胸腹脹滿、消化不良、嘔吐、呃逆、咳嗽、哮喘、便祕、痢疾、月經不調、痛經等多種症狀。
《衛生寶鑒》中提到:「黃龍湯這一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懷孕期間感染風寒的女性。具體症狀包括高燒和頭痛,以及對食物缺乏慾望,表現為不想吃飯。此外,患者還可能感到脅肋部位疼痛,並伴有噁心、嘔吐和痰多的現象。
該方也可以用於產後的女性,當風邪入侵,導致熱邪進入子宮,進而引起類似瘧疾的寒熱交錯的症狀。此外,黃龍湯還適用於月經期間或月經突然中斷的情況,以及疾病康復後身體勞損,體內殘留的熱邪未能完全清除的狀況。
總之,黃龍湯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於調理婦女在特殊時期,如懷孕、產後和月經期,因風寒或熱邪侵襲所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類證治裁》中提到:「病情嚴重時,患者的舌苔會厚如粉層,最初舌根部會出現黃色,然後蔓延至舌面中央,這表示邪氣正逐步侵入胃部,此時需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可以在達原飲中加入大黃來增強瀉下效果。
如果患者的脈象呈現長而洪大且頻率快的特徵,且伴有大汗淋漓和口渴,這說明邪氣剛剛離開募原(體表與內臟之間的過渡區域),正處於欲發汗但尚未完全表達的階段,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白虎湯來治療。
當舌苔呈黃色且伴有內臟病症的症狀時,表示邪氣已經深入胃部,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來瀉下。
一般來說,如果舌苔為白色,表示邪氣仍在募原層面,不宜使用瀉下方法;舌苔為黃色,則表示邪氣已進入胃部,適合使用瀉下方法;如果舌苔轉為黑色且有尖刺狀突起,應立即使用瀉下方法;當患者眼睛發紅,喉嚨乾燥,呼吸如同噴火,手腳亂動,脈象沉而頻率快,這種情況下也應使用瀉下方法,通常選擇承氣湯系列。
所有因未及時瀉下導致病情加重,患者出現抓扯衣物、摸床,做出無意識的手勢,神情呆滯,邪熱越來越嚴重,元氣即將耗盡的情況,應使用陶氏黃龍湯來治療,以挽回危急病情。」
《經方實驗錄》中提到:「當人體的津液枯竭,但病情又要求必須使用瀉下方法時,確實不能輕易地使用大承氣湯,因為這樣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除了張仲景的白虎承氣湯這種方法之外,還有麻子仁丸這個選項,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如果麻子仁的份量不夠,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豬膽汁導法的方式,利用豬膽汁的苦寒性質,能夠軟化堅實的宿便,從下消化道向上推進,這種方法往往也能取得不錯的療效。
至於節庵陶氏的黃龍湯,是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加入了人參、地黃和當歸,這種組合既能攻邪,又能顧護正氣,歷史上多次發揮出奇效。
再來就是承氣養營湯,這是小承氣湯加上知母、當歸、芍藥和地黃的配方,其療效與前述方法相似,都是為了在瀉下的同時,兼顧調理身體的營養和氣血。這些方法根據病情的不同,各有其適用的場合,需要醫師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黃龍湯(出自《大全良方》),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的疾病,症狀包括發冷發熱、頭痛、食欲不振(表現為不想說話也不願進食)、脅肋部位疼痛、噁心嘔吐及胸悶有痰等。此外,該方也適用於產後婦女不慎感受風邪的情況,當熱邪侵入子宮腔室,導致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發作。同時,黃龍湯還可用於調理月經週期紊亂,月經來潮時斷時續的問題,以及疾病康復後或勞累過度後體內殘留的熱邪未能完全消散的情況。」
傳統服藥法
以水400毫升(二盅),加生薑3片,大棗2枚,煎之;後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為度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龍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小柴胡湯減半夏。 主治:産前寒熱。
黃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六。 組成:竈底當釜直下赤土。 主治:因食中毒。
黃龍湯,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伏龍肝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銼),赤芍藥3分,黃芩3分,川朴消3分,川升麻3分,生乾地黃1兩半。 主治:去五臟熱氣。主治:熱病鼻衄。
黃龍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山茱萸1錢,山藥1錢,生乾地黃1錢,澤瀉1錢,赤茯苓1錢,甘草1錢,腦子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嬰兒出胎,血肉未斂,面目俱黃,不啼,鼻乾撮口,四肢不能伸縮。
黃龍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柴胡1兩,黃芩1分半,人參1分半,甘草(炙)1分半。 主治:妊婦寒熱頭痛,嘿嘿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産後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復,餘熱不解。
黃龍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大黃、芒消、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 主治:回虛逐實,補瀉兼施。主治:傷寒熱邪傳裏,胃中燥屎結實,而致結熱利證,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溫疫應下失下,耽擱失治,或爲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元神將脫,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戦,目中不了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