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湯

HUANG L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六書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14%
心經 14%
大腸經 12%
肝經 12%
肺經 8%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心包經 3%
腎經 3%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龍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火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黃龍湯以清熱解毒為主,大黃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

二、 通腑排毒:大黃具有瀉下通便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積熱毒素,進而達到清熱解毒、緩解病情之目的。黃龍湯用藥以通腑排毒為輔,大黃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病體恢復。

黃龍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之效。黃龍湯多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腸燥便祕等症,芒硝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
  2.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加強藥效。黃龍湯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芒硝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下達腸道,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黃龍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之功效。黃龍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脹便祕等症,枳實可助於疏通肝氣,緩解疼痛,促進消化。
  2. 降逆止嘔,和胃止瀉:枳實亦有降逆止嘔、和胃止瀉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以及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枳實均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進一步提升黃龍湯的治療效果。

黃龍湯中含有厚朴,其原因如下:

  1. 厚朴辛溫,善於行氣消積:厚朴具備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可治療胸腹脹滿、食積不消、脘腹疼痛等症狀,與黃龍湯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氣滯血瘀、食積內停等病症。
  2. 厚朴可解表散寒:黃龍湯中常加入厚朴來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其辛溫解表的作用,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表寒症狀,並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咳化痰、宣肺利氣等目的。

黃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烈之功效。黃龍湯中可能含有較為燥烈或寒涼的藥物,甘草的加入能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本身也具有解毒、止咳、潤肺、益氣等功效。它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龍湯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定志等功效。黃龍湯屬於溫陽補氣之劑,以補腎陽、溫脾陽為主要目的,而人參的補氣功效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增強正氣,抵禦外邪入侵。黃龍湯主要針對腎陽虛、脾陽虛等虛寒證,人參的扶正作用可以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功能,更快地擺脫病痛。

黃龍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黃龍湯多用於治療血虛、氣滯、經閉、痛經等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經血運行,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引藥入血: 當歸作為君藥,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效進入血脈,使藥效更好地發揮。例如,黃龍湯中常配伍川芎、白芍等藥材,當歸能引導川芎活血止痛,白芍養血柔肝的藥效,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主治功效


黃龍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黃龍湯,一方多法,歷代醫家各有見解。然其核心皆在於清熱瀉下,益氣養血,主治陽明腑實兼氣血不足之證。

主治病症

從古籍記載及現代中醫角度來看,黃龍湯主治病症廣泛,可歸納如下:

  1. 陽明腑實證

    • 大便秘結:燥屎內結,腑氣不通。
    • 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腑氣壅滯,氣機不暢。
    • 身熱口渴:熱邪內盛,津液耗傷。
  2. 氣血不足證

    • 神疲少氣:氣虛則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 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神昏肢厥:熱擾心神,氣血虧虛,不能濡養心神及四肢。
  3. 熱病危症

    • 溫病垂死(《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綱目》):溫病邪熱極盛,耗傷氣血,危及生命。
    • 傷寒瘥後,更頭痛、壯熱、煩悶(《千金方》、《外台秘要》、《醫心方》):傷寒熱病後,餘熱未清,氣血耗傷。
    • 熱病鼻衄,去五臟熱氣(《太平聖惠方》):熱邪壅盛,迫血妄行。
    • 五色丹毒(《本草綱目》):熱毒熾盛,發於肌膚。
    • 天行熱病,中毒(《得配本草》):感受時行疫癘之邪,熱毒內盛。
    • 諸食中毒(《醫心方》、《聖濟總錄》):飲食不潔,毒邪內侵。
  4. 特定病症

    • 妊娠傷寒,壯熱頭疼,嘿嘿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衛生寶鑒》):妊娠期間,感受外邪,邪正相爭。
    • 產後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傷,餘熱未除(《衛生寶鑒》):產後體虛,感受外邪,或餘熱未清。
    • 傷寒十餘日不解,往來寒熱狀如溫瘧渴胸滿,心腹痛(《外台秘要》):邪熱久羈,正氣受損。

