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黃龍湯功用是「瀉熱通便,補氣養血」,主治裡熱腑實,同時兼具氣血不足證。
主要症狀是:自利清水,色純青,或大便秘結,脘腹脹滿,硬痛拒按,身熱口渴,神倦少氣,譫語或循衣撮衣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本方原冶熱結旁流,後世用治溫疫病應下失下,邪實而又氣血兩虛,或素體氣血虧損,裡熱腑實之證。
《素間·五臟別論》提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傷寒之邪化熱傳裡,或溫熱病邪,邪熱傳里,里熱熾盛,化燥傷津,邪熱與腸中糟粕互結,氣機不利,腑氣不通,故見大便秘結,脘腹脹滿,硬痛拒按。
里熱熾盛,故身熱,熱盛傷津,故口渴。舌苔焦黃或焦黑,這是里熱腑實之症狀。下利清水,色純青,乃胃腸欲排出燥尿的一種假象,所以必臭穢難聞,伴腹部脹滿,硬痛拒按等象,即所謂「熱結旁流」之證。
素體氣血兩虛,又患裡熱腑實之證,或困里熱腑實,當下失下,氣血兩傷,所以神倦少氣,脈虛。其餘如神昏譫語、肢厥,循衣撮空等,為熱結於裡,上擾神明,正氣欲脫之危重證候。
綜觀本方其病機乃里熱腑實而兼氣血兩虛,證屬邪實正虛,此時不攻則不能去其實,不補則無以救其虛,故冶宜瀉熱通便,補氣養血,攻補兼施,方用大黃,芒硝,積實、厚朴(即大承氣湯)瀉熱通便,蕩滌腸實熱積滯以攻邪。
人參、當歸補氣養血,扶正以利怯邪,使之不下傷正,為方中的主要部分。肺與大腸相表裡,胃腸熱結,阻滯不通,則肺氣亦不得順利宣降,欲通胃腸則升上焦肺氣,故用法中加桔梗升宜肺氣,宣通腸腑,有助於里實下行。
且大承氣湯性降下瀉,桔梗性宣上行,兩相配伍,一升一降,使氣機升降復常,寓「欲降先升」之妙。生薑、大棗和胃調中,扶其胃氣,甘草調和諸藥,均為輔助部分已合而成方,共成瀉熱通便,補氣養血,扶正攻下之劑。
方名「黃龍」者,是喻本方之功效,因龍能興雲致雨,以潤燥土之意而命名。
現代常用於傷寒,副傷寒、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老年性腸梗阻等病,有裡熱腑實,而又氣血不足者。
傳統服藥法
以水400毫升(二盅),加生薑3片,大棗2枚,煎之;後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為度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龍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小柴胡湯減半夏。 主治:産前寒熱。
黃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六。 組成:竈底當釜直下赤土。 主治:因食中毒。
黃龍湯,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伏龍肝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銼),赤芍藥3分,黃芩3分,川朴消3分,川升麻3分,生乾地黃1兩半。 主治:去五臟熱氣。主治:熱病鼻衄。
黃龍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山茱萸1錢,山藥1錢,生乾地黃1錢,澤瀉1錢,赤茯苓1錢,甘草1錢,腦子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嬰兒出胎,血肉未斂,面目俱黃,不啼,鼻乾撮口,四肢不能伸縮。
黃龍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柴胡1兩,黃芩1分半,人參1分半,甘草(炙)1分半。 主治:妊婦寒熱頭痛,嘿嘿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産後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復,餘熱不解。
黃龍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大黃、芒消、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 主治:回虛逐實,補瀉兼施。主治:傷寒熱邪傳裏,胃中燥屎結實,而致結熱利證,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溫疫應下失下,耽擱失治,或爲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元神將脫,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戦,目中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