治療原理

黃龍湯的治療原理,可從攻補兼施的角度來分析:

  1. 瀉下攻積,清熱解毒

    • 大黃、芒硝:苦寒瀉下,蕩滌腸胃積熱,通腑泄濁。大黃兼能清熱解毒,涼血活血;芒硝軟堅散結,潤燥通便。
    • 枳實、厚朴:行氣破結,消痞除滿,助大黃、芒硝推蕩積滯。
    • 在《本經逢原》中,更進一步闡述:「蓋大黃、芒硝瀉腸胃之燥熱,牽牛、甘遂瀉腸胃之濕熱,巴豆、硫黃瀉腸胃之寒結。」 說明黃龍湯根據不同病因,選用不同藥物,以達精準治療之效。
  2. 益氣養血,扶助正氣

    • 人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在《本經逢原》中更提到人參可以「深入驅邪,即熱退神清」, 體現人參在扶正的同時,亦有助祛邪。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藥性。
  3. 特定情況下的用藥

    • 柴胡、黃芩(《衛生寶鑒》):用於妊娠傷寒等症,具有疏肝解郁,清熱解毒的作用。
    • 伏龍肝、當歸、甘草、赤芍藥、黃芩、川朴硝、川升麻、生乾地黃(《太平聖惠方》):用於熱病鼻衄,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總結

黃龍湯作為攻補兼施的代表方劑,其配伍精妙,既能強力祛除邪熱積滯,又能顧護正氣,補益氣血。在多部醫學典籍中皆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尤其適用於陽明腑實兼氣血不足,以及熱病危重之證。

不同的醫家根據自身經驗和理解,對黃龍湯的組成和應用進行了調整和發展,例如:

  • 陶弘景、蘇敬等強調其用糞便發酵汁液治療溫病垂死的功效。
  • 張璐則從瀉下腸胃燥熱、濕熱、寒結的角度分析其組成。
  • 曹穎甫則指出黃龍湯是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地黃和當歸,具有正邪兼顧的效果。
  • 《衛生寶鑒》則將黃龍湯應用於妊娠、產後等特殊人群。
  • 《太平聖惠方》則將黃龍湯應用於熱病鼻衄等出血症。

這些不同的見解豐富了黃龍湯的內涵,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其治療原理的核心在於: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和個體差異,靈活調整攻補的比例和具體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以水400毫升(二盅),加生薑3片,大棗2枚,煎之;後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為度

相關疾病


小便量多顏色像水經常疲勞想睡胃腸脹氣大便秘結上腹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腸炎腹痛貧血肺結核胰臟炎瘧疾子宮崩漏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黃龍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小柴胡湯減半夏。 主治:産前寒熱。

黃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六。 組成:竈底當釜直下赤土。 主治:因食中毒。

黃龍湯,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伏龍肝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銼),赤芍藥3分,黃芩3分,川朴消3分,川升麻3分,生乾地黃1兩半。 主治:去五臟熱氣。主治:熱病鼻衄。

黃龍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山茱萸1錢,山藥1錢,生乾地黃1錢,澤瀉1錢,赤茯苓1錢,甘草1錢,腦子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嬰兒出胎,血肉未斂,面目俱黃,不啼,鼻乾撮口,四肢不能伸縮。

黃龍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柴胡1兩,黃芩1分半,人參1分半,甘草(炙)1分半。 主治:妊婦寒熱頭痛,嘿嘿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産後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來適斷,病後勞復,餘熱不解。

黃龍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大黃、芒消、枳實、厚朴、甘草、人參、當歸。 主治:回虛逐實,補瀉兼施。主治:傷寒熱邪傳裏,胃中燥屎結實,而致結熱利證,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溫疫應下失下,耽擱失治,或爲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元神將脫,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筋惕肉瞤,肢體振戦,目中不了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